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9890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连接件;所述支撑板为以过中心的线为对称线,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两个凹口的类圆形结构;所述支撑板上下贯穿轴心在四个凹口对称线上的主管通孔;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两个第一副管孔;两个第一副管孔相对于四个凹口的对称线对称;且第一副管孔位于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两个第二副管孔;两个第二副管孔关于四个凹口的对称线对称;所述第二副管分别相邻第一副管孔,且设置在两个第一副管孔外;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冷却管避让位;所述支撑板位于凹口边缘处固定有连接冷屏的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支撑效果好,减小系统漏热。减小系统漏热。减小系统漏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支撑
,具体为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大科学装置均涉及低温超导领域,作为低温超导用低温流体介质传输的的关键设备——多通道低温传输管线:一根真空外管,形成多种温区/不同流体介质的传输具有以下优点低漏热:类似于电缆电阻,电缆电阻越大,电量传输损耗越大,换而言之多通道自身漏热越大,管线的有效传输效率越低。多通道管线的漏热是普通单通道的20%左右,有非常明显低温流体输送优势。相同冷量传输较单根管道空间利用率更高,大大节省设备占用空间,通过国道集成化处理外部布局更为紧凑。
[0003]内管组件是不同温区,不同介质的低温流程集成一起的统称。内管通过内管支撑机型固定,同时内管支撑支撑点在多通道冷屏内壁上,最终通过冷屏支撑将载荷传递到真空外管上。多通道内管一般为低温流体,温度较多通道冷屏温度低很多,同时多通道不同通道中所传输的流体介质物性也不尽相同,因此为降低系统漏热,同时对内管进行固定,一般的多通道内管均具有底传热性能,高强度,底冷缩系数特性。因多通道内管最终与冷屏进行组装,冷屏自身需要有冷却管进行降温,这就要求内管管道与冷屏冷却管之间有形位公差要求。常规做法为冷屏组件与内管进行端部固定,将冷屏冷却管与内管组件管道之间行为公差控制在图纸要求范围内。
[0004]但存在以下缺陷:固定点力臂过长,容易造成系统失稳:固定点受扭力过大,容易造成固定点失稳;增加系统漏热:不同温区之间的连接固定势必造成系统漏热的增加;结构复杂:增加冷屏与内管之间的固定结构,造成管道系统的复杂化,增加装配工作,对系统装配公差要求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效果差的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连接件;所述支撑板为以过中心的线为对称线,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两个凹口的类圆形结构;所述支撑板上下贯穿轴心在四个凹口对称线上的主管通孔;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两个第一副管孔;两个第一副管孔相对于四个凹口的对称线对称;且第一副管孔位于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两个第二副管孔;两个第二副管孔关于四个凹口的对称线对称;所述第二副管分别相邻第一副管孔,且设置在两个第一副管孔外;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冷却管避让位;所述支撑板位于凹口边缘处固定有连接冷屏的连接件。
[0007]定位好支撑板的整体位置后,将主管、第一副管、第二副管分别对应穿过支撑板上的主管通孔、第一副管孔及第二副管孔;冷屏冷却管不再需要使用端部与各管道的位置固
定,有效避免了冷屏与各管道之间固定点的悬臂受力;将所有管道使用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连接起来,不需要冷屏与各管道之间进行单独固定,支撑效果好;减小系统漏热,系统结构更加简单,同时降低了装配难度,节省了装配时间。
[0008]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C型夹、锁定件、垫板组件及万向球;所述C型夹卡在支撑板的凹口边缘上;所述C型夹的上下端与支撑板凹口边缘的上下端面之间设置有垫板组件;所述C型夹的上下端分别通过锁定件固定在支撑板上;所述C型夹朝外的一侧上固定有万向球。
[0009]优选地,所述C型夹包括侧板、顶板、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分别设置在支撑板的上下方;所述顶板与底板平行设置,顶板与底板的起始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垫板组件包括上垫片和下垫片;所述顶板与支撑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上垫片;所述底板与支撑板底面之间设置有下垫片。
