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256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反应器本体包括内外套设的短程硝化室和厌氧氨氧化室,二者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反应器本体的顶部配置可拆卸的双层具孔挡板;短程硝化室顶部设有布水器底部设有曝气器;布水器有气水分流组件,气水分流组件包括T型进水管和通气管,T型进水管的出水口设于双层具孔挡板的内部,通气管与T型进水管的出水口相连通;厌氧氨氧化室的顶部配置有设于双层具孔挡板内部的污泥截留组件;双层具孔挡板的顶部配置有溢流堰,溢流堰与出水管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污泥颗粒化程度高、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度高、脱氮效率高、反应系统运行稳定。反应系统运行稳定。反应系统运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生物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根据脱氮原理,污水脱氮工艺一般分为物化法、生物法两种方式。在物化法中,选择性离子交换法对氨氮去除率高,对氨氮、亚硝、有机氮并不能选择性吸附去除。生物脱氮使目前技术较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技术之一。生物脱氮的主要机理是利用氨化细菌的氨氮化作用,以及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硝化和反硝化菌的反硝化作用达到脱氮的目的。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为了使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形成性对独立的环境,通常会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反应器内完成生物脱氮
[0003]公布号为CN 113233596 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连续流短程硝化/内源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一体化工艺处理中晚期垃圾渗滤液的方法,中晚期垃圾渗滤液进入AOA连续流反应器以A/O/A方式运行,通过PN/A

ED/A组合工艺实现总氮去除。厌氧段微生物吸收进水中外碳源储存为细胞内碳源,好氧段发生短程硝化,将进水中的氨氮部分氧化成亚硝态氮;缺氧段首先进行厌氧氨氧化作用产生部分硝态氮,硝态氮通过内源短程反硝化作用还原为亚硝态氮,为厌氧氨氧化反应提供亚硝态氮。该申请通过连续流反应器实现中晚期垃圾渗滤液95.3%的总氮去除,适用于垃圾渗滤液等高氨氮废水的深度脱氮处理。
[0004]授权公告号为CN 103755026 B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一体式折流板内循环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反应器本体的内腔自下而上设有排泥单元、回流布水单元、内循环反应单元、三相分离单元、出水单元,排泥单元包括设置在反应器本体底端用于与外界连通的排泥口;回流布水单元包括兼做反应器本体部分底板的回流折板、安装在回流折板上的均匀布水器;内循环反应单元由竖直折流板和Z形折流板自左向右依次分隔为厌氧反应区、时期缓冲区、微氧反应区三个隔室;出水单元包括出水槽出水口,出水槽通过出水口与外界连通。该专利技术采用Z形折流板的设计,结构紧凑,传质和混合性能优,利于形成和维持颗粒污泥,脱氮效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颗粒化程度高、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脱氮效率高、反应系统运行稳定的一体式的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包括反应器本体,反应器本体包括内外套设的短程硝化室和厌氧氨氧化室,短程硝化室通过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与厌氧氨氧化室相连通;第一通孔设于短程硝化室侧壁的中部,第二通孔设于短程硝化室侧壁的底部;反应器本体的顶部配置有可拆卸的双层具孔挡板;
[0008]短程硝化室的顶部配置有布水器,短程硝化室的底部配置有曝气器;布水器配置
有气水分流组件,气水分流组件包括T型进水管和通气管,T型进水管的出水口设于双层具孔挡板的内部,通气管与T型进水管的出水口相连通;
[0009]厌氧氨氧化室的顶部配置有污泥截留组件,污泥截留组件设于双层具孔挡板的内部;双层具孔挡板的顶部配置有溢流堰,溢流堰与出水管相连通;出水管的底部与双层具孔挡板的顶部齐平。
[0010]进一步的,反应器本体为圆柱形,短程硝化室与厌氧氨氧化室同心设置,并且短程硝化室套设在厌氧氨氧化室的内部;双层具孔挡板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分隔板与下层分隔板,上层分隔板与下层分隔板均配置有筛孔,并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0011]待处理的污水通过双层具孔挡板上的筛孔进入短程硝化室,短程硝化室在底部曝气器以及气水分流组件的配合下形成限氧区,为氨氧化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氨氮在有氧条件下被氨氧化菌氧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气水分流组件设置通气管与T型进水管配合,可以增强污泥与空气的有效解除,并能促进污泥中泥水的充分混合,增强污泥流体的充氧效果。
[0012]在短程硝化室经过消化作用污泥经由第二通孔进入厌氧氨氧化室。厌氧氨氧化室内的含氧量低,厌氧氨氧化菌以及一些兼性细菌,将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等硝化产物作为电子受体还原为氮气或氮的气态氧化物排出,从而实现污泥绿色脱氮。
