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0557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包括屏蔽门和两个对称设置在屏蔽门两侧的升降装置;屏蔽门包括卷轴箱、设置在卷轴箱内的卷轴和卷绕在卷轴上的门叶,以及设置在卷轴箱内且用于对门叶进行导向的导向器,卷轴箱的顶部低于站台地面;升降装置包括箱体、均设置在箱体内且用于带动卷轴箱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器和用于带动门叶伸缩的第二升降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屏蔽门对站台与列车股道进行隔离,避免旅客不慎跌落至列车股道内,安全性好;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器带动屏蔽门的卷轴箱上下移动,当屏蔽门发生故障时,第一升降器带动卷轴箱向上移动使卷轴箱上升至站台地面上,便于工作人员检修。便于工作人员检修。便于工作人员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


[0001]本技术属于高速铁路站台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技术日臻成熟,高速铁路行车密度大、停站时间短,最初的站厅候车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提前释放乘客至站台进行候车,列车进、出站以及过站列车高速经过车站等因素必将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对站台的旅客及工作人员安全构成威胁,候车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站台候车的安全问题,需要设置防护设施来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目前列车站台都沿用了传统的开放式构建形式,虽然站台边沿处设有安全白线,但在候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旅客意识不到危险,越过安全线随意走动、接打电话,甚至有跌落站台的情况发生,往往需要站台工作人员的多次提醒和制止,无法有效地杜绝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屏蔽门对站台与列车股道进行隔离,避免旅客不慎跌落至列车股道内,安全性好;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器带动屏蔽门的卷轴箱上下移动,当屏蔽门发生故障时,第一升降器带动卷轴箱向上移动使卷轴箱上升至站台地面上,便于工作人员检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门和两个对称设置在屏蔽门两侧且用于带动屏蔽门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
[0005]所述屏蔽门包括卷轴箱、设置在卷轴箱内的卷轴和卷绕在卷轴上的门叶,以及设置在卷轴箱内且用于对门叶进行导向的导向器,所述卷轴箱的顶部低于站台地面;
[0006]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箱体、均设置在箱体内且用于带动卷轴箱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器和用于带动门叶伸缩的第二升降器。
[0007]上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器包括第一丝杆、套装在第一丝杆上的第一螺母座、对称设置在第一丝杆两端的第一固定座和第一支撑座,以及设置在箱体底部且用于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的第一电机;
[0008]所述第一固定座靠近第一电机布设,所述第一支撑座安装在箱体的顶部,所述第一螺母座通过Z型连接板与卷轴箱连接。
[0009]上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Z型连接板为Z字形,所述Z型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和位于上连接板外侧下方的下连接板,以及连接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中部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套装在第一螺母座上,所述下连接板与卷轴箱固定连接。
[0010]上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器包括第二丝杆、套装在第二丝杆上的第二螺母座、对称设置在第二丝杆两端的第二固定座和第二支撑座,以及设
置在箱体底部且用于驱动第二丝杆转动的第二电机;
[0011]所述第二固定座靠近第二电机布设,所述第二支撑座安装在箱体的顶部,所述第二螺母座通过Z型连接杆与门叶连接。
[0012]上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Z型连接杆为Z字形,所述Z型连接杆包括上连接杆和位于上连接杆外侧下方的下连接杆,以及连接于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之间的中部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与第二螺母座连接,所述下连接杆与门叶的顶部连接。
[0013]上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凹形导轨,所述门叶的顶部设置有与凹形导轨滑动配合的滑块,所述凹形导轨上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让位孔,所述下连接杆远离中部连接杆的端部穿过让位孔与滑块连接。