[0010]优选地,所述锁定件包括上锁柱及下锁柱;所述上锁柱穿过顶板,且底部抵接在上垫片上;所述上锁柱与顶板之间通过螺纹配合;所述下锁柱穿过底板,且顶端抵接在下垫片上;所述下锁柱与底板之间通过螺纹配合。
[0011]优选地,所述万向球包括连接柱及半圆凸起;所述连接柱固定在侧板朝外一侧的中心处;所述连接柱的立面上一体成型有半圆凸起;所述半圆凸起离支撑板中心的距离大于支撑板最远边缘到中心的距离。
[0012]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一减重孔、第二减重孔、第三减重孔;所述第一减重孔绕主管通孔的外周呈环带状分布;所述第二减重孔绕第一副管孔的外周呈环带状分布;所述第三减重孔绕第二副管孔的外周呈环带状分布。
[0013]优选地,所述主管通孔的内壁上朝主管通孔中心处延伸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副管孔的内壁上朝中心处延伸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副管孔的内壁上朝中心处延伸形成第三凸起。
[0014]优选地,所述主管通孔的中心处相较于支撑板的中心偏向于连接件。
[0015]先将冷却管与冷屏(图未示)焊接好,然后将冷却管避让位对准冷却管的位置,朝下推动支撑板,使得半圆凸起在冷屏上滑动,待支撑板抵达预定位置后,撤去推力,在半圆凸起自身的弹性作用下,牢牢地抵住冷屏内壁;通道内管支撑结构的安装方式快捷、方便;然后待定位好支撑板的整体位置后,将主管、第一副管、第二副管分别对应穿过支撑板上的主管通孔、第一副管孔及第二副管孔;冷屏冷却管不再需要使用端部与各管道的位置固定,有效避免了冷屏与各管道之间固定点的悬臂受力;将所有管道使用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连接起来,不需要冷屏与各管道之间进行单独固定,支撑效果好;减小系统漏热,系统结构更加简单,同时降低了装配难度,节省了装配时间;待安装好各管道后,将外部的真空管(图未示)套接到冷屏外。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A.冷屏冷却管不再需要使用端部与各管道的位置固定,有效避免了冷屏与各管道之间固定点的悬臂受力;将所有管道使用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连接起来,不需要冷屏与各管道之间进行单独固定,支撑效果好;减小系统漏热,系统结构更加简单,同时降低了装配难度,节省了装配时间;
[0018]B.通过半圆凸起抵住冷屏内壁,来定位支撑板的位置,操作快速便捷。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区域放大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的使用安装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图4中B区域放大图。
[0024]附图标号:1、支撑板;2、主管通孔;21、第一减重孔;22、第一凸起;2a、主管;3、第一副管孔;31、第二减重孔;32、第二凸起;3a、第一副管;4、第二副管孔;41、第三减重孔;42、第三凸起;4a、第二副管;5、连接件;51、C型夹;511、侧板;512、顶板;513、底板;52、锁定件;521、上锁柱;522、下锁柱;53、垫板组件;531、上垫片;532、下垫片;54、万向球;541、连接柱;542、半圆凸起;6、冷却管避让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连接件;所述支撑板为以过中心的线为对称线,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两个凹口的类圆形结构;所述支撑板上下贯穿轴心在四个凹口对称线上的主管通孔;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两个第一副管孔;两个第一副管孔相对于四个凹口的对称线对称;且第一副管孔位于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两个第二副管孔;两个第二副管孔关于四个凹口的对称线对称;所述第二副管分别相邻第一副管孔,且设置在两个第一副管孔外;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冷却管避让位;所述支撑板位于凹口边缘处固定有连接冷屏的连接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C型夹、锁定件、垫板组件及万向球;所述C型夹卡在支撑板的凹口边缘上;所述C型夹的上下端与支撑板凹口边缘的上下端面之间设置有垫板组件;所述C型夹的上下端分别通过锁定件固定在支撑板上;所述C型夹朝外的一侧上固定有万向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通道内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夹包括侧板、顶板、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分别设置在支撑板的上下方;所述顶板与底板平行设置,顶板与底板的起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沛胡居利汪澎鲁先斌黄倩任琪琛孙志和丁怀况程序雳卢毛磊杜文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