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清鹏专利>正文

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959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在现有模块化集成房屋建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在一层设置重钢承重框架,实现了在一层设置较高层高,进一步利用重钢承重结构,打破了原有集成房屋不能设置大平层的缺点,拓展了一层的使用用途,更进一步地利用重钢承重框架层高较高,承重大的特点,通过设置转换层,实现了生活必需的管路的安装,然后在重钢承重框架上设置有多个轻钢房屋单元,通过多个带有不同功能的轻钢房屋单元的组合完善了建筑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带来的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带来的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带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集成房屋
,特别涉及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集成房屋结构系统、地面系统、楼面系统、墙面系统、屋面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单元模块在工厂制造完成,房屋现场由单元模块装配完成。集成房屋可拆装、可移动,不破坏土地。实现了千百年来房屋的“不动产”属性到“动产”属性的转变,实现了千百年来“房地产”的房产和”地产“的完全分离。集成房屋的现场工期,是传统建筑模式的10%

30%。集成房屋的质量更加精细,实现了传统建筑模式厘米级误差到工厂化制造毫米级的误差的转变。
[0003]但是受制于现有技术,集成房屋承重能力有限,因此房屋层高、层数都有极大限制,并且由于空间有限,难以设置生活用管道,对生活带来不便的影响。
[0004]由于上述原因,本专利技术人对现有的集成房屋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一种可以在一层提供高层高的集成房屋,并且最高可建设4层,还可以将生活用管道设置进建筑物内,极大的扩展了集成房屋的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上述技术背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锐意进取,设计出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在现有模块化集成房屋建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在一层设置重钢承重框架,实现了在一层设置较高层高,进一步利用重钢承重结构,打破了原有集成房屋不能设置大平层的缺点,拓展了一层的使用用途,更进一步地利用重钢承重框架层高高,承重大的特点,通过设置转换层,实现了生活必需的管路的安装,然后在重钢承重框架上设置有多个轻钢房屋单元,通过多个带有不同功能的轻钢房屋单元的组合完善了建筑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带来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轻钢重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建筑装置包括重钢承重框架和轻钢房屋单元;
[0007]所述重钢承重框架包括重钢承重柱和重钢圈梁;
[0008]在所述重钢承重柱上方都竖直设置有螺柱;
[0009]重钢圈梁水平固接于重钢承重柱顶部;
[0010]所述轻钢房屋单元包括吊头、上圈梁、下圈梁、承重支撑柱和轻钢房屋地板;
[0011]所述吊头包括圈梁安装位、承重支撑柱安装位和连接构件;
[0012]所述上圈梁水平固接于承重支撑柱顶部;
[0013]所述下圈梁水平固接于承重支撑柱底部,与承重支撑柱之间通过吊头连接;
[0014]所述承重支撑柱通过通孔与与吊头的支撑柱安装位固接,垂直于上圈梁和下圈梁设置。
[0015]所述连接构件包括下层支撑柱连接孔,
[0016]所述重钢承重柱上设置的螺柱穿过所述下层支撑柱连接孔,利用螺母将重钢承重框架和轻钢房屋单元之间固接。
[0017]所述轻钢房屋单元设置有多个,
[0018]在相邻两个轻钢房屋单元的连接位置下方,在重钢圈梁上设置有承重次梁;
[0019]承重次梁与纵梁平行设置,且设置于两根横梁之间。
[0020]在重钢承重框架上设有转换层;
[0021]所述转换层设置在重钢承重框架上部,所述转换层包括安装在承重柱上的转换层圈梁,在所述转换层圈梁上搭建转换层横梁。
[0022]所述转换层还设有横排管,所述横排管与轻钢房屋单元的排水管相连,还与总排管相连;所述横排管斜率为3%,所述转换层高度根据横排管下降高度设置。
[0023]所述圈梁安装位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构件的下端口上,另一端的内部轮廓截面与下圈梁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容纳并半包覆下圈梁的端部,在所述圈梁安装位的壁面上,在远离连接构件的一侧开设有圈梁螺栓固定孔;
[0024]所述支撑柱安装位一端竖直设置在连接构件的安装平面上,与安装平面固定连接,承重支撑柱可嵌入安装在所述支撑柱安装位上,所述支撑柱安装位的壁面上设有支撑柱安装孔;
[0025]所述支撑柱安装孔设有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柱安装位上,所述支撑柱安装孔为方孔。
[0026]所述连接构件还包括安装平面和下端口,所述连接构件用于将圈梁安装位、承重支撑柱安装位连接到一起;
