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5323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所述第一承力柱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承力柱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壁开设有插槽,且第一连接板的外表壁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壁连接有与插槽相适配的插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连接板、插槽、第二连接板、插杆等配合,在需要调整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的间距时,可旋下紧固螺丝,然后外拉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改变插杆在插槽内的插设深度,改变好间距后,再将紧固螺丝旋进第二螺孔和第一螺孔内进行限位紧固即可,适用于多种长度基坑地调整,灵活性强。灵活性强。灵活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基坑支护
,具体涉及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
[0003]但是目前现有基坑支护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基坑支护结构灵活性较差,难以根据基坑长度调整承力柱的位置进行加固,此外,传统基坑支护结构固定的稳定性较差,外侧土层施加的压力容易造成承力柱歪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基坑支护结构难以根据基坑长度调整承力柱位置进行加固的问题,此外,传统基坑支护结构固定的稳定性较差,以至于承力柱容易歪斜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所述第一承力柱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承力柱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壁开设有插槽,且第一连接板的外表壁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壁连接有与插槽相适配的插杆,所述插杆的外表壁等间距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二螺孔的内部旋合连接有紧固螺丝,所述紧固螺丝旋合连接至第一螺孔的内部,同侧所述第一承力柱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固板,同侧所述第二承力柱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固板。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三加固板的外表壁均连接有斜支撑板,所述斜支撑板的端部固定有第二加固板,所述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的外表壁均穿设有第一插桩和第二插桩,所述第一插桩位于第二插桩的上方。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插桩倾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二插桩倾斜向下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的底端均一体成型有尖端。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的侧壁底端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壁开设有安装孔。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规格相同。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第一连接板、插槽、第二连接板、插杆等配合,在需要调整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的间距时,可旋下紧固螺丝,然后外拉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改变
插杆在插槽内的插设深度,改变好间距后,再将紧固螺丝旋进第二螺孔和第一螺孔内进行限位紧固即可,适用于多种长度基坑地调整,灵活性强。
[0013](2)本技术通过增设斜支撑板和第二加固板,可有效提高支护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塌陷,其次,通过增设上下倾斜的第一插桩和第二插桩插进基坑内壁内,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承力柱和第二承力柱贴合基坑内壁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歪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第二连接板的正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第一连接板的侧视图;
[0018]图中:1、第一承力柱;2、尖端;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5、紧固螺丝;6、插杆;7、第一螺孔;8、第一插桩;9、第二插桩;10、第二螺孔;11、第一加固板;12、斜支撑板;13、第二加固板;14、安装孔;15、插槽;16、安装板;17、第二承力柱;18、第三加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第一承力柱1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一连接板3,第二承力柱17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二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3的侧壁开设有插槽15,且第一连接板3的外表壁开设有第二螺孔10,第二连接板4的侧壁连接有与插槽15相适配的插杆6,插杆6的外表壁等间距开设有第一螺孔7,第二螺孔10的内部旋合连接有紧固螺丝5,紧固螺丝5旋合连接至第一螺孔7的内部,在需要调整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间距时,可旋下紧固螺丝5,然后外拉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改变插杆6在插槽15内的插设深度,改变好间距后,再将紧固螺丝5旋进第二螺孔10和第一螺孔7内进行限位紧固即可,适用于多种长度基坑地调整,灵活性强,同侧第一承力柱1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固板11,同侧第二承力柱17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固板18。
[0021]进一步地,第一加固板11和第三加固板18的外表壁均连接有斜支撑板12,斜支撑板12的端部固定有第二加固板13,增设斜支撑板12和第二加固板13,可有效提高支护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塌陷,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外表壁均穿设有第一插桩8和第二插桩9,第一插桩8位于第二插桩9的上方,第一插桩8倾斜向上设置,第二插桩9倾斜向下设置,利用双向插设的第一插桩8和第二插桩9,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贴合基坑内壁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歪斜。
[0022]进一步地,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底端均一体成型有尖端2,设置的尖端2便于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底端插入基坑的内部底部。
[0023]进一步地,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侧壁底端连接有安装板16,安装板16的
上表壁开设有安装孔14,利用开设有安装孔14的安装板16可将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底端固定在基坑内部,稳定可靠。
[0024]进一步地,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规格相同,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的规格相同,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各设有两个,均紧贴基坑内壁进行支撑。
[00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技术在使用时,可先将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底端的尖端2插入至基坑的内部底部,然后利用开设有安装孔14的安装板16将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底端固定柱,之后将上下倾斜的第一插桩8和第二插桩9插进基坑内壁内,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发生歪斜,其次,增设斜支撑板12和第二加固板13,可有效提高支护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塌陷,此外,在需要调整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的间距时,可旋下紧固螺丝5,然后外拉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改变插杆6在插槽15内的插设深度,改变好间距后,再将紧固螺丝5旋进第二螺孔10和第一螺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力柱(1)和第二承力柱(17),所述第一承力柱(1)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一连接板(3),所述第二承力柱(17)的外表壁固定有第二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3)的侧壁开设有插槽(15),且第一连接板(3)的外表壁开设有第二螺孔(10),所述第二连接板(4)的侧壁连接有与插槽(15)相适配的插杆(6),所述插杆(6)的外表壁等间距开设有第一螺孔(7),所述第二螺孔(10)的内部旋合连接有紧固螺丝(5),所述紧固螺丝(5)旋合连接至第一螺孔(7)的内部,同侧所述第一承力柱(1)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固板(11),同侧所述第二承力柱(17)之间连接有第三加固板(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度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板(11)和第三加固板(18)的外表壁均连接有斜支撑板(12),所述斜支撑板(1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红梅李红立李晨玉曹攀阚世亮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海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