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墙体底部与楼板部位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54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墙体底部与楼板部位连接结构,包括墙体,楼板,墙体的底部位置排列设置有多处凹缺,凹缺部位形成的空腔为长方体状,凹缺的厚度小于墙体的厚度,在墙体的底端后侧部位形成支撑部位,凹缺之间形成支撑凸起,楼板上排列设置有多组植筋组,每处位置的植筋组由多道密集排列的植筋组成,植筋组的布置位置与墙体下端的凹缺的排列位置对应,当墙体对应安装到楼板上后,各处位置的植筋组能够对应置入在凹缺内,凹缺部位排列布置有多道锚固筋,在墙体安装后,凹缺部位采用混凝土进行二次浇筑,混凝土会将凹缺部位的锚固筋以及植筋埋入,则使得墙体与楼板连为整体,使得墙体与楼板地面之间结构具备较高一体性。墙体与楼板地面之间结构具备较高一体性。墙体与楼板地面之间结构具备较高一体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墙体底部与楼板部位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墙体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墙体底部与楼板部位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的普及使得建筑建造的速度越来越快,装配式施工是将各个建筑部件在工厂内提前预制,并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施工,因此其相比现场浇筑施工的速度要快很多,但是涉及到建筑抗震,承重性等问题,建筑的主体结构的装配式施工方式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建筑内部的非承重构件的装配式施工模式还是值得推广,尤其是分隔墙体部分,其可采用轻质墙板,如加气混凝土等浇筑而成的预制墙板,其质量轻,方便运输与搬运,给建筑主体结构带来的承重负担小,但是该类墙板施工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墙板与楼板结构之间的连接部分,由于装配式施工,墙体的底部与楼板地面并非直接一体浇筑,导致一体性较差,从而墙体的侧向受力强度不好,墙体的底部结构以及施工方式则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装配式墙体与楼板地面之间结构的一体性,从而提高墙体的侧向受力强度,且墙体安装需要施工便捷。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墙体底部与楼板部位连接结构,包括墙体,楼板,所述墙体为具备一定厚度的矩形状板体结构,其可采用加气混凝土等预制浇筑而成,所述墙体的底部位置排列设置有多处凹缺,凹缺部位形成的空腔为长方体状,凹缺的厚度小于墙体的厚度,凹缺的底部及前侧部位与外部连通,由于凹缺的厚度小于墙体的厚度,则墙体的底端在凹缺的后侧形成支撑部位,多处位置的凹缺是不相连的,则墙体的底端在凹缺之间形成支撑凸起,实质上,支撑部位与支撑凸起属于墙体的本体,在浇筑时预留出凹缺部位的空间即自然形成,另外,所述楼板上排列设置有多组植筋组,每处位置的植筋组由多道密集排列的植筋组成,植筋的下方部位埋入布置在楼板内,且植筋与楼板处于垂直关系,即植筋处于竖直状态,植筋可以在楼板浇筑时预埋固定到楼板上,或者在楼板浇筑形成后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到其上,另外,植筋组的布置位置与墙体下端的凹缺的排列位置对应,当墙体对应安装到楼板上后,各处位置的植筋组能够对应置入在凹缺内。
[0005]另外,所述凹缺部位排列布置有多道锚固筋,所述锚固筋的上方部位埋入固定在墙体内,在制作墙体时则预埋固定。
[0006]本技术中墙体安装后,植筋会置入到凹缺部位,则会与凹缺部位的锚固筋贴近,可以对两者进行绑扎,后对凹缺部位采用混凝土进行二次浇筑,混凝土会将凹缺部位的锚固筋以及植筋埋入,待凝固后,则使得墙体与楼板连为整体,使得墙体与楼板地面之间结构具备较高一体性,从而提高墙体的侧向受力强度。
[0007]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支撑凸起的上部位置设置有贯穿的连接孔洞,所述连接孔
洞将支撑凸起两方部位的凹缺连通,连接孔洞的内径一般需要大于3cm,可供混凝土从中流通,这样向凹缺部位浇筑混凝土时只需要浇筑其中一处即可,凹缺之间内的混凝土会相互流通,则能够浇筑到所有部位的凹缺,提高施工便捷性。
[0008]作为改进实施例,其中一处位置所述的凹缺的上方部位在墙体上设置有缺口,方便二次浇筑的混凝土从该位置灌入,因为凹缺的前侧部位需要布置模板,凹缺部位并不方便直接浇筑混凝土。
