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铸钢节点的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381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铸钢节点的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包括钢管骨架、铸钢连接节点及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包裹在钢管骨架的外侧,铸钢连接节点对称设置在钢管骨架的底部两端;铸钢连接节点的上端与钢管骨架连接,下端紧贴设置在基础梁上,基础梁中设置有基础预埋件,基础预埋件的下端埋设在基础梁中;基础预埋件的上端贯穿下板后,将下板与基础梁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型钢骨架的底部两端设置铸钢连接节点,利用铸钢连接节点作为基础与型钢复合墙的连接节点,避免了重叠焊缝引起的应力集中,大大减小了连接节点处的焊接残余应力,有效提高了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节点简单,现场安装速度快,施工效率较高。施工效率较高。施工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铸钢节点的装配式型钢复合墙


[0001]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复合墙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铸钢节点的装配式型钢复合墙。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装配式复合墙的实际工程应用主要集中在多层建筑及一些小高层住宅建筑,现有的装配式复型钢复合墙采用轻钢代替钢筋作为墙体肋格内的钢筋骨架,通过型钢与混凝土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两种材料的优点,具有强度高、刚度大及延性好的特点,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而且其承载能力、抗火和耐久性能均优于钢结构构件,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0003]但目前对于装配式型钢复合墙的研究较少,对其关键节点连接部位的研究还不成熟;目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的关键节点连接部位大多采用焊接连接,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施焊的高温作用在焊鏠附近形成热影响区,使钢材的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发生改变,材质变脆;焊接残余应力使焊接结构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增大,残余变形使焊件尺寸和形状发生变化,矫正费工;焊接对结构整体性不利的一面是,局部裂缝一经发生便容易扩展到整体;焊接结构低温冷脆问题比较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铸钢节点的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骨架(1)、铸钢连接节点(2)及混凝土层(5),混凝土层(5)包裹在钢管骨架(1)的外侧,铸钢连接节点(2)对称设置在钢管骨架(1)的底部两端;铸钢连接节点(2)的上端与钢管骨架(1)连接,下端与基础梁(3)连接;铸钢连接节点(2)包括上板(21)、两个侧立板(22)及下板(23),上板(21)与下板(23)上下平行设置,两个侧立板(22)竖向平行设置在上板(21)与下板(23)之间;上板(21)与钢管骨架(1)的竖向边缘焊接固定,侧立板(22)与钢管骨架(1)的水平底部边缘焊接固定;下板(23)紧贴设置在基础梁(3)上,基础梁(3)中设置有基础预埋件,基础预埋件的下端埋设在基础梁(3)中;基础预埋件的上端贯穿下板(23)后,将下板(23)与基础梁(3)固定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铸钢节点的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其特征在于,钢管骨架(1)包括两个边肋柱(11)、若干中肋柱(12)、上边肋梁(13)、若干中肋梁(14)及下边肋梁(15);两个边肋柱(11)竖向平行设置,若干中肋柱(12)竖向间隔设置在两个边肋柱(11)之间,上边肋梁(13)水平设置在两个边肋柱(11)之间,下边肋梁(15)水平设置在两个边肋柱(11)之间;中肋柱(12)的上端与上边肋梁(13)连接,中肋柱(12)的下端与下边肋梁(15)连接;若干中肋梁(14)水平间隔设置在上边肋梁(13)与下边肋梁(15)之间;铸钢连接节点(2)设置在边肋柱(11)与下边肋梁(15)的连接节点处,铸钢连接节点(2)的上板(21)与边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炜王伟刘刚张晨龙范珍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