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底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6408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30
一种梁底加固结构,位于柱与梁之间,梁的底部、靠近柱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露出梁底层钢筋和梁箍筋,柱的上部、靠近梁底面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中露出柱竖向钢筋;梁底加固结构包括U型加腋钢筋,加腋纵筋,无收缩灌浆料;U型加腋钢筋为一组,沿梁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梁的底部,且一组U型加腋钢筋的高度从梁端部向中间逐渐减小,U型加腋钢筋的宽度小于梁箍筋,并且U型加腋钢筋与梁箍筋对应焊接,U型加腋钢筋的上端植入梁中,加腋纵筋为一组,沿梁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加腋纵筋倾斜设置在一组U型加腋钢筋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固后的梁柱节点承载力得到提高。用新型加固后的梁柱节点承载力得到提高。用新型加固后的梁柱节点承载力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底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梁结构加固
,尤其涉及一种梁底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既有的结构梁的使用功能和抗震设防要求发生改变或是遭到破坏时,易发生结构梁柱节点承载力不足,无法满足新的使用要求甚至导致建筑物倒塌梁,因此梁柱节点是维持承载性能的重要部分。如何对承载力不足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梁柱节点进行加固,恢复原有结构的使用功能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3]现有技术中针对结构梁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传统施工方法为将建筑结构表面凿毛,然后绑扎钢筋笼,浇筑混凝土。但是传统方法加固工艺复杂,加固效果差,加固后新加粱的高度变低,影响结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底加固结构,用以加固梁底,或是梁底破损部位,以解决传统加固不牢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梁底加固结构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位于柱与梁之间,梁的底部、靠近柱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露出梁底层钢筋和梁箍筋,所述柱的上部、靠近梁底面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中露出柱竖向钢筋;所述梁底加固结构包括U型加腋钢筋,加腋纵筋,无收缩灌浆料;所述U型加腋钢筋为一组,沿梁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梁的底部,且一组U型加腋钢筋的高度从梁端部向中间逐渐减小,所述U型加腋钢筋的宽度小于梁箍筋,并且U型加腋钢筋与梁箍筋对应焊接,U型加腋钢筋的上端植入梁中,所述加腋纵筋为一组,沿梁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加腋纵筋倾斜穿在一组U型加腋钢筋之间,所述加腋纵筋的上端向上竖直弯折、形成竖向插接端,加腋纵筋的下端水平弯折、形成水平插接端;所述梁的底面、对应加腋纵筋的上端位置预留有竖向钻孔,竖向插接端插接在竖向钻孔中,所述柱的侧面、对应加腋纵筋的下端位置预留有水平钻孔,水平插接端插接在水平钻孔中,所述无收缩灌浆料浇筑在柱与梁的连接位置处,且无收缩灌浆料的底面为与加腋纵筋平行的斜面。
[0007]进一步,所述一种梁底加固结构加腋纵筋与梁箍筋单面焊接,且焊接焊缝长度为10d。
[0008]进一步,所述一种梁底加固结构的水平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d,竖向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d。
[0009]进一步,所述一种梁底加固结构的无收缩灌浆料为CGM 高性能水泥基。
[0010]进一步,所述一种梁底加固结构U型加腋钢筋植入梁的长度为23d。
[0011]本技术的一种梁底加固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加固后的梁柱节点承载力得到提高,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结构整体工作性能,加固牢靠;本技术结构简单,节省工料,便于施工。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梁底加固结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梁底加固结构结构图1沿A

A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标记说明:1、柱;2、梁;3、第一凹槽;4、梁底层钢筋;5、梁箍筋;6、第二凹槽;7、竖向钢筋;8、U型加腋钢筋;9、加腋纵筋;10、无收缩灌浆料; 11、竖直插入端;12、水平插入端;13、竖向钻孔;14、水平钻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梁底加固结构结构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16]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梁底加固结构位于一种梁底加固结构,位于柱1与梁2之间,其特征在于,梁2的底部、靠近柱1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3露出梁底层钢筋4和梁箍筋5,所述柱1的上部、靠近梁2底面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二凹槽6,所述第二凹槽6中露出柱竖向钢筋7;所述梁底加固结构包括U型加腋钢筋8,加腋纵筋9,无收缩灌浆料10;所述U型加腋钢筋8为一组,沿梁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梁2的底部,且一组U型加腋钢筋8的高度从梁2端部向中间逐渐减小,所述U型加腋钢筋8的宽度小于梁箍筋5,并且U型加腋钢筋8与梁箍筋5对应焊接,U型加腋钢筋8的上端植入梁2中,所述加腋纵筋9为一组,沿梁2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加腋纵筋9倾斜设置在一组U型加腋钢筋8之间,所述加腋纵筋9的上端向上竖直弯折、形成竖向插接端11,加腋纵筋9的下端水平弯折、形成水平插接端12;所述梁的底面、对应加腋纵筋9的上端位置预留有竖向钻孔13,所述竖向插接端11插接在竖向钻孔13中,所述柱的侧面、对应加腋纵筋9下端位置预留有水平钻孔14,水平插接端12插接在水平钻孔14中,所述无收缩灌浆料10浇灌在柱1与梁2的连接位置处,且无收缩灌浆料10的底面为与加腋纵筋9平行的斜面。
[0017]如图2所示,加腋纵筋与梁箍筋单面焊接,且焊接焊缝长度为10d。
[0018]本实施例中,水平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d,竖向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d。
[0019]本实施例中,无收缩灌浆料为CGM 高性能水泥基。
[0020]本实施例中,U型加腋钢筋植入梁的长度为23d。
[0021]本技术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0022]①
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测量混凝土梁增大截面尺寸,及梁上植筋位置,主筋位置的布置线。

钢筋表面处理,对钢筋进行打磨除锈处理,用脱脂棉蘸取丙酮擦拭干净。

混凝土基层表面处理,将原混凝土构件新旧结合部分进行剔凿处理,用无油压缩空气除去粉尘,或用清水清洗干净。

植筋,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确定该梁加固结构位置,将原结构梁底部植入U形加腋钢筋,植筋深度为23d,加腋纵筋直径间距与原梁相同,且与原梁箍筋单面焊接,焊缝长度不小于10d。

浇筑,剔凿结构面涂刷界面胶,采用无收缩灌浆料,例如CGM 高性能水泥基进行浇筑。
[0023]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
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底加固结构,位于柱(1)与梁(2)之间,其特征在于,梁(2)的底部、靠近柱(1)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3)露出梁底层钢筋(4)和梁箍筋(5),所述柱(1)的上部、靠近梁(2)底面的一侧剔凿形成第二凹槽(6),所述第二凹槽(6)中露出柱竖向钢筋(7);所述梁底加固结构包括U型加腋钢筋(8),加腋纵筋(9),无收缩灌浆料(10);所述U型加腋钢筋(8)为一组,沿梁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梁(2)的底部,且一组U型加腋钢筋(8)的高度从梁(2)端部向中间逐渐减小,所述U型加腋钢筋(8)的宽度小于梁箍筋(5),并且U型加腋钢筋(8)与梁箍筋(5)对应焊接,U型加腋钢筋(8)的上端植入梁(2)中,所述加腋纵筋(9)为一组,沿梁(2)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加腋纵筋(9)倾斜穿在一组U型加腋钢筋(8)之间,加腋纵筋(9)的上端向上竖直弯折、形成竖向插接端(11),加腋纵筋(9)的下端水平弯折、形成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成龙杨肖李健胡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