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凌君专利>正文

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9106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涉及无人机反制技术领域。该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包括穿越机以及设置在穿越机上的多个捕获杆,所述捕获杆的一端与所述穿越机固定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捕获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捕获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改变原有穿越机机架结构的基础上,在穿越机上设置多个捕获杆,相邻两个捕获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捕获线,多个捕获线连接构成捕获网,飞手操控穿越机快速接近目标无人机,然后利用这些装在机身上的捕获网缠绕目标无人机的螺旋桨,使其失去动力,提高了对目标无人机的杀伤力,降低捕获难度和操作难度,而且无需改变穿越机的机架结构,成本低,穿越机飞行稳定、灵活。灵活。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


[0001]本技术涉及无人机反制
,具体涉及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

技术介绍

[0002]穿越机一种由驾驶员以第一视角飞行模式操控的速度极高,动作够灵敏地多旋翼飞行器,普遍应用于无人机竞速和花式航拍中。
[0003]目前利用穿越机去击落目标无人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无人机反制手段,它的优势是速度够快够灵敏,能追击大部分航模及无人机。但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穿越机普遍体积较小,在快速打击过程中,对驾驶员的操作要求非常高,一击即中的难度较高;其次杀伤力不够,用小体积的穿越机(目前主流的是螺旋桨直径小于5寸的)未必能真正击落大体积目标无人机。如果使用较大体积的穿越机进行打击,一是大体积的穿越机飞控难以支持,灵敏度不够,不适合高机动和高速追击;二是大体积的穿越机成本过高,打击后的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穿越机在捕获无人机时杀伤力不足、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该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包括穿越机以及设置在穿越机上的多个捕获杆,所述捕获杆的一端与所述穿越机固定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捕获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捕获线。
[0007]进一步地,所述捕获杆包括一根上捕获杆和两根前捕获杆,所述上捕获杆竖直固定在所述穿越机的上侧,所述两根前捕获杆固定在所述穿越机的前部两侧,所述上捕获杆与所述前捕获杆之间的捕获线连接构成一个三角形捕获网
[0008]进一步地,所述穿越机侧部设有多个用于固定螺旋桨的机械臂,所述前捕获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穿越机前侧所述机械臂的下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捕获杆通过前插接固定件连接所述机械臂。
[0010]进一步地,所述前插接固定件包括前固定板和前插接套筒,所述前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机械臂的下侧,所述前插接套筒水平固定在所述前固定板的下侧,所述前捕获杆的一端插接固定在所述前插接套筒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上捕获杆通过上插接固定件连接所述穿越机。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插接固定件包括上固定板和上插接套筒,所述上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穿越机的上侧,所述上插接套筒竖直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的上侧,所述上捕获杆的一端固定在插接固定在所述上插接套筒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捕获杆为碳纤维杆。
[0014]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捕获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多根捕获线。
[0015]进一步地,所述捕获线为凯夫拉线。
[0016]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7]本技术在不改变原有穿越机机架结构的基础上,在穿越机上设置多个捕获杆,相邻两个捕获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捕获线,多个捕获线连接构成捕获网,飞手操控穿越机快速接近目标无人机,然后利用这些装在机身上的捕获网缠绕目标无人机的螺旋桨,使其失去动力。
[0018]本技术利用捕获网捕获目标无人机,首先解决了用较小体积的穿越机去击落较大无人机的所面临的杀伤力不足的问题,其次是解决了精准度的问题,用较小体积的穿越机去撞击目标无人机对飞手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很有可能撞了很多次都撞不上,而捕获网则有效降低了捕获难度,降低了操作难度。而且本技术无需改变穿越机的机架结构,解决目前市面上绝大数穿越机飞控不能很好的支持大轴距的机架,要么飞行不稳定,要么机动性差,不够灵活的问题,只需要普通穿越机就可以完成目标无人机的捕获。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0]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的立体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的下侧视角的立体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上插接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前插接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的立体图;
[0026]图中:1

穿越机2

机械臂3

螺旋桨4

上捕获杆5

前捕获杆6

捕获线7

上插接固定件8

前插接固定件701

上固定板702

上插接套筒801

前固定板802

前插接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8]实施例1
[0029]参见图1~2,该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包括穿越机1以及设置在穿越机1上的多
个捕获杆,捕获杆的一端与穿越机1固定连接,相邻两个捕获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捕获线6。
[0030]本技术所称的穿越机1是无人机的一种,其飞行的最高时速可达到120km/h~230km/h,由于速度极快,通常应用在无人机竞速运动领域中,通常穿越机1具有四个螺旋桨3。在穿越机1的前侧设有用于实时传输图像的摄像头。
[0031]捕获杆包括一根上捕获杆4和两根前捕获杆5,上捕获杆4竖直固定在穿越机1的上侧,两根前捕获杆5固定在穿越机1的前部两侧,上捕获杆4与前捕获杆5之间的捕获线6连接构成一个三角形捕获网。
[0032]本实施例中的上捕获杆4与前捕获杆5采用碳纤维杆,重量轻,强度好,既可以保证穿越机1能够稳定、灵活飞行,便于控制,又可以保证其具有足够捕获目标无人机的强度。在上捕获杆4与前捕获杆5远离穿越机1的另一端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穿越机以及设置在穿越机上的多个捕获杆,所述捕获杆的一端与所述穿越机固定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捕获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捕获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杆包括一根上捕获杆和两根前捕获杆,所述上捕获杆竖直固定在所述穿越机的上侧,所述两根前捕获杆固定在所述穿越机的前部两侧,所述上捕获杆与所述前捕获杆之间的捕获线连接构成一个三角形捕获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越机侧部设有多个用于固定螺旋桨的机械臂,所述前捕获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穿越机前侧所述机械臂的下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捕获杆通过前插接固定件连接所述机械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追踪缠绕式无人机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接固定件包括前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凌君潘晨峰王瑶峰
申请(专利权)人:宋凌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