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益峰专利>正文

改进的出水龙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644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壳体包括两端开口的上壳体和下壳体;进水组件,上端设置在上壳体中并与上可壳体连接、下端位于下壳体中且与下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进水组件与外接水管连接,包括第一通水部,所述第一通水部上沿轴向开设有第一通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使用时只需要旋转下壳体就可以实现出水调节组件相对进水组件转动,操作省力,因进水组件仅部分位于下壳体,可以避免用力旋转时对进水组件与外接水管连接的干扰,减少两者之间产生松动等风险。减少两者之间产生松动等风险。减少两者之间产生松动等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的出水龙头


[0001]本技术涉及卫浴设备
,具体指一种改进的出水龙头。

技术介绍

[0002]日常生活中,水是大家离不开的东西,而水龙头也是经常用到,现有的水龙头在水压太大的时候,会导致流出的水束集中,当集中的水束碰触到人体或物体时,往往会溅得到处都是。而现有市面上的带花洒功能或起泡功能的水龙头,其内部结构复杂,操作麻烦,且切换模式一般只有两种,无法满足用户不同使用需求。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申请号为CN201821496466.5(公告号为CN209302993U)的技术专利《一种多模式切换防溅水龙头》通过旋转件上的通孔和挡水件,与固定件上的通水孔错位配合,使旋转件在转动过程中具有通水孔仅与通孔连通的第一状态、通水孔同时连通至少一个通孔和第一出水部的第二状态和通水孔仅与第一出水部连通的第三状态,实现三种出水模式的切换,用户只需旋转旋转体即可切换至所需的出水模式。为了方便用户旋转,旋转件和固定件设置在外壳内部,旋转件与外壳的内壁卡接,不存在相对转动,由于固定件与水管固定连接,因此外壳可相对固定件和水管转动,用户可转动外壳,带动旋转件转动,从而实现出水模式的切换。但是上述水龙头的外壳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外壳整体转动带动旋转件转动,一是旋转时比较费力,二是在外界用力较大时,容易干扰到水管与固定件之间的连接,存在固定件与水管之间产生松动的风险。
[0004]因此,针对现有的出水龙头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实现出水调节组件相对进水组件旋转且不易对进水组件与外接水管连接造成干扰的改进的出水龙头。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的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壳体包括两端开口的上壳体和可相对上壳体转动的下壳体;
[0008]进水组件,包括第一通水部,所述第一通水部上沿轴向开设有第一通水孔,第一通水部的上端设置在上壳体中并与上壳体连接、下端位于下壳体中且与下壳体转动连接;以及
[0009]出水调节组件,设置在下壳体中而能跟随下壳体一起转动,包括第二通水部,所述第二通水部沿轴向开设有第二通水孔,所述第二通水部的上表面凸设有位于第二通水孔外围的挡水件,所述挡水件与第一通水部相抵,所述第二通水部向下延伸形成隔水套,所述第二通水孔位于隔水套内,所述隔水套将容置腔分隔为位于隔水套内的第一出水腔和位于隔水套外的第二出水腔;
[0010]旋转下壳体使得出水调节组件相对进水组件转动且至少具有三种状态:
[0011]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通水孔与第二通水孔完全对应连通,水流仅从第一出水腔内排出;
[0012]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通水孔与第二水通孔部分对应连通,水流从第一出水腔内和第二出水腔内排出;
[0013]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通水孔与第二通水孔不连通,水流仅从第二出水腔内排出。
[0014]进水组件相对下壳体转动的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所述下壳体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通水部底部沿周向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位于卡槽内使得进水组件能够相对下壳体旋转。
[0015]进水组件与上壳体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所述上壳体的内壁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通水部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定位槽内实现上壳体与进水组件连接。
[0016]作为优选,所述隔水套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环绕在隔水套外侧的挡水圈,所述挡水圈沿周向间隔开设有供隔水套外侧水流通过的贯穿孔,所述挡水圈外周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下壳体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螺纹连接的内螺纹。挡水圈与下壳体采用螺纹连接可以实现隔水套与下壳体连接且该连接方式避免水流入挡水圈与下壳体之间。
