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99833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涉及复合纤维膜复合设备领域技术,包括第一安装板、固定组件、支撑台、移动组件和压合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有四组,四组所述固定组件呈两两对称的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所述支撑台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所述支撑台上开设有长槽,所述移动组件固定设置在支撑台上,所述压合组件与移动组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固定组件用来对复合纤维膜进行固定,通过所述移动组件带动压合组件进行水平移动,通过所述压合组件对纤维膜进行压合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保证了复合纤维膜压合作业的质量,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置的实用性。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纤维膜复合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复合纤维是多组分纤维的一种,是针对人造纤维品种的术语。在同一根纤维截面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混合的聚合物纤维,这种纤维称复合纤维,它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物理改性纤维。利用复合纤维制造技术可以获得兼有两种聚合物特性的双组分纤维。有并列型、皮芯型、海岛型等复合纤维,纤维截面有圆形和异形。纤维具有三维立体卷曲、高蓬松性和覆盖性,良好的导电性、抗静电性和阻燃性。复合纤维需要采用特殊结构的复合纺丝机纺丝。主要用于毛线、毛毯、毛织物、保暖絮绒填充料、丝绸织物、非织造布、医疗卫生用品和特殊工作,复合膜是指由各种塑料与纸、金属或其他材料通过层合挤出贴面、共挤塑等工艺技术将基材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多层结构的膜,复合膜一般由基材、层合胶剂、阻隔材料、热封材料、印刷与保护层涂料等组成,在复合纤维膜制成各种产品前,往往要对复合纤维膜进行压合作业,但是现有的压合设备无法很好的复合纤维膜进行固定,同时压合的效果也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压合设备无法很好的复合纤维膜进行固定,同时压合的效果也不好的问题。
[0004]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包括第一安装板、固定组件、支撑台、移动组件和压合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有四组,四组所述固定组件呈两两对称的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所述支撑台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所述支撑台上开设有长槽,所述移动组件固定设置在支撑台上,所述压合组件与移动组件相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包括放置板和支撑架,所述放置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架设有四组,四组所述支撑架呈两两对称的设置在放置板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外壳、第一气缸、第一加长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压块、底座和第二转动轴,所述外壳固定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设置在外壳内部,所述第一加长杆与第一气缸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底座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底座对立设置在外壳上,所述第二转动轴两端分别与两个底座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加长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转动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三连接杆分别与第二连接杆铰接,所述压块与两根第三连接杆相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三皮带轮、第
四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第一移动块和第一固定座,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支撑台上,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均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皮带轮设置在第一皮带轮一侧,所述第四皮带轮设置在第二皮带轮一侧,所述第一皮带套设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上,所述第二皮带套设在第二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上,所述第一固定座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对称设置在支撑台,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与第三皮带轮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另一端与一个第一固定座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与第四皮带轮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固定座相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块设有两块,两块所述第一移动块分别设置在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压合组件包括纵向调节部件、第二气缸和压合块,所述纵向调节部件与两块第一移动块相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纵向调节部件连接,所述压合块与第二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纵向调节部件包括承载板、第一齿条、第一旋转齿轮、第二电机、滑动槽和第一滑动块,所述承载板的两端与两块第一移动块相连接,所述第一齿条固定设置在所述承载板的上侧,所述滑动槽开设在所述承载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滑动块设置在所述滑动槽中,所述第一滑动块为T型,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上端设置在所述承载板的上侧,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下端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第一旋转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上,且所述第一旋转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相啮合。
[0010]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11]其一:本技术通过所述固定组件用来对复合纤维膜进行固定,通过所述移动组件带动压合组件进行水平移动,通过所述压合组件对纤维膜进行压合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保证了复合纤维膜压合作业的质量,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0012]其二:通过所述固定组件的设置可自动对复合纤维膜进行固定,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3]其三:通过所述移动组件的设置可带动压合组件进行移动,使得压合组件对复合纤维膜的压合效果更好,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0014]其四:通过所述第二电机的工作使得第一旋转齿轮在第一齿条上滚动,从而使得第一滑动块在所述滑动槽内滑动,随后通过第二气缸带动压块进行工作,从而对复合纤维膜进行压合作业。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移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压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号为:第一安装板1,固定组件2,支撑台3,移动组件4,压合组件5,放置板
11,支撑架12,外壳21,第一气缸22,第一加长杆23,第一连接杆24,第二连接杆25,第三连接杆26,压块27,底座28,第二转动轴29,第一电机41,第一皮带轮42,第二皮带轮43,第三皮带轮44,第四皮带轮45,第一皮带46,第二皮带47,第一丝杆48,第二丝杆49,第一移动块410,第一固定座411,纵向调节部件51,第二气缸52,压合块53,承载板511,第一齿条512,第一旋转齿轮513,第二电机514,滑动槽515,第一滑动块5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以下结合附图1至图5所示,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板(1)、固定组件(2)、支撑台(3)、移动组件(4)和压合组件(5),所述固定组件(2)设有四组,四组所述固定组件(2)呈两两对称的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上,所述支撑台(3)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上,所述支撑台(3)上开设有长槽,所述移动组件(4)固定设置在支撑台(3)上,所述压合组件(5)与移动组件(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包括放置板(11)和支撑架(12),所述放置板(11)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架(12)设有四组,四组所述支撑架(12)呈两两对称的设置在放置板(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2)包括外壳(21)、第一气缸(22)、第一加长杆(23)、第一连接杆(24)、第二连接杆(25)、第三连接杆(26)、压块(27)、底座(28)和第二转动轴(29),所述外壳(21)固定设置在支撑架(12)上,所述第一气缸(22)固定设置在外壳(21)内部,所述第一加长杆(23)与第一气缸(22)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底座(28)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底座(28)对立设置在外壳(21)上,所述第二转动轴(29)两端分别与两个底座(28)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4)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一连接杆(24)的一端与第一加长杆(23)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4)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轴(29)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5)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二连接杆(25)的一端与第二转动轴(29)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5)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26)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26)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三连接杆(26)分别与第二连接杆(25)铰接,所述压块(27)与两根第三连接杆(26)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分子复合纤维土工膜智能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4)包括第一电机(41)、第一皮带轮(42)、第二皮带轮(43)、第三皮带轮(44)、第四皮带轮(45)、第一皮带(46)、第二皮带(47)、第一丝杆(48)、第二丝杆(49)、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旭锋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市杰高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