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防进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9046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41
一种车辆防进水设备,包括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包括容置在车辆主体底部的第一气囊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翼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二侧的第二侧翼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和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一侧轮胎容置位,所述第二侧翼部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二侧轮胎容置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巧妙地通过采用形状与车辆适配的充气气囊,在充气时抬升车辆主体,从而可以防止车辆进水,整个设备设计精巧、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成本低且操作方便。成本低且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防进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辆防进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有些路面不平整,所以遇到下雨天,一些路面常会发生积水的现象。如果车辆驾驶人员对路面情况不熟悉,贸然驶入积水路面,常会发生排气管进水,进而使车辆熄火陷入积水区域的现象。在遇到大雨或者特大暴雨时,积水通常上升地非常快,因此可能给驾驶员造成危险。
[0003]针对这一情况,要么是采用人力推出,要么采用包括复杂机械机构的抬升装置来抬升车辆,费时费力且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设计精巧、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的车辆防进水设备。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辆防进水设备,包括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包括容置在车辆主体底部的第一气囊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翼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二侧的第二侧翼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和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一侧轮胎容置位,所述第二侧翼部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车辆轮胎的第二侧轮胎容置位。
[0006]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所述第一气囊部的形状与所述车辆主体底部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一侧轮胎容置位的数量与位于所述第一侧的所述车辆轮胎的数量匹配,所述第二侧轮胎容置位的数量与位于所述第二侧的所述车辆轮胎的数量匹配,所述第一气囊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和所述第二侧翼部彼此连通。
[0007]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所述第一侧翼部包括第一T形侧翼部,所述第二侧翼部包括第二T形侧翼部;所述第一T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一车辆轮胎的第一轮胎容置位和用于容置第二车辆轮胎的第二轮胎容置位,所述第二T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三车辆轮胎的第三轮胎容置位和用于容置第四车辆轮胎的第四轮胎容置位。
[0008]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所述第一侧翼部进一步包括第一L形侧翼部,所述第二侧翼部进一步包括第二L形侧翼部,所述第一L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五车辆轮胎的第五轮胎容置位,所述第二L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六车辆轮胎的第六轮胎容置位。
[0009]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设置凸起枕部以分别抵靠车辆头部和车辆尾部。
[0010]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所述充气气囊上设置充气口。
[0011]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充气口向所述充气
气囊充气的压缩气瓶。
[0012]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进一步包括用于接收用户触发的触发装置以及基于所述用户触发自动充气所述充气气囊的自动充气装置。
[0013]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所述自动充气装置包括充气泵和连通所述充气泵和所述充气气囊的充气阀,所述充气阀和所述触发装置控制连接。
[0014]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中,所述充气气囊上面设置补气口,所述充气气囊上设置用于将其固定到车辆主体上的捆扎带。
[0015]本技术巧妙地通过采用形状与车辆适配的充气气囊,在充气时抬升车辆主体,从而可以防止车辆进水,整个设备设计精巧、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进一步地,第一气囊部的形状以及侧翼部的数量和形状可以根据车辆结构进行适配,从而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更进一步地,可以采用自动充气或者手动充气,进一步方便实际应用。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立体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3所示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侧视图;
[0021]图5是图4所示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图6是图4所示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0023]图7是图4所示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5]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防进水设备,包括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包括容置在车辆主体底部的第一气囊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翼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二侧的第二侧翼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和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一侧轮胎容置位,所述第二侧翼部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二侧轮胎容置位。本技术巧妙地通过采用形状与车辆适配的充气气囊,在充气时抬升车辆主体,从而可以防止车辆进水,整个设备设计精巧、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
[0026]图1是本技术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防进水设备的立体图。如图1

2所示,本技术的车辆防进水设备,包括充气气囊100,所述充气气囊100包括容置在车辆主体底部的第一气囊部110,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110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翼部12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110的第二侧的第二侧翼部130,所述第一侧翼部120和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一侧轮胎容置位140,所述第二侧翼部130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二侧轮胎容置位150。所述第一气囊部110的形状与所述车辆主体底部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一侧轮胎容置位140的数量
与位于所述第一侧的车辆轮胎的数量匹配,所述第二侧轮胎容置位150的数量与位于所述第二侧的车辆轮胎的数量匹配。这样,本技术巧妙地通过采用形状与车辆适配的充气气囊,在充气时抬升车辆主体,从而可以防止车辆进水,整个设备设计精巧、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
[0027]在图1

2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车辆防进水设备适用于常见的四轮车辆,其包括四个车辆轮胎,且车辆主体成长方形。因此,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囊部110同样为长方形,并且形状与所述车辆主体底部形状适配,即与车辆主体的底部形状相同或近似。所述第一侧翼部120包括第一T形侧翼部,所述第二侧翼部130包括第二T形侧翼部。所述第一T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一车辆轮胎的第一轮胎容置位141和用于容置第二车辆轮胎的第二轮胎容置位142,所述第二T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三车辆轮胎的第三轮胎容置位143和用于容置第四车辆轮胎的第四轮胎容置位144。所述第一轮胎容置位141、第二轮胎容置位142、第三轮胎容置位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防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包括容置在车辆主体底部的第一气囊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翼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的第二侧的第二侧翼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和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车辆轮胎的第一侧轮胎容置位,所述第二侧翼部和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车辆轮胎的第二侧轮胎容置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部的形状与所述车辆主体底部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一侧轮胎容置位的数量与位于所述第一侧的所述车辆轮胎的数量匹配,所述第二侧轮胎容置位的数量与位于所述第二侧的所述车辆轮胎的数量匹配,所述第一气囊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和所述第二侧翼部彼此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翼部包括第一T形侧翼部,所述第二侧翼部包括第二T形侧翼部;所述第一T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一车辆轮胎的第一轮胎容置位和用于容置第二车辆轮胎的第二轮胎容置位,所述第二T形侧翼部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第三车辆轮胎的第三轮胎容置位和用于容置第四车辆轮胎的第四轮胎容置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防进水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富国美成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