[0009]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植筋组中处于最前方位置的植筋上焊接固定有横向筋一,所述凹缺部位设置的处于最后方位置的锚固筋上焊接固定有横向筋二,则二次混凝土浇筑后,横向筋一与横向筋二会被混凝土埋入,提高墙体与楼板之间的连接一体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墙体下方存在凹缺部位的截面侧视图。
[0012]图3为本技术墙体下方存在支撑凸起部位的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0014]一种装配式墙体底部与楼板部位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墙体1,楼板2,所述墙体1为具备一定厚度的矩形状板体结构,其可采用加气混凝土等预制浇筑而成,所述墙体1的底部位置排列设置有多处凹缺11,凹缺11部位形成的空腔为长方体状,凹缺11的厚度小于墙体1的厚度,凹缺11的底部及前侧部位与外部连通,如图2截面图所示,由于凹缺11的厚度小于墙体1的厚度,则墙体1的底端在凹缺11的后侧部位形成支撑部位12,多处位置的凹缺11是不相连的,如图1所示,则墙体1的底端在凹缺11之间形成支撑凸起13,实质上,支撑部位12与支撑凸起13属于墙体1的本体,在浇筑时预留出凹缺11部位的空间即自然形成,另外,所述楼板2上排列设置有多组植筋组,每处位置的植筋组由多道密集排列的植筋4组成,植筋4的下方部位埋入布置在楼板2内,且植筋4与楼板2处于垂直关系,即植筋4处于竖直状态,植筋4可以在楼板2浇筑时预埋固定到楼板2上,或者在楼板2浇筑形成后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到其上,另外,植筋组的布置位置与墙体1下端的凹缺11的排列位置对应,当墙体1对应安装到楼板2上后,各处位置的植筋组能够对应置入在凹缺11内。
[0015]另外,所述凹缺11部位排列布置有多道锚固筋14,如图2截面图所示,所述锚固筋14的上方部位埋入固定在墙体1内,在制作墙体1时则预埋固定。
[0016]本技术中墙体1安装后,植筋4会置入到凹缺11部位,则会与凹缺11部位的锚固筋14贴近,可以对两者进行绑扎,后对凹缺11部位采用混凝土进行二次浇筑,混凝土会将凹缺11部位的锚固筋14以及植筋4埋入,待凝固后,则使得墙体1与楼板2连为整体,使得墙体与楼板地面之间结构具备较高一体性,从而提高墙体的侧向受力强度。
[0017]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支撑凸起13的上部位置设置有贯穿的连接孔洞15,如图1及图3中该位置截面图所示,所述连接孔洞15将支撑凸起13两方部位的凹缺11连通,连接孔洞15的内径一般需要大于3cm,可供混凝土从中流通,这样向凹缺11部位浇筑混凝土时只需要浇筑其中一处即可,凹缺11之间内的混凝土会相互流通,则能够浇筑到所有部位的凹缺11,
提高施工便捷性。
[0018]作为改进实施例,如图1所示,其中一处位置所述的凹缺11的上方部位在墙体1上设置有缺口16,方便二次浇筑的混凝土从该位置灌入,因为凹缺11的前侧部位需要布置模板,凹缺11部位并不方便直接浇筑混凝土。
[0019]作为改进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植筋组中处于最前方位置的植筋4上焊接固定有横向筋一41,所述凹缺11部位设置的处于最后方位置的锚固筋14上焊接固定有横向筋二141,如图2所示,则二次混凝土浇筑后,横向筋一41与横向筋二141也会混凝土被埋入,提高墙体1与楼板2之间的连接一体性。
[0020]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相似的变换或改进,这些变换或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墙体底部与楼板部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楼板(2),所述墙体(1)为具备一定厚度的矩形状板体结构,所述墙体(1)的底部位置排列设置有多处凹缺(11),凹缺(11)部位形成的空腔为长方体状,凹缺(11)的厚度小于墙体(1)的厚度,凹缺(11)的底部及前侧部位与外部连通,墙体(1)的底端在凹缺(11)的后侧部位形成支撑部位(12),多处位置的凹缺(11)是不相连的,墙体(1)的底端在凹缺(11)之间形成支撑凸起(13),所述楼板(2)上排列设置有多组植筋组,每处位置的植筋组由多道密集排列的植筋(4)组成,植筋(4)的下方部位埋入布置在楼板(2)内,且植筋(4)与楼板(2)处于垂直关系,另外,植筋组的布置位置与墙体(1)下端的凹缺(11)的排列位置对应,当墙体(1)对应安装到楼板(2)上后,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小绿箱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