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晶体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垂直MOS场效应晶体管(VMOSFET)具有垂直导电性,由于漏极是从芯片的背面引出,所以ID不是沿芯片水平流动,而是自重掺杂N+区(源极S)出发,经过P沟道流入轻掺杂N
‑
漂移区,最后垂直向下到达漏极D。
[0003]相关技术的垂直MOS场效应晶体管的N型外延层内设有P阱区(P well),由于垂直MOS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子迁移率主要受掺杂浓度的影响, 30V以下的产品的N型外延层的掺杂浓度本身就很高,若在N型外延层内进行P掺杂来形成P阱区,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就会更高,杂质散射严重会导致迁移率降低。此外,相关技术的垂直MOS场效应晶体管中,还需要在P阱区内设置N+源区,N+源区与P阱区之间、P阱区与N型外延层之间形成两个背靠背的pn结,pn结会引起闩锁效应,降低垂直MOS场效应晶体管的雪崩耐量、电子迁移率和功率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10),所述衬底(10)包括第一表面(11)和与第一表面(11)相对的第二表面(12);设于所述衬底(10)第一表面(11)上的的外延层(20),所述外延层(20)设有若干个沟槽(21);设于所述沟槽(21)内的多晶硅(30),所述多晶硅(30)包括设于沟槽(21)底部第一多晶硅层(31)和设于第一多晶硅层(31)上的第二多晶硅层(32),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的掺杂类型与外延层(20)的掺杂类型相同,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的掺杂类型与外延层(20)的掺杂类型相反;源极层(40),所述源极层(40)与沟槽(21)交替设置;设于所述衬底(10)第二表面(12)上的第一金属层(50);设于所述源极层(40)和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上的第二金属层(60);其中,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与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之间、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与所述外延层(20)之间、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与所述外延层(20)之间、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与所述第二金属层(60)之间均具有绝缘材料隔开,且所述沟槽(21)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侧壁绝缘材料的厚度足以形成柵极之间的自耗尽作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的掺杂浓度为10
18
~10
21 ion/cm3,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的掺杂浓度为10
18
~10
21 ion/cm3;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多晶硅层(32)的高度相等或不等;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与所述第二金属层(60)短接;或者,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与栅极短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层(20)由掺杂浓度不均匀的半导体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外延层(20)由多层不同掺杂浓度的半导体材料组成;所述源极层(40)的掺杂类型与所述外延层(20)的掺杂类型相同,所述源极层(40)的掺杂浓度为10
14
~10
16 ions/cm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层(74)的图形由所述沟槽(21)的槽开口的图形重叠界定,所述源极层(40) 的图形与所述第二隔离层(74)的图形互补界定,以形成柵极之间的自耗尽;所述第二隔离层(74)的图形由所述沟槽(21)的槽开口的图形重叠界定,所述源极层(40) 的图形与所述第二隔离层(74)的图形互补界定,以形成柵极之间的自耗尽。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应用于Si型功率元器件,或者应用于SiC型功率元器件。6.一种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无结型自耗尽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衬底(10)的第一表面(11)上形成外延层(20),所述外延层(20)设有若干个沟槽(21);在所述沟槽(21)的底部形成掺杂类型与外延层(20)相同的第一多晶硅层(31),其中,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和外延层(20)之间具有绝缘材料;在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上形成掺杂类型与外延层(20)相反的第二多晶硅层(32),其中,所述第一多晶硅层(31)和第二多晶硅层(32)之间具有绝缘材料,且所述第二多晶硅层
(32)和外延层(20)之间具有绝缘材料;在所述外延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炜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真茂佳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