[0014]上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地面上开设有供门叶伸缩的通孔,所述站台地面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通孔的挡板,所述挡板与站台地面铰接。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6]1、本技术通过设置屏蔽门对站台与列车股道进行隔离,避免旅客不慎跌落至列车股道内,安全性好,且屏蔽门设置在站台地面下方,不会对站台地面上方其他设备的安装造成影响。
[0017]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器带动卷轴箱上下移动,当屏蔽门发生故障时,第一升降器带动卷轴箱向上移动使卷轴箱上升至站台地面上,便于工作人员检修。
[0018]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升降器带动屏蔽门的门叶伸缩站台地面,当列车未进站时,第二升降器带动门叶伸出站台地面形成屏蔽门,对站台与列车股道进行隔离;当列车进站旅客需要上车时,第二升降器带动门叶缩回至站台地面下方,便于旅客上车。
[0019]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屏蔽门对站台与列车股道进行隔离,避免旅客不慎跌落至列车股道内,安全性好;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器带动屏蔽门的卷轴箱上下移动,当屏蔽门发生故障时,第一升降器带动卷轴箱向上移动使卷轴箱上升至站台地面上,便于工作人员检修。
[002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屏蔽门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屏蔽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2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25]图5为图1的俯视图。
[0026]图6为图5中的C处局部放大图。
[0027]图7为本技术屏蔽门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卷轴箱;
ꢀꢀꢀꢀꢀꢀꢀꢀꢀꢀꢀ
2—卷轴;
ꢀꢀꢀꢀꢀꢀꢀꢀꢀꢀꢀꢀꢀ
3—门叶;
[0030]4—导向器;
ꢀꢀꢀꢀꢀꢀꢀꢀꢀꢀꢀ
5—站台地面;
ꢀꢀꢀꢀꢀꢀꢀꢀꢀ
6—箱体;
[0031]7—第一丝杆;
ꢀꢀꢀꢀꢀꢀꢀꢀꢀ
8—第一螺母座;
ꢀꢀꢀꢀꢀꢀꢀ
9—第一固定座;
[0032]10—第一支撑座;
ꢀꢀꢀꢀꢀꢀ
11—第一电机;
ꢀꢀꢀꢀꢀꢀꢀꢀ
12—上连接板;
[0033]13—下连接板;
ꢀꢀꢀꢀꢀꢀꢀꢀ
14—中部连接板;
ꢀꢀꢀꢀꢀꢀ
15—第二丝杆;
[0034]16—第二螺母座;
ꢀꢀꢀꢀꢀꢀ
17—第二固定座;
ꢀꢀꢀꢀꢀꢀ
18—第二支撑座;
[0035]19—第二电机;
ꢀꢀꢀꢀꢀꢀꢀꢀ
20—上连接杆;
ꢀꢀꢀꢀꢀꢀꢀꢀ
21—下连接杆;
[0036]22—中部连接杆;
ꢀꢀꢀꢀꢀꢀ
23—凹形导轨;
ꢀꢀꢀꢀꢀꢀꢀꢀ
24—滑块;
[0037]25—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屏蔽门和两个对称设置在屏蔽门两侧且用于带动屏蔽门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
[0039]所述屏蔽门包括卷轴箱1、设置在卷轴箱1内的卷轴2和卷绕在卷轴2上的门叶3,以及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门和两个对称设置在屏蔽门两侧且用于带动屏蔽门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所述屏蔽门包括卷轴箱(1)、设置在卷轴箱(1)内的卷轴(2)和卷绕在卷轴(2)上的门叶(3),以及设置在卷轴箱(1)内且用于对门叶(3)进行导向的导向器(4),所述卷轴箱(1)的顶部低于站台地面(5);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箱体(6)、均设置在箱体(6)内且用于带动卷轴箱(1)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器和用于带动门叶(3)伸缩的第二升降器。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器包括第一丝杆(7)、套装在第一丝杆(7)上的第一螺母座(8)、对称设置在第一丝杆(7)两端的第一固定座(9)和第一支撑座(10),以及设置在箱体(6)底部且用于驱动第一丝杆(7)转动的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固定座(9)靠近第一电机(11)布设,所述第一支撑座(10)安装在箱体(6)的顶部,所述第一螺母座(8)通过Z型连接板与卷轴箱(1)连接。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门,其特征在于:所述Z型连接板为Z字形,所述Z型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12)和位于上连接板(12)外侧下方的下连接板(13),以及连接于上连接板(12)和下连接板(13)之间的中部连接板(14),所述上连接板(12)套装在第一螺母座(8)上,所述下连接板(13)与卷轴箱(1)固定连接。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铁车站屏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旭左楠惠利霞危小珂赵喜桢陈佩耀杨涛李小成赵杰宋小霞王炫陈金明朱少华王艳艳雷扬田博宇侯江涛刘婷刘若晗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国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