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291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其为板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3);消能部(2),消能部(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3)之间,连接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3);其中,消能部(2)中至少中心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3)的宽度,且消能部(2)上还设有消能孔(2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阻尼器主要适用于低多层结构消能减震,并且构造简单,通过开孔增大金属剪切型阻尼器中弯曲变形占比,增大其屈服位移,能够改善金属阻尼器剪切型变形占主要成分的变形模式,将剪切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转变成弯曲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模式转变成弯曲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模式转变成弯曲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


[0001]本技术属于房屋建造
,尤其涉及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

技术介绍

[0002]阻尼器,又称消能器或消能器。在地震作用下,金属屈服消能器在建筑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前首先发生屈服,以耗散大部分地面运动传递给建筑结构的能量。金属消能器通过利用低屈服点高延性的金属材料提供滞回耗能,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保护主要构件损伤程度控制在预期范围,从而达到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目前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大多仅基于消能器平面内方向受力与变形,实际工程中消能器属于双向受力,目前研究忽略了平面外方向的力学特性与破坏模式,与消能减震结构实际受力与变形情况不符,给实际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技术目的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双向受力下,普通金属剪切型阻尼器屈服位移较小,同时无法满足面外稳定性。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其为板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3);消能部(2),所述消能部(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之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其中,所述消能部(2)中至少中心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的宽度,且所述消能部(2)上还设有消能孔(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劲肋(4),所述加劲肋(4)设置在所述消能部(2)的侧边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加劲肋(4)为两条,分别设置消能部(2)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孔(21)位于所述消能部(2)的中心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还设有多个连接孔(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孔(10);其中,四个所述连接孔(10)到所述消能孔(21)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1)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直线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垂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上设置有所述连接孔(10),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10)配合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5)包括:第一连接板(51),所述第一连接板(51),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10)配合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连接;第二连接板(52),所述第二连接板(52),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10)配合与所述第二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善相王晓冬林立东朱斌甄伟张磊閤东东练炳军李安明徐宇红
申请(专利权)人: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