管形转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1457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管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管形转接器本体具有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管形转接器本体的上侧具有一个以上的圆柱形通孔,每个圆柱形通孔插设一个圆管接头,圆柱形通孔内的环形凹槽卡住圆管接头的环形凸起,管形转接器本体的下侧具有一个方形通孔,方形通孔上插设一个方管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通风系统的方管转换成圆管,且降噪效果好。且降噪效果好。且降噪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形转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配件领域,尤其是一种管形转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通风系统的管道安装中,如果要将方管转换成圆管,结构复杂,且噪音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管形转接器,其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将通风系统的方管转换成圆管,且降噪效果好。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管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
[0006]管形转接器本体具有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管形转接器本体的上侧具有一个以上的圆柱形通孔,每个圆柱形通孔插设一个圆管接头,圆柱形通孔内的环形凹槽卡住圆管接头的环形凸起,管形转接器本体的下侧具有一个方形通孔,方形通孔上插设一个方管接头。
[0007]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的内壁设有多个凹点。
[0008]凹点呈点阵式排列。
[0009]管形转接器本体由两个壳体固连而成;每个壳体包括一个下陷的内腔,壳体的上边缘开设有一个以上截面为半圆形的通槽,通槽的中部开设有半径大于通槽的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壳体的下边缘开设有一个截面为长方形的通槽;两个壳体的内腔组合成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两个壳体上边缘的通槽对应合成圆柱形通孔,半圆形的凹槽对应形成环形凹槽;两个壳体下边缘的通槽对应合成方形通孔。
[0010]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1]能将方形管转换成圆形管,实现了不同安装环境下对管道形状的要求;圆形口内壳体上开设凹槽,用于卡住圆管接头,使圆管接头不会因风吹而脱出;壳体容腔内壁设置多个凹点,起到降噪作用,降噪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接设方管接头、方管、圆管接头、圆管后的主视图;
[0014]图2为图1去除方管接头、方管、圆管接头、圆管后的A向视图;
[0015]图3为图1去除方管接头、方管、圆管接头、圆管后的B向视图;
[0016]图4为图2的C

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01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9]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0020]管形转接器本体1由包括上下两个壳体10,壳体10由EPP材料模压而成。
[0021]壳体10包括一个下陷的内腔11,壳体10的上边缘开设有3个截面为半圆形的通槽12,通槽12联通外部与内腔11,壳体10的下边缘开设有一个截面为长方形的通槽13,通槽13联通外部与内腔11。
[0022]在通槽12的中部,开设有半径大于通槽12的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14。
[0023]内腔11的内壁设置多个点阵式排列的凹点15。
[0024]壳体10边缘设置铆钉孔,用于铆钉锁合两片壳体10。
[0025]两个壳体10通过胶水、铆钉相对组合而成为管形转接器本体1。
[0026]组合后:
[0027]两个壳体10的内腔11组合成一个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
[0028]每个壳体10上边缘的3个通槽与12与另一个壳体10上边缘的3个通槽12对应,合成3个圆柱形通孔作为出风口端,并且每个通槽12的半圆形的凹槽14与对应通槽12的半圆形的凹槽14形成一个位于圆柱形通孔内的环形凹槽。在出风口端的圆柱形通孔上分别插设3个圆管接头2,半圆形的凹槽14形成的环形凹槽,用于卡住圆管接头2的环形凸起,也即圆管接头2的环形凸起嵌入环形凹槽使圆管接头2不会因风吹而脱出。
[0029]每个壳体10下边缘的通槽13与另一个壳体10下边缘的通槽13对应,合成一个方形通孔作为进风口端。在进风口端的方形通孔上插设1个方管接头3。
[0030]再将方管31接到方管接头3上,3个圆管21分别接到3个圆管接头2上,完成管道转接,气流从方管31经过方管接头3进入管形转接器本体1的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再经过3个圆管接头2分别进入3个圆管21,实现气流的分流。
[0031]内腔11的内壁设置的凹点15,使气流在通过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形成扰流降速,起到降噪作用。
[0032]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管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管形转接器本体具有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管形转接器本体的上侧具有一个以上的圆柱形通孔,每个圆柱形通孔插设一个圆管接头,圆柱形通孔内的环形凹槽卡住圆管接头的环形凸起,管形转接器本体的下侧具有一个方形通孔,方形通孔上插设一个方管接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管形转接器本体内腔的内壁设有多个凹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凹点呈点阵式排列。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虎
申请(专利权)人:拯风环境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