[0013]厌氧氨氧化室内的污泥可以通过第一通孔再次进入短程硝化室。如此,污水以及污泥中残存的氨氮可以再次经由氨氧化菌进行硝化作用形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
[0014]厌氧氨氧化室的顶部设置易于拆卸清洗的污泥截留组件,在双层具孔挡板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截留填料,用于拦截污泥。污泥在反应器本体中的持留能力影响着自养脱氮系统的运行性能,设置污泥截留组件,防止污泥流失,可保证反应器本体内部的微生物,尤其是功能微生物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浓度,防止脱氮性能变差。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同一反应器内实现限氧和厌氧分区,可在较小空间内培养出亚硝酸菌和厌氧氨氧化菌,提高系统环境多样性,有利于功能菌群富集,提高系统自养脱氮能力。短程硝化室和厌氧氨氧化室两个处理单元通过短程硝化室的侧壁隔离开来,实现限氧区与厌氧区之间的独立,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实现污泥在整个反应器内循环流动,有利于絮状污泥颗粒化,增强反应器持留能力,实现氨氮的高效处理。另一方面,短程硝化室内待处理的污水自上而下进入,气流通过曝气器自下而上流动,水流与气流异向设置,与泥水内循环流动配合,有利于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水体、气流的作用以及污水和污泥在短程硝化室以及厌氧氨氧化室之间的内循环流动,使得污水和污泥充分接触,有利于废水生物处理。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通孔通过直型连接管与厌氧氨氧化室相连通;第二通孔通过U型连接管与厌氧氨氧化室相连通,U型连接管位于短程硝化室内一侧具有进水末端,U型连接管位于厌氧氨氧化室内的一侧具有出水末端,进水末端的高度高于出水末端的高度。
[0017]厌氧氨氧化室的底部与短程硝化室通过U型连接管相通,U型连接管呈圆弧状,可防止污泥在通道内淤积。U型连接管的进水末端高于出水末端还可以防止厌氧氨氧化室内的污水通过第二通孔倒流到短程硝化室内,确保污泥和污水的内循环顺畅。U型连接管和直型连接管的存在,促使整个反应器本体在进水冲击力和气体逸出的浮力作用下形成污水和
污泥的内循环,缩短生物脱氮的工艺流程,减少剩余污泥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运行成本。
[0018]进一步的,第一通孔连接的直型连接管其末端可以连接向下延伸的延长管。设置延长管可防止直型连接管内的污水倒流,保证污泥与污水内循环的连贯。另外,通过延长管排出的污水对短程硝化室的底部某一区域进行集中冲击,可以避免污泥沉积,并促进污水污泥的混合,促进污泥颗粒化,提高污泥持留性能。
[0019]进一步的,为防止延长管排出的污水进入U型连接管,延长管上远离第一通孔的末端向远离短程硝化室侧壁的方向弯曲,即向短程硝化室的中心弯曲。如此,还可以促进延长管排出的污水与曝气器排出的气体之间的混合,提高含氧量,促进氨氧化菌的硝化作用。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包括反应器本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本体(100)包括内外套设的短程硝化室(10)和厌氧氨氧化室(20),所述短程硝化室(10)通过第一通孔(11)以及第二通孔(12)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室(20)相连通;所述第一通孔(11)设于所述短程硝化室(10)侧壁的中部,所述第二通孔(12)设于所述短程硝化室(10)侧壁的底部;所述反应器本体(100)的顶部配置有可拆卸的双层具孔挡板(30);所述短程硝化室(10)的顶部配置有布水器,所述短程硝化室(10)的底部配置有曝气器(50);所述布水器配置有气水分流组件(40),所述气水分流组件(40)包括T型进水管(41)和通气管(42),所述T型进水管(41)的出水口设于所述双层具孔挡板(30)的内部,所述通气管(42)与所述T型进水管(41)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厌氧氨氧化室(20)的顶部配置有污泥截留组件(21),所述污泥截留组件(21)设于所述双层具孔挡板(30)的内部;所述双层具孔挡板(30)的顶部配置有溢流堰(102),所述溢流堰(102)与出水管(103)相连通;所述出水管(103)的底部与双层具孔挡板(30)的顶部齐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通过直型连接管(13)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室(20)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12)通过U型连接管(14)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室(20)相连通,所述U型连接管(14)位于所述短程硝化室(10)内一侧具有进水末端,所述U型连接管(14)位于所述厌氧氨氧化室(20)内的一侧具有出水末端,所述进水末端的高度高于所述出水末端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污泥持留性能的内循环自养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进水管(41)包括竖直设置的进水管体(411)与水平设置的出水管体(412),所述出水管体(412)两端出水,所述通气管(42)与所述出水管体(412)的出水口一一对应,并且所述通气管(42)与所述进水管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思敏刘亚雷许泽昊李亦舒赵一淳方媛媛叶啸天阳广凤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