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1889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设置在码头上,包括:探测器、公网通信模块和中继站;所述探测器为多个,多个所述探测器分别与所述中继站间通过专网通信连接以将所述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所述中继站;所述探测器通过所述公网通信模块与多个所述探测器相连以实现对多个所述探测器的统一配置;多个探测器在码头分散布置以实现对码头靠泊区域的全覆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够及时检测出船体,检测精度高,结果可靠,且能够排除水波、海浪的影响,监测数据能够稳定可靠的传输。可靠的传输。可靠的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停靠预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简称AIS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船舶航行动态信息(航速、航向、船位等)和船舶静态信息(船舶识别码、船名、船舶尺寸和船舶类型等)向邻近船舶和附近岸台进行广播的设备,使邻近船舶及岸台能够及时掌握附近水域所有船舶的动、静态航行信息,必要时立刻互相通话协调,及时采取必要的避让行动,以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
[0003]以往的船舶靠泊识别主要依赖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简称AIS。但是AI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所有的舰船都安装AIS设备或者都正常开启AIS设备。这就给码头靠泊舰船的识别造成一定的影响。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使用,通过设置公网和专网通信,利用公网对多个探测器进行统一配置,利用专网进行采集数据的传输,既能够保证多个探测器的协同工作,又能够防止数据丢包,提高探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设置雷达传感器对船舶位置进行探测,探测精度高,探测结果可靠。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识别精度高,识别速度快,便于码头的推广使用。
[0007]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设置在码头上,包括:探测器、公网通信模块和中继站;所述探测器为多个,多个所述探测器分别与所述中继站间通过专网通信连接以将所述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所述中继站;所述探测器通过所述公网通信模块与多个所述探测器相连以实现对多个所述探测器的统一配置;多个探测器在码头分散布置以实现对码头靠泊区域的全覆盖;
[0009]所述探测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探测船舶位置信息的雷达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所述雷达传感器连接有数据采集板;所述数据采集板在所述壳体内竖直设置;所述数据采集板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相连与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船舶位置信息传递给所述中继站。
[0010]现有技术中,船舶靠泊识别主要依赖于AIS系统,现有AIS设备是通过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简称“VHF”)信道向邻近船舶广播船舶航行信息的,随着近年来水上数据通信需求的不断提升,AIS设备在VHF频段通信需求的增加导致AIS设备在可使用频段内变
得非常拥挤,特别是在一些繁忙港口和狭窄水域(如内河或港区航道)已经出现了信息阻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AIS设备通讯的效率,导致经常出现广播延迟甚至无法发送的现象;另外,由于每台AIS设备需要通过高功率的VHF天线进行通讯广播,且需保证其广播距离达到15km,船舶需配置12A以上稳压电源以保证AIS设备的正常工作,这样一来,对于一些航行在内河或者水库的小型船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配备AIS设备就比较困难,从而限制了AIS设备在小型船舶助航以及监督管理中的应用;此外,由于功耗的问题,也增加了AIS岸台的建设和营运成本,这也限制了AIS的进一步推广。
[001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通过设置多个探测器,利用探测器中的雷达传感器实现了对码头靠泊区域的全覆盖;通过使用专网连接探测器和中继站,探测器可在该网络下进行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中继站也可在该网络下稳定的配置探测器,与接收探测器即刻返回的消息;通过设置公网通信模块与多个探测器同时相连,便于中继站对其下挂接的所有探测器的统一管理,能够通过公网所挂接的探测器发送同步采样信号,使雷达站同一次上传周期的数据时间保持一致;通过设置壳体,能够对内部的雷达传感器、无线传输模块和数据采集板等进行保护,防止其被环境腐蚀。
[0012]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监测所述探测器倾角状态的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垂直于所述数据采集板设置,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与所述数据采集器相连。进一步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为JY61P传感器。通过设置加速度传感器,能够准确感知探测器的倾角状态,便于对其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探测结果的可靠性。
[0013]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和报警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所述报警器均与所述数据采集板相连,当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感应到温湿度异常时所述数据采集板控制所述报警器发出警报。码头环境潮湿,而为了保证探测结果的可靠性,需要保证壳体防水与内部封闭环境干燥,因此,将温湿度传感器和报警器配合使用,若外壳完整的情况下,其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较小;若外壳破损或密封处理失效,探测器内部相对湿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当超出一定数值时,触发报警器报警。同时,温湿度传感器也将监测壳体内部温度变化,当超过一定温度,或低于一定温度时,触发报警器报警,并暂停数据采集。
[0014]优选的,所述壳体面向船舶的一侧设置有观测窗口,所述雷达传感器靠近所述观测窗口设置;所述壳体后端设置有防水电源接头。进一步的,所述观测窗口采用PBT材质。设置观测窗口是为了避免金属材料对雷达传感器信号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
[0015]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所述数据采集板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报警器和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相连;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防水电源接头相连。事实上,供电单元是对壳体内部的数据采集板、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报警器和无线传输模块同时进行供电,之所以通过数据采集板对其他模块进行供电,是为了通过数据采集板对各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0016]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应急电源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板与所述应急电源模块相连,所述数据采集板的控制引脚与所述供电单元相连以监测所述供电单元的电平状态,当所述控制模块检测到所述供电单元电平消失时,控制所述应急电源模块进行供电。通过设置应急电源模块,能够在出现停电等突发情况时继续进行工作,为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提供时间。当供电单元停电时,应急电源模块通过数据采集板继续供电,此时,数据采集板关闭除无线传输模块和雷达传感器外的其他全部模块,并等待下一次中继站点名传输数据时
传输外电丢失信息。
[0017]优选的,所述供电单元为交流电源、太阳能电源或蓄电池电源,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数据采集板间设置有电源转换单元。
[0018]优选的,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数据采集板间设置有电流传感器。通过使用电流传感器对系统输入电流进行检测,判断系统耗电是否处于正常范围,若功耗过高,则有可能出现了元器件损坏或系统短路的情况,此时探测器会在下一次上传状态信息时发送功耗过高的信息,便于维修人员及时对探测器进行维护。
[0019]优选的,所述雷达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事实上,还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码头上,包括:探测器、公网通信模块和中继站;所述探测器为多个,多个所述探测器分别与所述中继站间通过专网通信连接以将所述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所述中继站;所述探测器通过所述公网通信模块与多个所述探测器相连以实现对多个所述探测器的统一配置;多个探测器在码头分散布置以实现对码头靠泊区域的全覆盖;所述探测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探测船舶位置信息的雷达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所述雷达传感器连接有数据采集板;所述数据采集板在所述壳体内竖直设置;所述数据采集板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相连与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船舶位置信息传递给所述中继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监测所述探测器倾角状态的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垂直于所述数据采集板设置,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与所述数据采集器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和报警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所述报警器均与所述数据采集板相连,当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感应到温湿度异常时所述数据采集板控制所述报警器发出警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靠泊的自动检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面向船舶的一侧设置有观测窗口,所述雷达传感器靠近所述观测窗口设置;所述壳体后端设置有防水电源接头。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高峰张昊魏雅斋陈英明李金栋何文鹏王旭曾耀祖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环鼎石油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