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节点和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968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梁节点和钢结构,梁节点包括:钢梁(10)、第一抗剪加固件(30)和多个连接在所述钢梁(10)上的钢支撑(20),每个钢支撑(20)均与所述钢梁(10)之间形成倾斜夹角,其中两个钢支撑(20)与所述钢梁(10)的连接点之间具有预留间隔,所述第一抗剪加固件(30)设置于所述预留间隔内,并与所述两个钢支撑(20)以及钢梁(10)均连接。第一抗剪加固件的设置既可以满足工艺设备布置和人行通道要求,同时,第一抗剪加固件能至少部分抵消钢梁所受的剪切力,从而保证了梁节点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了梁节点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了梁节点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梁节点和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钢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梁节点和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是一种常用的结构体系。本结构体系中采用钢柱作为竖向承重构件,钢梁作为水平承重构件,钢支撑将钢梁和钢柱连接成平面桁架体系。本结构体系中钢柱、钢梁和钢支撑的中心线相交于一点。这种结构体系传力明确,受力合理。
[0003]对于X形、人形钢支撑,钢支撑与钢梁连接处需要设置节点,将钢支撑与钢梁融合成整体,共同协调受力。
[0004]工程设计时,为了满足工艺设备布置和人行通道要求,经常需要拉开支撑间距,形成如图1所示的短梁5(属于钢梁4的一部分)。当形成短梁5时,结构的受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梁上下部支撑轴向荷载的作用下,短梁5端部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结构设计时,工程师通常对短梁5进行简化处理,及计算时不考虑短梁5的存在,绘图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短梁5。该设计流程忽视了短梁5端部存在的较大剪切力,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梁节点,包括:钢梁、第一抗剪加固件和多个连接在所述钢梁上的钢支撑,每个钢支撑均与所述钢梁之间形成倾斜夹角,
[0007]其中两个钢支撑与所述钢梁的连接点之间具有预留间隔,所述第一抗剪加固件设置于所述预留间隔内,并与所述两个钢支撑以及钢梁均连接。
>[0008]本技术通过在两个钢支撑之间设置第一抗剪加固件,既可以满足工艺设备布置和人行通道要求,同时,第一抗剪加固件能至少部分抵消钢梁所受的剪切力,从而保证了梁节点的结构强度。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抗剪加固件包括立板和盖板,所述立板和所述盖板连接,并形成T形结构,所述立板与所述两个钢支撑以及钢梁均连接,所述盖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钢支撑。
[0010]可选的,所述立板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平板状,所述立板的形状为长方形平板状。
[0011]可选的,所述钢梁包括上钢板、下钢板、连接板以及第二抗剪加固件,所述上钢板、连接板以及下钢板依次连接形成“工”字形,所述连接板在所述预留间隔的位置断开以形成抗剪孔,所述第二抗剪加固件设置于所述抗剪孔内。
[0012]可选的,第二抗剪加固件包括水平加强肋和两个竖向加强肋,两个所述竖向加强肋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板的断截面,且每个所述竖向加强肋的上端连接所述上钢板,下端连接所述下钢板,所述水平加强肋位于两个所述竖向加强肋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竖向加强肋连接。
[0013]可选的,所述竖向加强肋与所述上钢板、下钢板以及连接板均垂直,所述水平加强肋与所述竖向加强肋垂直,并与所述上钢板和下钢板相互平行。
[0014]可选的,所述水平加强肋与所述上钢板之间以及所述水平加强肋与所述下钢板之间均设置有多个斜向加强肋,所述斜向加强肋的一端连接所述水平加强肋,另一端连接所述上钢板或所述下钢板,所述斜向加强肋与所述水平加强肋之间形成倾斜夹角。
[0015]可选的,部分所述斜向加强肋的长度方向与其中一所述钢支撑平行,其余所述斜向加强肋的长度方向与另一所述钢支撑平行。
[0016]可选的,还包括梯形封板,所述梯形封板覆盖在所述抗剪孔的中间位置,所述梯形封板的一端与所述上钢板或所述下钢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平加强肋连接。
[00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钢结构,包括两个钢柱和本技术提供的梁节点,所述钢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钢柱上,所述钢支撑的一端连接所述钢梁,另一端连接所述钢柱。
[0018]该钢结构不但满足了工艺设备布置和人行通道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减小钢梁所受的剪切力,提高了整体结构稳定性,大大减小了钢结构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中钢结构的梁节点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的爆炸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5‑
短梁;
[0025]1、4、10

