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掺杂的碘化亚铜薄膜的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掺杂的碘化亚铜薄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碘化亚铜(CuI)在常温下呈白色粉末状或者白色晶体状。熔点为606℃,沸点为1290℃。室温下就可以结晶析出,不易被可见光分解,溶于水和乙醇,本征为P型半导体材料,相较于其他P型半导体材料(如CuCl,Cu2O) 性能更加稳定。CuI禁带宽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为3.1eV到3.2eV,对可见光透明,作为本征为P型的材料,铜空位为主要的浅能级(大约0.5eV)受主缺陷。CuI的亲和能大约为2.1eV,费米能级约为5.1eV,对比于其他半导体材料(如Si,TiO2,ZnO,ZnS等)CuI是价带顶能级最小的材料。如此的特性使得CuI很容易与金属电极或者ITO等透明电极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相反,如P型的ZnO的费米能级达到大约7.3eV,很难与金属形成欧姆接触。因此CuI既可以做透明电极又可以做PN结的P型材料,同时在透明电子器件应用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003]据报道,以CuI作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掺杂的碘化亚铜薄膜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原子层沉积反应腔室中放置衬底,将所述反应腔室抽真空并开始进行加热处理,其中,加热对象包括基底、反应腔室、管路、反应源;所述衬底包括硅、蓝宝石、玻璃中的一种;待所述加热对象稳定在特定温度时,往所述原子层沉积反应腔室内通入铜源0.001-5s,吹扫1-180s,通入碘源0.001-5s,吹扫1-180s,往所述反应腔室内通入所述铜源0.001-5s,吹扫1-180s,通入掺杂源0.001-5s,吹扫1-180s,在反应腔室中进行原子层沉积,获得掺杂的碘化亚铜薄膜,其中,所述杂质源包括氯源、溴源中的一种;沉积完所述掺杂的碘化亚铜薄膜后,让所述基底在真空中自然冷却到室温后取出,得到均匀的掺杂的碘化亚铜薄膜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备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衬底的加热温度范围为室温-500℃;所述管路的加热温度范围为室温-200℃;所述腔室的加热温度范围为室温-20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应源的加热温度范围为室温-20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铜源包括[双(三甲基甲硅烷基)乙酰亚基](六氟乙酰基丙酮酸根)铜(I)、新癸酸铜、双(2,2,6,6-四甲基-3,5-庚二酮酸)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帅强,赵丽莉,李楠,何萌,卢维尔,夏洋,高雅增,文庆涛,李培源,冷兴龙,刘涛,屈芙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