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3813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包括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包裹在型钢骨架的外侧,铸钢节点对称设置在型钢骨架的底部两端,铸钢节点的一端与型钢骨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地梁固定连接;地梁上设置有第一预留凹槽,第一预留凹槽中预埋有若干地锚螺栓,地锚螺栓的下端锚固在地梁中,地锚螺栓的上端与铸钢节点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基础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处采用铸钢节点,铸钢节点采用整体浇铸形成,构件的整体性好,有效减少了构建的焊缝;铸钢节点作为重要的节点核心区,确保了节点核心区的应力分布的均匀性;无需现场绑扎钢筋和浇筑混凝土,直接采用螺栓固定,现场安装速度快,效率高,安装精度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便利。来了极大便利。来了极大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

技术介绍

[0002]密肋复合板结构作为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具有生态环保、轻质节能、整体工作性能好、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深入研究普通钢筋密肋复合墙的基础上,对不同组成材料、不同结构形式以及不同肋格形式的墙体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相较于传统的复合墙结构,型钢装配式复合墙是用轻钢代替钢筋作为墙体肋格内的钢筋骨架,墙体的极限承载力显著提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性能,抗震性能优异。
[0003]但是,如今国内外对型钢装配式复合墙的研究较少,对于其关键节点连接部位的研究还不成熟;传统的复合墙结构与地梁连接时,采用将墙体吊装至指定位置后,采用现浇方式,将复合墙与墙体两侧预先绑定的连接柱浇筑形成整体;具体施工过程需要现场绑扎钢筋及混凝土浇筑,作业量较大,安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以解决现有的复合墙与地梁连接过程,大多通过现浇方式与连接柱形成整体,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层、型钢骨架(1)及铸钢节点(2);混凝土层包裹在型钢骨架(1)的外侧,铸钢节点(2)对称设置在型钢骨架(1)的底部两端,铸钢节点(2)的一端与型钢骨架(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地梁(3)固定连接;铸钢节点(2)包括底板(21)、立板(22)及垂直中板(23),底板(21)水平设置在地梁(3)的上方,立板(22)竖向平行设置在底板(21)上,垂直中板(23)竖向垂直设置在立板(22)之间;垂直中板(23)的底端与底板(21)垂直固定,上端与型钢骨架(1)的竖向边缘底部固定;立板(22)的侧边与型钢骨架(1)的水平底部边缘固定;地梁(3)上设置有第一预留凹槽(31),第一预留凹槽(31)中预埋有若干地锚螺栓(33),地锚螺栓(33)的下端锚固在地梁(3)中,地锚螺栓(33)的上端贯穿底板(21)设置,并通过固定螺母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其特征在于,型钢骨架(1)包括两个边肋柱(11)、若干中肋柱(12)、上边肋梁(13)、若干中肋梁(14)、下边肋梁(15)、顶部边节点(16)、若干顶部中节点(17)及若干底部中节点(18);两个边肋柱(11)竖向平行设置,若干中肋柱(12)竖向间隔设置在两个边肋柱(11)之间;顶部边节点(16)设置在边肋柱(11)的顶端,顶部中节点(17)设置在中肋柱(12)的顶端;上边肋梁(13)设置在边肋柱(11)与中肋柱(12)之间或相邻两个中肋柱(12)之间,上边肋梁(13)的一端与顶部边节点(16)或一顶部中节点(17)连接,另一端与另一顶部中节点(17)连接;铸钢节点(2)设置在边肋柱(11)的底端,底部中节点(18)设置在中肋柱(12)的底端;下边肋梁(15)设置在边肋柱(11)与中肋柱(12)之间或相邻两个中肋柱(12)之间,下边肋梁(15)的一端与铸钢节点(2)的立板(22)或与一底部中节点(18)连接,另一端与另一底部中节点(18)连接;若干中肋梁(14)水平间隔设置在上边肋梁(13)与下边肋梁(15)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型钢复合墙,其特征在于,边肋柱(11)、中肋柱(12)、上边肋梁(13)、中肋梁(14)及下边肋梁(15)均采用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炜张晨龙刘刚王伟张家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