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及舵桨装置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8791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及舵桨装置安装方法,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包括主框架、支撑腿和支撑梁组件,支撑梁组件设置在主框架的顶面,支撑腿设置在主框架的底面,支撑梁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三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连接,支撑梁组件的顶面各处位于同一平面上,当主框架的顶面水平设置时,支撑梁组件的顶面与水平面在第一支撑梁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均呈夹角,能使舵桨装置的姿态形成与理论安装角度相同的双角度,后续安装仅需在顶升过程中进行微调即可,大大降低了舵桨装置的安装难度和安装风险,提高了舵桨装置的安装效率。提高了舵桨装置的安装效率。提高了舵桨装置的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及舵桨装置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建造
,尤其涉及一种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及舵桨装置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舵桨装置又名全回转推进器,是可绕垂直轴作360
°
回转的螺旋桨或导管推进器,可使船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和动力定位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平台。舵桨装置安装时,其旋转轴线在船长及船宽方向上均与铅垂线具有一定角度。舵桨装置在船坞的安装,一般是在船体结构上安装吊码,采用人力配备电动葫芦缓慢往上提拉,安装过程中需要反复调整角度。这种安装方式依靠人力,舵桨装置船坞安装周期较长且安全系数低。特别是对于大型船舶的舵桨装置来说,其重量往往超过一百吨,相应的工作量、吊装周期以及安全风险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及舵桨装置安装方法,能提高舵桨装置的安装效率,降低安装风险。
[0004]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方面,提供一种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包括主框架、支撑腿和支撑梁组件,所述支撑梁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框架的顶面,所述支撑腿设置在所述主框架的底面,所述支撑梁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支撑梁组件的顶面各处位于同一平面上,当所述主框架的顶面水平设置时,所述支撑梁组件的顶面与水平面在所述第一支撑梁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均呈夹角。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第一立板和第一斜板,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一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梁包括第二立板和第二斜板,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二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板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梁包括第三立板和第三斜板,所述第三立板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三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三立板的顶部。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梁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立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立板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梁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斜板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三立板连接。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中部垂
直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中部垂直连接。
[0009]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舵桨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S10.提供平板车、顶升机、固定座、舵桨装置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舵桨装置顶升托架;
[0011]S20.将所述舵桨装置顶升托架放置在所述平板车上,所述舵桨装置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然后将所述固定座放置在所述舵桨装置顶升托架上,再使所述平板车移动至所述舵桨装置安装位置的正下方;
[0012]S30.将所述顶升机放置在所述舵桨装置顶升托架的支撑腿下方,使所述顶升机将所述舵桨装置顶升到安装位置。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座的底面与支撑梁组件的顶面贴合。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放置所述固定座之前,在所述舵桨装置顶升托架上安装限位码。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板车包括升降机构,当所述顶升机顶升所述支撑腿时,所述升降机构同时顶升所述舵桨装置顶升托架的主框架。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腿的数量为四个,所述顶升机的数量也为四个,每一个所述顶升机顶升一个所述支撑腿。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升机为三维顶升机。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的舵桨装置顶升托架提前在支撑梁组件上预制了角度,当舵桨装置放置在舵桨装置顶升托架上后,能使舵桨装置的姿态形成与理论安装角度相同的双角度,后续安装仅需在顶升过程中进行微调即可,大大降低了舵桨装置的安装难度和安装风险,提高了舵桨装置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舵桨装置顶升托架的侧视图;
[0021]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舵桨装置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的立体视图。
[0024]图中:
[0025]100、舵桨装置顶升托架;200、平板车;201、板车主体;202、升降机构;300、固定座;400、顶升机;500、舵桨装置;600、限位码;700、导向销;800、基座法兰;
[0026]1、主框架;2、支撑腿;31、第一支撑梁;311、第一立板;312、第一斜板;313、第一加强板;32、第二支撑梁;321、第二立板;322、第二斜板;323、第三加强板;33、第三支撑梁;331、第三立板;332、第三斜板;333、第三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
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
[0030]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舵桨装置顶升托架100包括主框架1、支撑腿2和支撑梁组件,支撑梁组件设置在主框架1的顶面,支撑腿2设置在主框架1的底面,支撑梁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31、第二支撑梁32和第三支撑梁33,第一支撑梁31和第二支撑梁32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三支撑梁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31和第二支撑梁32连接,支撑梁组件的顶面各处位于同一平面上,当主框架1的顶面水平设置时,支撑梁组件的顶面与水平面在第一支撑梁31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均呈夹角。
[003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舵桨装置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2]S10.提供上述实施例的舵桨装置顶升托架100、平板车200、固定座300和顶升机400和舵桨装置500;
[0033]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支撑腿和支撑梁组件,所述支撑梁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框架的顶面,所述支撑腿设置在所述主框架的底面,所述支撑梁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支撑梁组件的顶面各处位于同一平面上,当所述主框架的顶面水平设置时,所述支撑梁组件的顶面与水平面在所述第一支撑梁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均呈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第一立板和第一斜板,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一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梁包括第二立板和第二斜板,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二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板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梁包括第三立板和第三斜板,所述第三立板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三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三立板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舵桨装置顶升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立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立板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梁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框架的顶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飞王荣军高泰宇程光旭陈书辉姚杰谭继良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