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化PPC基地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6971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化PPC,所述支化PPC,具有如式(I)或式(II)所示的结构。该支化PPC化合物能够提高地膜产品的阻水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支化PPC基地膜,支化PPC具有高熔体强度、高阻水性能特点,能够大幅度提高生物降解地膜的阻水性能,PBAT起到提高地膜韧性的作用,润滑剂的添加能够降低支化PPC地膜原料在热加工过程中的剪切,减少性能损失并保证支化PPC基地膜塑化分散均匀和地膜的生物降解性,从而解决了生物降解地膜阻水性能不足的问题,大幅度提高PPC/PBAT生物降解地膜体系的保温保墒性能,进而有望促进生物降解地膜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大规模应用。大规模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化PPC基地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降解地膜制备
,涉及一种支化PPC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支化PPC基地膜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支化PPC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具有高阻水性能的生物降解地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膜具有保温保墒的特性,能够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部分,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使用的地膜绝大部分都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制备的,在环境中不能降解,在土壤中可以存在上百年,随着铺膜年限的增加,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带来土壤板结,耕种困难,农作物产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农田的白色污染迫在眉睫。地膜的回收由于成本高,回收后残膜再利用率低,回收监管不易实施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膜对农田的污染。
[0003]生物降解地膜由于其具有生物降解特性,能够在使用后在环境中降解,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受到广泛的关注,生物降解地膜成为最有可能解决农田白色污染的一个解决方案。但是生物降解地膜发展了二十余年,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应用,这是由于生物降解材料相对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化PPC,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化PPC,具有如式(I)或式(II)所示的结构;其中x+y+z=1,x小于0.08,z为0.12~0.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化PPC,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化PPC的数均分子量为35~65kg/mol;所述支化PPC的分子量分布为2.5~6;所述支化PPC由溶液聚合法制备得到;所述支化PPC为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和第三功能单体的三元共聚物;所述支化PPC为用于地膜的阻水剂;所述地膜包括PPC/PBAT地膜体系。3.一种支化PPC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将环氧丙烷、第三功能单体、催化剂和有机溶剂进行第一次聚合反应后,再次加入环氧丙烷进行第二次聚合反应后,得到支化PPC。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的压力为8~9MPa;所述第三功能单体为含有双键和环氧的第三功能单体;所述环氧丙烷的总用量和第三功能单体的摩尔比为(2~3):1;所述催化剂包括戊二酸锌;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二氯甲烷;所述有机溶剂与环氧丙烷的总用量的摩尔比为4:(2~3);所述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的浓度为0.04~0.05g/mL。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功能单体包括烯丙基缩水甘油醚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所述第一次聚合反应的温度为60~90℃;所述第一次聚合反应的时间为4~8h;所述再次加入环氧丙烷的量与第一次加入环氧丙烷的摩尔比为1:1;所述第二次聚合反应的温度为60~90℃;所述第二次聚合反应的时间为4~8h;所述第二次聚合反应后还包括沉淀、干燥和粉碎中的一步或多步。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凤翔蔡毅周庆海王献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