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6780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41
本申请涉及防水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楼顶板的漏水位置,并标记;S2,钻孔取样,确定防水层深度,并确定打孔深度;S3,以漏水位置为中心,在漏水位置周侧间隔打孔,打孔时应避开楼顶板中的埋设物;S4,依次向孔内注入防水材料,单孔注满后,向注满的孔内塞入软木塞;S5,待全部孔均注满防水材料时,使用混凝土砂浆将孔填平;所述防水材料包括树脂组分与硬化促进剂,所述树脂组分与硬化促进剂的重量比为1:(0.05~0.1);树脂组分由如下组分组成:石油树脂35~45%;丙烯酸树脂6~10%;余量为去离子水。本申请的施工方法可有效修复防水层破损,且修补效率高。且修补效率高。且修补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防水施工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大型商场、医院、学校、住宅等建筑日益增多。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楼顶板需要设置防水结构层,从而达到防水抗渗的效果。
[0003]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大多数建筑的楼顶板由三部分组成,自外而内依次包括混凝土基层、防水层和混凝土结构层,也有部分建筑的楼顶板由四部分组成,自外而内依次包括混凝土基层、保温层、防水层和混凝土结构层。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同时受温度、湿度等多种条件影响,防水层会逐渐老化而破损,导致楼顶板的防水性能下降,在下雨时,会出现漏水现象。为了使楼顶板重新恢复其防水效果,需要对防水层进行修补,修补方式主要是重建防水层。重建防水层的具体步骤为:挖掉位于漏水区域上方的混凝土基层,在原有防水层表面直接设置新的防水层,或者去除原有防水层后,再重新设置新的防水层,设置完毕后,在防水层表面浇筑混凝土,重新形成混凝土基层。当楼顶板设置有保温层时,也需要预先将保温层挖出,才能重设防水层。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在重建防水层的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基层进行开挖,有时甚至还需要开挖保温层和原有防水层,操作复杂且工程量大,防水层修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防水层的修补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楼顶板的漏水位置,并标记;S2,钻孔取样,确定防水层深度,并确定打孔深度;S3,以漏水位置为中心,在漏水位置周侧间隔打孔,打孔时应避开楼顶板中的埋设物;S4,依次向孔内注入防水材料,单孔注满后,向注满的孔内塞入软木塞;S5,待全部孔均注满防水材料时,使用混凝土砂浆将孔填平;所述防水材料包括树脂组分与硬化促进剂,所述树脂组分与硬化促进剂的重量比为1:(0.05~0.1);所述树脂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如下组分组成:石油树脂35~45%;丙烯酸树脂6~10%;余量为去离子水。
[0007]本申请实施例中,硬化促进剂仅以超细水泥为例进行说明,石油树脂仅以C9石油树脂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制其他可促进树脂硬化的材料和石油树脂在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的应用。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破损的防水层进行修复时,无需将混凝土基层全部挖开后重建防水层,只需通过钻孔注入防水材料的方式即可完成修补,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且节省成本,修复效率高。采用本申请的施工方法对防水层进行修补,在原有防水层的基础上重建了新的防水层,二者结合形成一道完全封闭的全新防水层,不仅起到较好的防水作用,还提高了楼顶板层结构的力学强度。
[0009]本申请采用的防水材料对混凝土结构的粘合性能较好,不含有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不含任何有机溶剂,无刺激性气味,具有较好的环境安全性,同时,该防水材料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发生霉变等现象,进而延长了新建防水层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新建防水层的防水效果。
[0010]优选的,所述树脂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如下组分组成:石油树脂40%;丙烯酸树脂8%;余量为去离子水。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树脂组分原料配比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防水材料的粘合性能,使防水材料可以有效填补原有防水层与相邻结构层的内部缝隙,进一步提高楼顶板的防水性能,同时,还可提高楼顶板的力学强度。
