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8923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涉及生物检测领域,包括椅身和测脉机构,椅身上设置有靠手,测脉机构设置在靠手上,椅身上设置有控制器和充气泵,测脉机构包括壳体、脉枕、电路板、气囊板和测脉组件,脉枕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内开设有容纳腔,电路板和气囊板设置在容纳腔内,电路板设置有若干个接口,气囊板上开设有缺口,且缺口与接口一一对应,缺口内设置有气囊一,气囊一与充气泵相连,壳体上开设有圆弧滑道,带有电机的测脉组件设置于圆弧滑道上,与圆弧滑道滑动连接。该发明专利技术可检测病人的桡动脉处,并使得测脉组件移动至病人的桡动脉处,从而通过测脉组件来监测处病人的脉搏,已达到更加的精准的检测结构。已达到更加的精准的检测结构。已达到更加的精准的检测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检测
,具体为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脉搏、心率测量对于人们日常的健康检测、医学诊断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脉搏、心率一般的检测方法往往是通过脉搏、心率测量仪、血压仪和心电图等专业医疗设备进行测量。但随在现代生活的变化,生活压力的不断上升,就导致很多人生病,同时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导致在医院中人满为患,一个医生一天需要接待上百个病人,尤其是在中医中需要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其中诊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诊脉也相对较为浪费时间。因此在一些医院中也出现了很多诊脉的自助机器,但往往病人将将手放进机器后,由于手的位置不同,且机器不会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大致了机器上的脉搏传感器没有很好的接触患者手腕处的桡动脉上,从而使得测量产生一定的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包括椅身和测脉机构,所述椅身上设置有靠手,所述测脉机构设置在靠手上,所述椅身上设置有控制器和充气泵,所述测脉机构包括壳体、脉枕、电路板、气囊板和测脉组件,所述壳体为半圆弧状,所述脉枕设置在壳体内的底部,所述壳体内沿壳体顶部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容纳腔,所述电路板和气囊板从上至下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电路板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接口,所述气囊板上开设有缺口,且缺口与接口一一对应,所述缺口内设置有气囊一,所述气囊一与充气泵相连,所述气囊一的顶部与接口相对应,气囊一的底部用于检测手腕桡动脉位置,所述壳体上沿容纳腔长度方向开设有圆弧滑道,带有电机的测脉组件设置于圆弧滑道上,与圆弧滑道滑动连接,电机用于驱动测脉组件在圆弧滑道内滑行,所述电机、充气泵和电路板与控制器相连。
[0007]优选的,所述测脉组件包括滑动板和测脉板一,所述滑动板的两侧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滑动板的两端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位于圆弧滑道内,并与圆弧滑道滚动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其中一根转动杆相连,所述测脉板一位于滑动板的下方,所述测脉板一与滑动板之间设置有弹簧一,所述滑动板与测脉板一之间设置有气囊二,用于增加滑动板与测脉板一之间的距离,所述气囊二与充气泵相连。
[0008]优选的,所述测脉组件还包括测脉板二,所述测脉板一为框状,所述测脉板一内水平方向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滑道,所述测脉板二设置在滑道内,并与滑道滑动连接,所述测脉
板二的两侧与测脉板一之间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弹簧二,所述测脉板一靠近测脉板二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推动部件,用于推动测脉板二在滑道内滑行,所述测脉板二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脉搏传感器。
[0009]优选的,所述推动部件包括固定块和推块,所述固定块设置在测脉板一上,所述推块设置在固定块中,并与固定块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块内设置有气囊三,所述气囊三位于固定块与推块之间,所述气囊三与充气泵相连。
[0010]优选的,所述测脉板二为圆弧状。
[0011]优选的,所述靠手的底部设置有竖直的滑动杆,所述椅身的一侧设置有套板,所述滑动杆穿过套板并与套环竖直滑动连接,所述靠手的底部与套板之间设置气缸。
