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热球短距离储热输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08679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储热球短距离储热输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所述储热输热系统包括储热单元、输送单元、释热单元以及储热球;所述储热单元和释热单元通过所述输送单元相连;所述储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腔、出口气流腔以及入口气流腔;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输送管路和链条传动机构;所述释热单元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以及出口气流腔和入口气流腔;所述储热输热系统具有日储释热循环利用率高的优势,避免了采用传统储热车辆的高额运行费用及驾驶人员成本,提高了移动储热利用的综合经济性,适用于工业余废热利用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工业应用前景。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热球短距离储热输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节能
,具体涉及一种储热球短距离储热输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化工、冶炼及水泥等行业产生的工业余热、废热具有资源来源广、温度范围大、形式多样的特点,但由于在地域和时间上存在不均衡性,常造成大量工业余废热的浪费。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移动储热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能够将余热、废热资源储存在储热材料中,并以车辆运输的方式转运到如供暖、供热水等热用户端进行利用,实现余热、废热资源在地域和时间上的二次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003]现阶段的移动储热技术整体尚处于机理研究和示范工程的应用阶段,现有移动储热装置体积较为庞大,储热换热器单位体积储热量低且充热时间长,利用安装储能装置的车辆进行热量的充热、运输及释热,而储能装置常集成固定于车辆上,使在充热及释热过程中,储热车及驾驶人员需要进行长时间等待,造成热量的循环利用效率降低、灵活性差,加之车辆自身损耗及驾驶人员的用工成本,使传统移动储热系统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制约了移动储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热球短距离储热输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输热系统包括储热单元、输送单元、释热单元以及储热球;所述储热单元和释热单元通过所述输送单元相连;所述储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腔以及独立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顶端和底端的气流腔;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输送管路和链条传动机构;所述释热单元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以及独立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顶端和底端的气流腔;所述第一换热腔用于存储储热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输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单元至少包括1个;优选地,所述释热单元至少包括1个;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腔顶端的气流腔为出口气流腔,底端的气流腔为入口气流腔;优选地,所述出口气流腔包括贯穿于所述出口气流腔底部和所述第一换热腔顶部的气体出口管;优选地,所述气体出口管不少于2个,且均匀布置;优选地,所述入口气流腔包括设置于内部的均流板以及贯穿于所述入口气流腔顶部和所述第一换热腔底部的气体入口管;优选地,所述均流板不少于3块;优选地,所述均流板沿气体进入方向呈扇形均匀布置;优选地,所述气体入口管不少于2个,且均匀布置;优选地,所述入口气流腔呈倒锥状;优选地,所述入口气流腔的下端连接有气体入口通道;优选地,所述入口气流腔的内壁设置有保温层;优选地,所述气体入口通道的外壁包裹有保温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热输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内壁设置有保温层;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腔的侧壁顶端设置有第一换热腔入口;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腔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换热腔出口;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腔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换热腔出口阀门;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腔内部设置有螺旋轨道;优选地,所述螺旋轨道的升角为5

30
°
;优选地,所述螺旋轨道至少由3条螺旋线组成;优选地,所述螺旋线通过固定筋固定;优选地,所述螺旋轨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腔入口和第一换热腔出口对接;优选地,所述螺旋轨道至少为1组;优选地,所述螺旋轨道大于1组时,组合的方式为沿径向由内至外套设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储热输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路包括依次连接并连通的储热单元下行竖直管路、下部第一水平管路、释热单元上行竖直管路、释热单元上部水平管路、释热单元下行竖直管路、下部第二水平管路、储热单元上行竖直管路以及储热单元上部水平管路,且所述储热单元上部水平管路与所述储热单元下行竖直管路相连
通,各管路之间通过弯管连接,形成循环管路;优选地,所述储热单元上部水平管路的底部连接有储热单元入口管路,所述储热单元入口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储热单元的第一换热腔入口相连;优选地,所述储热单元上部水平管路的底部还设有储热单元入口阀门;优选地,所述储热单元入口管路朝所述第一换热腔的方向向下倾斜,倾斜的角度为5

30
°
;优选地,所述储热单元下行竖直管路的侧壁连接有储热单元出口管路,所述储热单元出口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储热单元的第一换热腔出口相连;优选地,所述储热单元出口管路朝所述储热单元下行竖直管路的方向向下倾斜,倾斜的角度为5

30
°
;优选地,所述释热单元上部水平管路的底部连接有释热单元入口管路,所述释热单元入口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民航黄云姚华靳星刘文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