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4297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管体端板,所述管体端板一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燃气管,所述第一管体内设置有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预混室壳体,所述第二管体内设置有第一气腔,所述第一管体的圆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空气入口管,且空气入口管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气腔内,位于所述预混室壳体靠近第一管体一端且位于第一气腔内部的圆周位置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第一通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将燃气与助燃气体充分预混合的效果。气与助燃气体充分预混合的效果。气与助燃气体充分预混合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


[0001]本技术涉及燃烧器
,尤其涉及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

技术介绍

[0002]燃烧器,是使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方式喷出混合燃烧的装置统称。燃烧器按类型和应用领域分工业燃烧器、燃烧机、民用燃烧器、特种燃烧器几种。多用不锈钢或金属钛等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制成。燃烧器的作用是通过火焰燃烧使试样原子化。
[0003]现有的燃烧器大多包括燃气管、点火装置、通气腔、排气管等,通过燃气管向通气腔内通入燃气进一步由排气管排出,再由点火装置点燃。
[0004]但是,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功率较大,空气中含氧量一定,所以在使用时有大量的燃气不能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其优点在于可以将燃气与助燃气体充分预混合。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管体端板,所述管体端板一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燃气管,所述第一管体内设置有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预混室壳体,所述第二管体内设置有第一气腔,所述第一管体的圆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空气入口管,且空气入口管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气腔内,位于所述预混室壳体靠近第一管体一端且位于第一气腔内部的圆周位置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第一通气孔,所述预混室壳体靠近第一管体一端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第二通气孔,所述预混室壳体设置有预混室,所述预混室壳体远离第一管体一端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排气外管。
[0008]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使用时,由燃气管向第一气腔内通入燃气,进一步由空气入口管向第一气腔内通入空气,使空气与燃气先一步在第一气腔内接触混合,进一步通过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将初步混合的气体通入预混室内,使气体在预混室内充分混合,更进一步通过排气外管排出,增加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管体的圆周内壁与第二管体的圆周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气腔,所述预混室壳体靠近第一管体一端且与第二气腔接触区域位置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一管体的圆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助燃气体入口管,且助燃气体入口管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气腔内。
[0010]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由助燃气体入口管向第二气腔内通入助燃气体,再由通过第三通气孔通入预混室内,在预混室内与空气以及燃气混合,使燃气能够更充分完全的燃烧,进一步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端板的一侧开设有观火孔,且观火孔同时与
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相通。
[0012]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由观火孔向管道内的第一气腔以及第二气腔观察,及时发现管道内是否出现反火自燃现象,提高燃气预混的安全程度。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通气孔倾斜开设,所述第二通气孔水平开设,所述第三通气孔倾斜开设,且第三通气孔的倾斜方向与第一通气孔相反。
[0014]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第一气腔内的初步混合气体由倾斜设置的第一通气孔通向预混室内壁处,再由水平设置的第二通气孔通向预混室中心位置,进一步的第二气腔内的助燃气体由倾斜设置的第三通气孔通向预混室中心位置,使得气体能在预混室内充分接触混合,提高了气体混合的充分度。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混室壳体为圆台形状,且预混室壳体靠近第一管体一端的口径大于其远离第一管体一端的口径。
[0016]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预混室的形状设置,使气体在预混室内进一步压缩混合,提高了气体混合的效率。
[001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外管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封闭设置,所述预混室壳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中心位置处开设有圆形槽口,所述排气外管内设置有排气内管,且排气内管的圆周外壁上靠近第一管体的一端与圆形槽口内壁相贴合,所述排气内管的圆周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排气槽口,位于所述排气内管的圆周内壁上靠近第一管体的一端位置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与排气外管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排气外管的圆周内壁与排气内管的圆周外壁之间设置有排气腔,所述排气腔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出气孔。
[0018]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预混室内充斥气体时,由充分混合后气体的气压使与弹簧连接的移动板向后移动,从而预混室的气体通过排气内管上的排气槽口通入排气腔内,进一步由出气孔排出,使得气体能够充分的在预混室内混合,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
[001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外管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中心位置开设有点火槽口,所述点火槽口内固定安装有电极打火针。
[0020]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混合后的气体由出气孔排出时,通过电机打火针将气体点燃,且电机打火针位于点燃气焰的正后方,降低了电机打火针的损坏程度以及更换频率,便于长时间使用。
[002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混室壳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为喇叭形状,且挡风板靠近预混室壳体的一端口径小于另一端的口径,所述挡风板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通孔。
[0022]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由挡风板遮挡出气孔处的风流,提高了电机打火针点火成功的效率外,更避免了风流将排出的燃气吹散而引发的走火危险,提高了装置的安全程度,进一步的由设置在挡风板上的通孔增加混合燃气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4]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管体、管体端板、燃气管、第二管体、第一气腔、预混室壳体、预混室、第一通气孔、空气入口管、第二通气孔和排气外管,在使用时,由燃气管向第一气腔内通入燃气,进一步由空气入口管向第一气腔内通入空气,使空气与燃气先一步
在第一气腔内接触混合,进一步通过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将初步混合的气体通入预混室内,使气体在预混室内充分混合,更进一步通过排气外管排出,增加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
[0025]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在使用时,第一气腔内的初步混合气体由倾斜设置的第一通气孔通向预混室内壁处,再由水平设置的第二通气孔通向预混室中心位置,进一步的第二气腔内的助燃气体由倾斜设置的第三通气孔通向预混室中心位置,使得气体能在预混室内充分接触混合,提高了气体混合的充分度。
[0026]3、本技术,通过设置排气外管、排气内管、排气槽口、出气孔、排气腔、弹簧和移动板,当预混室内充斥气体时,由充分混合后气体的气压使与弹簧连接的移动板向后移动,从而预混室的气体通过排气内管上的排气槽口通入排气腔内,进一步由出气孔排出,使得气体能够充分的在预混室内混合,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包括第一管体(1),所述第一管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管体端板(2),所述管体端板(2)一侧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燃气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内设置有第二管体(7),所述第一管体(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预混室壳体(8),所述第二管体(7)内设置有第一气腔(12),所述第一管体(1)的圆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空气入口管(5),且空气入口管(5)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气腔(12)内,位于所述预混室壳体(8)靠近第一管体(1)一端且位于第一气腔(12)内部的圆周位置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第一通气孔(14),所述预混室壳体(8)靠近第一管体(1)一端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第二通气孔(15),所述预混室壳体(8)设置有预混室(16),所述预混室壳体(8)远离第一管体(1)一端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排气外管(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的圆周内壁与第二管体(7)的圆周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气腔(10),所述预混室壳体(8)靠近第一管体(1)一端且与第二气腔(10)接触区域位置开设有若干个环形整列分布的第三通气孔(13),所述第一管体(1)的圆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助燃气体入口管(4),且助燃气体入口管(4)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气腔(10)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端板(2)的一侧开设有观火孔(6),且观火孔(6)同时与第一气腔(12)和第二气腔(10)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混式工业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孔(14)倾斜开设,所述第二通气孔(15)水平开设,所述第三通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龙金玉明王勇健
申请(专利权)人:吉姆帕柯燃烧设备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