[0012]优选的,所述脉枕为充气式脉枕。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电路板,并在电路板的上方设置相应的气囊板,当病人将手放入可以壳体内,并对气囊一进行充气,使得若干个气囊一覆盖在病人的手腕处,就会存在一个气囊一处于桡动脉的上方,从而不断带动那个气囊一上下运动,从而不断地触发电路板上的接口,即可以知道该处为桡动脉处。通过电机来带动测脉组件移动至电路板被触发处,就可以对病人的脉搏进行测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测量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测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测脉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测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推动部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椅身、2靠手、3气缸、4滑动杆、5套板、6壳体、7脉枕、8圆弧滑道、9电机、10转动杆、11滚轮、12气囊板、13缺口、14气囊一、15测脉组件、16电路板、17接口、18滑动板、19弹簧一、20气囊二、21测脉板一、22测脉板二、23弹簧二、24脉搏传感器、25滑道、26固定块、27推块、28气囊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如图1

6所示,包括椅身1和测脉机构,在椅身1上设置有靠手2,在病人坐至椅身1上时,可以将手靠在靠手2上,同时测脉机构设置在靠手2上,用户在将手靠在靠手2上后,同时将手伸入测脉机构中,即可对病人的脉搏进行测量。同时在椅身1上设置有控制器和充气泵,并且充气泵与控制器相连,用来控制充气泵对测脉组件15上的部件进行充气,同时控制器与外部的计算机相连,通过计算机上的程序来控制的控制器的运作。测脉组件15包括了壳体6、脉枕7、电路板16、气囊板12和测脉组件15,其中壳体6为半圆弧状,方便病人可以轻松地将手伸入壳体6中进行
测量,同时将脉枕7设置在壳体6内侧底部,方便病人将手搭在脉枕7上。同时在壳体6内开设有容纳腔,由于对于脉搏的测量往往是采用左手手腕处,同时桡动脉又处于手腕的左手处,因此将容纳腔设置在壳体6内的左侧。电路板16设置在容纳腔内,同时在电路板16上开设有若干个接口17,当接口17被触发时,即为桡动脉的所在处,并发生信号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发送给计算机进行相应的处理,即可得出桡动脉的所在位置。气囊板12设置在容纳腔内,并且位于电路板16的上方,同时在气囊板12上开设有若干个缺口13,并且该缺口13与电路板16上的接口17相对应,在缺口13内均设置有气囊一14,气囊一14并与充气泵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气囊一14为圆柱状,方便气囊一14在气囊板12上上下运动。当病人将手伸入壳体6后,充气泵为气囊一14充气,使得气囊一14鼓起,从而使得若干个气囊一14贴附在病人的手腕处,其中的一个气囊落在手腕上的桡动脉处时,气囊一14被桡动脉的振动所带动,从而使得该处的气囊一14做上下运动,从而使得该处的气囊一14触发电路板16上该处的接口17,并发出信号给控制器,即可得出该处为病人的手腕上桡动脉处。
[0024]在壳体6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圆弧滑道8,测脉组件15的两侧设置在圆弧滑道8中,并与圆弧滑道8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包括椅身(1)和测脉机构,所述椅身(1)上设置有靠手(2),所述测脉机构设置在靠手(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身(1)上设置有控制器和充气泵,所述测脉机构包括壳体(6)、脉枕(7)、电路板(16)、气囊板(12)和测脉组件(15),所述壳体(6)为半圆弧状,所述脉枕(7)设置在壳体(6)内的底部,所述壳体(6)内沿壳体(6)顶部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容纳腔,所述电路板(16)和气囊板(12)从上至下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电路板(16)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接口(17),所述气囊板(12)上开设有缺口(13),且缺口(13)与接口(17)一一对应,所述缺口(13)内设置有气囊一(14),所述气囊一(14)与充气泵相连,所述气囊一(14)的顶部与接口(17)相对应,气囊一(14)的底部用于检测手腕桡动脉位置,所述壳体(6)上沿容纳腔长度方向开设有圆弧滑道(8),带有电机(9)的测脉组件(15)设置于圆弧滑道(8)上,与圆弧滑道(8)滑动连接,电机(9)用于驱动测脉组件(15)在圆弧滑道(8)内滑行,所述电机(9)、充气泵和电路板(16)与控制器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脉组件(15)包括滑动板(18)和测脉板一(21),所述滑动板(18)的两侧设置有转动杆(10),所述转动杆(10)远离滑动板(18)的两端设置有滚轮(11),所述滚轮(11)位于圆弧滑道(8)内,并与圆弧滑道(8)滚动连接,所述电机(9)的输出端与其中一根转动杆(10)相连,所述测脉板一(21)位于滑动板(18)的下方,所述测脉板一(21)与滑动板(18)之间设置有弹簧一(19),所述滑动板(18)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卫东董祖琰范松生王慧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甘芝草中医诊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