[0027]所述房屋单元地板包括在下圈梁下的钢楼承板和混凝土,且留有将重钢承重框架与轻钢房屋单元连接时所需的操作空间。
[0028]所述模块化建筑装置还设有连通管道;
[0029]所述连通管道,为中空管道,竖直贯穿轻钢房屋单元,所述连通管道的底端与重钢承重框架的转换层相连;
[0030]所述连通管道内部设有上下水管道;
[0031]所述连通管道的管壁上设有通孔与轻钢房屋单元的内部空间连通。
[0032]所述模块化建筑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排布的多层轻钢房屋单元,所述连接管道依次贯穿多层轻钢房屋单元。
[0033]所述重钢承重框架设置数量为3或者3的倍数,在每个重钢承重框架上方设置有至少两个轻钢房屋单元,
[0034]每3个所述重钢承重框架并排设置,该3个所述重钢承重框架及其上方安装的轻钢房屋单元构成一个集成单元,所述连接管道贯穿位于中部的重钢承重框架上的轻钢房屋单元;
[0035]同时中间轻钢房屋单元中还包括走廊和卫浴间;
[0036]所述走廊与多间房间连通,在所述走廊的房屋单元地板上设置有检修口;
[0037]所述卫浴间设有卫浴设施,所述卫生间与管井通过通孔相连。
[003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0039](1)本技术所述的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在一层有最高6米的挑高,且没有墙壁遮挡,可提供更多应用选择,比如酒店大堂、底商等。
[0040](2)本技术所述的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可在一层设置转换层,方便将上层的生活必需的管道在此处汇总为总管路接入外部,并且方便检修维护。
[0041](3)本技术所述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可将包括居住单元、楼梯单元、卫浴单元中的一个独立功能单元或合并其中几个功能为一体的独立房屋单元,通过吊头固定在重钢承重柱上,并且为轻钢房屋单元设置多个生活必需的管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建筑装置的应用空间。
[0042](4)所述模块化建筑装置可依次按阵列式方式排列,不仅提高了建筑的集成化程度,还可以根据当地地形特征或者功能需要来设置房屋形态。
[0043](5)本技术所述的模块化建筑装置所需配件,在工厂生产完成后再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提高了施工精度,
[0044](6)本技术所述的模块化建筑装置通过螺栓进行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方便拆除时的施工作业。
附图说明
[0045]图1示出本技术所述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示意图;
[0046]图2示出本技术所述重钢承重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3示出本技术所述重钢承重柱结构示意图;
[0048]图4示出本技术所述转换层结构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建筑装置包括重钢承重框架(1)和轻钢房屋单元(2);所述重钢承重框架(1)包括重钢承重柱(11)和重钢圈梁(12);在所述重钢承重柱(11)上方都竖直设置有螺柱(111);重钢圈梁(12)水平固接于重钢承重柱(11)顶部;所述轻钢房屋单元(2)包括吊头(21)、上圈梁(22)、下圈梁(23)、承重支撑柱(24)和房屋单元地板(25);所述吊头(21)包括圈梁安装位(211)、承重支撑柱安装位(212)和连接构件(213);所述上圈梁(22)水平固接于承重支撑柱(24)顶部;所述下圈梁(23)水平固接于承重支撑柱(24)底部,与承重支撑柱(24)之间通过吊头(21)连接;所述承重支撑柱(24)通过通孔与吊头(21)的支撑柱安装位(212)固接,垂直于上圈梁(22)和下圈梁(23)设置;所述连接构件(213)包括下层支撑柱连接孔(2131),所述重钢承重柱上设置的螺柱(111)穿过所述下层支撑柱连接孔(2131),利用螺母将重钢承重框架(1)和轻钢房屋单元(2)之间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轻钢房屋单元(2)设置有多个,在相邻两个轻钢房屋单元(2)的连接位置下方,在重钢圈梁(12)上设置有承重次梁(13);承重次梁(13)与纵梁平行设置,且设置于两根横梁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重钢承重框架(1)上设有转换层(14);所述转换层设置在重钢承重框架(1)上部,所述转换层包括安装在承重柱上的转换层圈梁(141),在所述转换层圈梁(141)上搭建转换层横梁(142);所述转换层还设有横排管,所述横排管斜率为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钢轻钢结合的模块化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梁安装位(211)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构件(213)的下端口(2133)上,另一端的内部轮廓截面与下圈梁(2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容纳并半包覆下圈梁(23)的端部,在所述圈梁安装位(211)的壁面上,在远离连接构件(213)的一侧开设有圈梁螺栓固定孔(2111);所述支撑柱安装位(212)一端竖直设置在连接构件(213)的安装平面(2132)上,与安装平面固定连接,承重支撑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清鹏
申请(专利权)人:刘清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