钢梁;11

上钢板;12

下钢板;13

连接板;
[0026]3、20

钢支撑;
[0027]30

第一抗剪加固件;31

立板;32

盖板;
[0028]40

第二抗剪加固件;41

水平加强肋;42

竖向加强肋;43

斜向加强肋;
[0029]2、50

钢柱;
[0030]60

梯形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钢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个钢柱2,钢梁1、钢梁4,四个钢支撑3,所采用的梁节点(也可以叫梁节点)如图1,四个钢支撑3倾斜设置,中间留出短梁5,可满足工艺设备布置和人行通道要求。其中,短梁5属于钢梁4的一部分,其位于钢梁4的中部。
[0033]由于上述梁节点中的短梁5端部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因此本实施方式另外提供一种梁节点,参阅图2,梁节点包括:钢梁10、第一抗剪加固件30和多个连接在钢梁10上的钢支撑20,每个钢支撑20均与钢梁10之间形成倾斜夹角,其中两个钢支撑20与钢梁10的连接点之间具有预留间隔(即上述方案中的短梁5的位置),第一抗剪加固件30设置于预留间隔
内,并与两个钢支撑20以及钢梁10均连接。第一抗剪加固件30的上部为平板状,可满足工艺设备布置和人行通道要求。第一抗剪加固件30能至少部分抵消钢梁10所受的剪切力,从而保证了梁节点的结构强度。
[0034]在图1中,钢梁10的上侧和下侧关于钢梁10对称,钢结构整体也为对称结构(左右对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设置第一抗剪加固件30的思想指导下调整钢支撑20的数量和具体布置方式以满足特定场景下的设计需求。
[0035]结合图3和图4,第一抗剪加固件30包括立板31和盖板32,立板31和盖板32连接,并形成T形结构,立板31与两个钢支撑20以及钢梁10均连接,盖板3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钢支撑20。其中,立板31和盖板3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预先焊接在一起的。
[003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立板31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平板状,立板31的形状为长方形平板状。立板31的两个腰分别与两个钢支撑20贴合连接,以承受两个钢支撑20对立板31的挤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10)、第一抗剪加固件(30)和多个连接在所述钢梁(10)上的钢支撑(20),每个钢支撑(20)均与所述钢梁(10)之间形成倾斜夹角;其中两个钢支撑(20)与所述钢梁(10)的连接点之间具有预留间隔,所述第一抗剪加固件(30)设置于所述预留间隔内,并与所述两个钢支撑(20)以及钢梁(10)均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剪加固件(30)包括立板(31)和盖板(32),所述立板(31)和所述盖板(32)连接,并形成T形结构,所述立板(31)与所述两个钢支撑(20)以及钢梁(10)均连接,所述盖板(3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钢支撑(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31)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平板状,所述立板(31)的形状为长方形平板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10)包括上钢板(11)、下钢板(12)、连接板(13)以及第二抗剪加固件(40),所述上钢板(11)、连接板(13)以及下钢板(12)依次连接形成“工”字形,所述连接板(13)在所述预留间隔的位置断开以形成抗剪孔,所述第二抗剪加固件(40)设置于所述抗剪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节点,其特征在于,第二抗剪加固件(40)包括水平加强肋(41)和两个竖向加强肋(42),两个所述竖向加强肋(42)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板(13)的断截面,且每个所述竖向加强肋(42)的上端连接所述上钢板(11),下端连接所述下钢板(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玺黄友强
申请(专利权)人: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