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2696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30
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组成:山苍子油20~30份;益母草10~15份;荆芥穗10~15份;泡桐草28~30份;罗汉果5~1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方中药中各组分相互协同、互为补充,可迅速止痒消肿,兼有抗菌、抗病毒、抗细菌内毒素、抗真菌、抗寄生虫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能够对羊皮肤病引起的剧烈瘙痒及局部的水肿风团等症状,通过多耙点同时发挥作用,迅速有效的改善症状,效果显著。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物疾病治疗
,具体为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山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抵抗力差的羊极易被传染生病,生病后的羊的成长相比同期的羊会缓慢很多。而皮肤病是动物常见的一种疾病,山羊患皮肤病会在皮肤上形成脱毛、渗出、并覆盖皮屑或痂皮,甚至出现化脓。同时皮肤病也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是体表细胞对致敏物质刺激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常以泛发或对称性分布,并伴有剧烈的瘙痒。不仅增加了养殖的困难,还会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0003]山羊常见的皮肤病很多,例如,疥癣病,疥癣病是由疥蟥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病羊患部出现秃块,灰白色、发痒,羊啃咬、擦痒,患部被毛脱落。此病往往先在头部发现,眼圈、颊及耳部是经常侵袭的部位,逐渐发展至躯干两侧等。皮肤碎屑镜检很容易找到疥蟥,特别是耳部刮皮中;皮肤霉菌病,本病是由霉菌引起的一种皮肤传染病,山羊感染后,一种表现为单纯的圆形脱屑,只带少数几根断毛;另一种为:起初皮肤上好像撒了一层面粉,后来羊毛脱落,在鳞屑相互粘结之后,形成一厚层灰色干痂,患病时,羊只不表现瘙痒,有时蔓延至全身;目前市面上用于山羊皮肤病的药物多数为西药需要注射,有的外用药由于带有敏感刺激成分,在使用时羊表现较为抗拒,并且羊会舔舐患处导致传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该外用药采用天然植物和中药制成喷剂和药膏,通过喷施和敷用两种方式相结合,适用于多数山羊皮肤病,有效达到止痒止痛和杀菌治疗的效果。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组成:山苍子油20~30份;益母草10~15份;荆芥穗10~15份;泡桐草28~30份;罗汉果5~10份;
[0007]进一步地,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将益母草、荆芥穗、泡桐草和罗汉果分别粗粉碎后混合加入原料总重量5~8倍的水浸泡5个小时,大火煮沸改文火慢熬5~7小时,过滤后得到药液A和药渣A;
[0009](2)将上步骤所得药渣A重新加入总重量2~5倍的水,文火煎煮30~60分钟,再次过滤得到药液B和药渣B;
[0010](3)将药液A和药液B合并加入山苍子油后浓缩至药液比1:1.5g/ml后,向浓缩药液中加入95%酒精,至酒精含量为70%后用压力瓶包装,充入二氧化碳得到喷剂;
[0011](4)将药渣B粉碎至150~200目后,取凡士林水浴加热至完全熔融后,静置温度降至60~70℃后加入到药渣B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成半固态膏状后灌装保存。
[0012]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方解:
[0013]山苍子油系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山苍子【LiseaCubeba(Lous.)Pers.】果实中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柠檬醛,有抗真菌、抗细菌、抗过敏、杀毛滴虫的作用,原因是山苍子油能抑制念珠菌DNA和细胞壁中多糖成分与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抗真菌,同时山苍子油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是天然的植物抗氧化剂;本专利技术利用山苍子油的特性,能够有效阻止山羊皮肤病中真菌引起的病症,例如,皮肤霉菌病和羊虱等,山苍子油本身为精油,还可以涂覆在羊角羊蹄避免龟裂。
[0014]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凉,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具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功。益母草的成分比较复杂,《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把益母草质量标准用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作为药材的指标性成分,但该成分并不能完全代表益母草的药用有效成分。随着学者们对益母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深入,先后分离得到二萜类、黄酮类、苯乙醇苷类、酚酸类、单萜、倍半萜类、环多肽类、生物碱类、环烯醚萜苷类、香豆素类、脂肪酸类、多糖类、己糖二酸类、甾体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对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的作用。
[0015]荆芥穗系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sfoliaBriq.)的花穗荆芥穗均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荆芥穗可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排泄,有抑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但荆芥穗芳香气烈,质轻,较荆芥的发散力更强,更长于祛风解表、理血止血,应用荆芥穗发汗解表,可使风邪从汗而解之功更甚。荆芥穗尚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所以本专利技术使用荆芥穗与其他学者使用荆芥是有区别的。
[0016]荆芥穗相关论述:
[0017]荆芥,又称为“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植物荆芥(Nepetacatari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以我国江苏、浙江等地为主产区。荆芥始记于《神农本草经》:
[0018]“假苏,味辛,温。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结聚气破散之,下瘀血,除湿痹。一名鼠莫,生川泽,列为中品。”直到《吴普本草》中始见“荆芥”一名,李时珍曰:按吴普本草云,假苏一名荆芥。因此,历代本草多以假苏作为正名,如《本草经集注》、《唐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等。以荆芥作为正名的,如《本草蒙荃》、《救荒本草》、《本草原始》、《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从新》等明、清时期的本草。现代本草及药学著作均以荆芥作为药材正名。其各家论述如:1、《滇南本草》“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2、《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3、《本经逢原》“治风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故并主之。”4、《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等。
[0019]到目前为止学者们研究发现荆芥穗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单萜类、三萜类、有机酸类等多种成分,而挥发油成分是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成分,研究表明,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醇、酮、酯、萜烯、萜烷类化合物,而右旋薄荷酮(d

menthone)、消旋薄荷酮(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约占总油的70~77%,少量为右旋柠檬烯(d

limonene)、l

异薄荷酮(isomenthone),异胡薄荷酮(isopulegone)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在对荆芥穗
含量测定中要求挥发油含量不低于0.4%(ml/g),胡薄荷酮含量不低于0.08%。
[0020]荆芥穗中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如: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胡椒酮、右旋柠檬烯、木犀草素、芹菜素、反式桂皮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组成:山苍子油20~30份;益母草10~15份;荆芥穗10~15份;泡桐草28~30份;罗汉果5~1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益母草、荆芥穗、泡桐草和罗汉果分别粗粉碎后混合加入原料总重量5~8倍的水浸泡5个小时,大火煮沸改文火慢熬5~7小时,过滤后得到药液A和药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俊致曾俊黄恒李叶红黄世洋梁琼黄华莉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