[0017]作为优选,所述出水调节组件包括出水板,所述出水板设置在下壳体内且位于隔水套的下方,所述出水板与隔水套和挡水圈相抵,所述出水板包括开设位于隔水套内的第一出水孔和位于隔水套外且位于贯穿孔下方的的第二出水孔;所述隔水套与出水板之间设置有阻止隔水套内外水流相互流通的第二密封圈,所述挡水圈与出水板之间设置有阻止隔水套外侧水流流出挡水圈外侧的第三密封圈。第一出水孔供隔水套内的水流流出,第二出水孔供隔水套外水流流出,第二密封圈与第三密封圈的设置能够实现对隔水套内外水流实现良好的控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8]作为优选,所述挡水件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阻止第二通水孔内外水流相互流通的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的设置有助于控制流向隔水套内外水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水部呈管状,所述第一通水部内设置有通水板,所述第一通水孔开设在通水板上,所述第一通水部内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位于通水板的上方。过滤组件的设置提升喷洒到人体的水质,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0]为了稳定过滤组件流向第一通水部的水流,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水部内壁形成有与通水板一定距离的台阶,所述过滤组件位于台阶上。
[002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水部上设有无级调档组件,所述无级调档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通水部上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位于隔水套外,该收纳槽内置入有定位珠和弹簧,所述的弹簧两端分别与定位珠和收纳槽的底面相抵,能使定位珠始终具有向上与第一通水部相抵的趋势。出水调节组件相对进水组件能够360
°
旋转实现不同状态的无级调档,无级调档组件的设置能够实现不同状态的切换更有触感。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使用时只需要旋转下壳体就可以实现出水调节组件相对进水组件转动,操作省力,因进水组件仅部分位于下壳体,可以避免用力旋转时对进水组件与外接水管连接的干扰,减少两者之间产生松动等风险。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上壳体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壳体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通水部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通水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2]图1至图8所示为本技术改进的出水龙头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壳体1、进水组件、出水调节组件、无级调档组件。
[0033]壳体1具有容置腔11,包括两端开口的上壳体12和下壳体13。上壳体12的内壁设有定位槽121,下壳体13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卡槽131,下壳体13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32。
[0034]进水组件包括第一通水部21,第一通水部21上沿轴向开设有第一通水孔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具有容置腔(11),所述壳体(1)包括两端开口的上壳体(12)和可相对上壳体(12)转动的下壳体(13);进水组件,包括第一通水部(21),所述第一通水部(21)上沿轴向开设有第一通水孔(22),第一通水部(21)的上端设置在上壳体(12)中并与上壳体(12)连接、下端位于下壳体(13)中且与下壳体(13)转动连接;以及出水调节组件,设置在下壳体(13)中而能跟随下壳体(13)一起转动,包括第二通水部(31),所述第二通水部(31)沿轴向开设有第二通水孔(32),所述第二通水部(31)的上表面凸设有位于第二通水孔(32)外围的挡水件(33),所述挡水件(33)与第一通水部(21)相抵,所述第二通水部(31)向下延伸形成隔水套(34),所述第二通水孔(32)位于隔水套(34)内,所述隔水套(34)将容置腔(11)分隔为位于隔水套(34)内的第一出水腔(111)和位于隔水套(34)外的第二出水腔(112);旋转下壳体(13)使得出水调节组件相对进水组件转动且至少具有三种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通水孔(22)与第二通水孔(32)完全对应连通,水流仅从第一出水腔(111)内排出;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通水孔(22)与第二通水孔(32)部分对应连通,水流从第一出水腔(111)内和第二出水腔(112)内排出;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通水孔(22)与第二通水孔(32)不连通,水流仅从第二出水腔(112)内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3)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卡槽(131);所述第一通水部(21)底部沿周向设有卡扣(23),所述卡扣(23)位于卡槽(131)内使得进水组件能够相对下壳体(13)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2)的内壁设有定位槽(121),所述第一通水部(21)上设置有定位部(211),所述定位部(211)位于定位槽(121)内实现上壳体(12)与进水组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套(34)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环绕在隔水套(34)外侧的挡水圈(3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益峰
申请(专利权)人:李益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