[0012]优选的,所述S2中,打孔深度的设置:从混凝土基层表面到防水层底部或从混凝土基层表面到混凝土结构层顶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防水材料可以充分填充在防水层两侧,有效填补原有防水层的破损和原有防水层与相邻结构层之间的缝隙,提高新建防水层的防水性能,同时加强防水层与相邻结构层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4]优选的,所述S3中,打孔时,打孔区域的设置:沿漏水位置长度方向的两侧:单侧距离漏水位置不小于3m;沿漏水位置宽度方向的两侧:单侧距离漏水位置不小于5m。
[0015]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端点值为例进行说明,即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单侧为3m;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单侧为5m,但并不限制上述范围内其他数值在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的应用。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防水层的修补效果,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新建防水层的防水性能。
[0017]优选的,所述S3中,打孔时,相邻两孔间距的设置:记孔深为h,相邻两孔间距为d;当50mm≤h<100mm时,则300mm≤d<600mm;当100mm≤h<150mm时,则600mm≤d<1000mm;当h≥150mm时,则1000mm≤d≤2000mm。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相邻两孔间的间距可提高防水材料在防水层顶部和底部的填充效果,使防水材料充分填充,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新建防水层的防水性能。
[0019]优选的,所述S4中,防水材料的注入量:当楼顶板由混凝土基层、防水层、混凝土结构层构成时,防水材料的注入量大于6kg/m2;当楼顶板由混凝土基层、保温层、防水层、混凝土结构层构成时,防水材料的注入量大于12kg/m2。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防水材料注入量的控制,使防水材料充分填充在原有防水层外,对原有防水层裂缝进行有效填充,从而进一步提高新建防水层的防水性能。
[0021]优选的,所述S4中,注满是指停止注入防水材料时,防水材料从孔中流出;若未流出,则注入量不足,需要再次注入,直至注满。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注入防水材料时未注满,可能会使得该孔内混凝土基层与防水层之间产生缝隙,影响防水材料的填充效果及新建防水层的防水效果,严重的可能引起防水层失效等问题发生。
[0023]优选的,所述S4中,软木塞的塞入深度为50~200mm。
[0024]优选的,所述S4中,软木塞的塞入深度为100mm。
[0025]塞入深度,即软木塞的顶面到混凝土基层表面的距离。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单孔注入完毕后,使用软木塞将注满的孔塞紧,可减少在后续向其他孔注入防水材料时,防水材料从已注满的孔内流出的情况发生。
[0027]优选的,所述S4中,向孔内注入防水材料时,按照从中心孔向外围孔螺旋扩散的顺序逐个注入。
[00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防水材料可以充分填充在原有防水层与混凝土基层或混凝土结构层之间的缝隙内,最大程度降低楼顶板结构内的缝隙,提高新建防水层的防水性能。
[0029]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申请通过钻孔注入防水材料的方式,对楼顶板原有防水层进行修补,防水材料充分填充在原有防水层与相邻结构层之间的缝隙,形成新的防水层结构,相比于现有的防水层重建方法,本申请的方法无需将混凝土基层完全挖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楼顶板的漏水位置,并标记;S2,钻孔取样,确定防水层深度,并确定打孔深度;S3,以漏水位置为中心,在漏水位置周侧间隔打孔,打孔时应避开楼顶板中的埋设物;S4,依次向孔内注入防水材料,单孔注满后,向注满的孔内塞入软木塞;S5,待全部孔均注满防水材料时,使用混凝土砂浆将孔填平;所述防水材料包括树脂组分与硬化促进剂,所述树脂组分与硬化促进剂的重量比为1:(0.05~0.1);所述树脂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如下组分组成:石油树脂 35~45%;丙烯酸树脂 6~10%;余量为去离子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如下组分组成:石油树脂 40%;丙烯酸树脂 8%;余量为去离子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打孔深度的设置:从混凝土基层表面到防水层底部或从混凝土基层表面到混凝土结构层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防水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打孔时,打孔区域的设置:沿漏水位置长度方向的两侧:单侧距离漏水位置不小于3m;沿漏水位置宽度方向的两侧:单侧距离漏水位置不小于5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广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