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及施工流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6597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及施工流程,通过在预先开挖的桩孔内放置对应的套筒,套筒上留有位于两侧的竖向槽口;并进一步钢板桩的两侧设有型钢端板,钢板桩分别插入于相邻的套筒之间,且穿过两侧套筒的竖向槽口,使得型钢端板位于套筒内,再在套筒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灌注桩。其中,型钢端板可作为灌注桩的型钢钢骨,充分利用混凝土和钢材特性的构件,其抗弯强度较大,对钢板桩的支护能力起到明显加强作用;同时,型钢混凝土灌注桩将钢板桩与钢板桩之间进行紧密连接,另外型钢端板可进一步起到类似止水钢板的机理,能够彻底阻断基坑外地下水渗入基坑,止水能力非常强。解决了钢板桩抗弯刚度较低、止水能力较差的问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及施工流程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支护
,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及施工流程。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支护工程是指在基坑开挖时,为了保证坑壁稳定,保护主体地下工程施工时的安全以及周围环境不受损害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基坑支护形式的选取主要取决于基坑挖深、场地条件、周边环境(邻近既有建构筑物、市政道路、管线)、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项目工期要求等因素,应综合分析合理选取。一般同等条件下支护形式的造价从低至高依次为:放坡开挖<土钉墙(复合土钉墙)<钢板桩<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型钢水泥土搅拌墙(SMW工法)<灌注排桩<地下连续墙。其中放坡开挖、土钉墙均需要基坑边有足够空间放坡,当基坑边不具备放坡空间时,只能采用钢板桩、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灌注排桩、地下连续墙等垂直支护方式,其中钢板桩的成本最低。
[0003]当地下水位较高时,使用排水或者降水措施会比较困难,此时还需采用专门的止水措施,否则基坑外土壤中的水易流入基坑中影响施工,同时容易造成周边土壤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的破坏。对于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地下连续墙等支护方式,其本身兼具支护和止水作用,但是这几种方式的成本高昂,一般仅仅用于地质非常复杂或者深度较深的基坑。对于放坡开挖、土钉墙、钢板桩、灌注排桩等,则需要在其外侧再设置一排止水帷幕,这是一种用于阻止或减少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的连续止水体,可采用相互咬合的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但这会造成较大的成本增加。
[0004]传统钢板桩是带有锁口的一种型钢,其截面有直板形、槽形及Z形等,有各种大小尺寸及联锁形式。其优点为:容易打入坚硬土层,可在深水中施工,能按需要组成各种外形的围堰,并可回收重复使用,因此其使用范围广泛。但是其具有如下明显的缺点:
[0005](1)相比其他垂直支护形式,由于钢板相对扁薄,其抗弯强度不高,因此挡土能力一般,在被动土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
[0006](2)虽然其有各种锁口形式,但是钢板与钢板之间很难做到不漏水,加上钢板桩本身是可回收的,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钢板变形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下其咬合会越来越不够紧密。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单纯靠钢板桩是无法做到止水的。
[0007]因此,现有钢板桩存在抗弯强度较低、止水能力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及施工流程,以解决现有钢板桩抗弯刚度较低、止水能力较差的问题。
[000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包括若干钢板桩和若干套筒;
[0011]基坑周侧预先开挖有若干桩孔;
[0012]若干所述套筒一一对应放置于所述桩孔内;且每一所述套筒上均开有两道竖向槽口;
[0013]相邻的所述套筒之间均安装有所述钢板桩,且所述钢板桩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竖向槽口伸入于两侧的所述套筒内;其中,所述钢板桩的两端设有型钢端板;
[0014]所述套筒内用于灌装混凝土以形成型钢混凝土灌注桩。
[0015]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所述套筒包括两个半圆钢套筒;两个所述半圆钢套筒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两个所述半圆钢套筒之间的间隔分别为两道所述竖向槽口。
[0016]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所述型钢端板为工字钢或槽钢或角钢。
[0017]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所述钢板桩为直板形钢板桩或槽形钢板桩或Z形钢板桩。
[0018]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所述钢板桩的底部削尖处理。
[0019]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所述钢板桩和所述型钢上涂有界面剂。
[0020]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所述型钢端板焊接于所述钢板桩。
[002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施工流程,应用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流程如下:
[0022]S1:通过旋挖或钻孔形成若干桩孔;
[0023]S2:放置所述套筒至对应的所述桩孔内;
[0024]S3:在相邻的所述套筒之间分别施打所述钢板桩,且所述钢板桩两端的型钢插入于所述套筒内;
[0025]S4:浇筑混凝土至每一所述套筒内;
[0026]S5:混凝土初凝后,拔出所述套筒;
[0027]S6:基坑工程完工并回填土方后,拔出钢板桩以回收利用。
[0028]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0029]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通过在预先开挖的桩孔内放置对应的套筒,套筒上留有位于两侧的竖向槽口;并进一步在钢板桩的两侧设有型钢端板,钢板桩分别安装于相邻的套筒之间,且穿过两侧套筒的竖向槽口,使得型钢端板位于套筒内,再在套筒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灌注桩。其中,型钢端板可作为灌注桩的型钢钢骨,充分利用混凝土和钢材特性的构件,其抗弯强度较大,对钢板桩的支护能力起到明显加强作用;同时,型钢混凝土灌注桩将钢板桩与钢板桩之间进行紧密连接,另外型钢端板可进一步起到类似止水钢板的机理,能够彻底阻断基坑外地下水渗入基坑,止水能力非常强。解决了现有钢板桩抗弯刚度较低、止水能力较差的问题,使其可应用在深度更深、地下水位更高的基坑工程中,增大了应用范围,降低了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钢板桩;2:型钢端板;3:半圆钢套筒;4:型钢混凝土灌注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及施工流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0033]实施例一
[0034]参看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包括若干钢板桩1和若干套筒。预先在基坑周侧钻孔或旋挖有若干桩孔。若干套筒一一对应放置于桩孔内。且每一套筒上均留有相对的两道竖向槽口。
[0035]相邻的套筒之间均安装有钢板桩1,且钢板桩1的两端分别通过竖向槽口伸入于两侧的套筒内。其中,钢板桩1的两端设有型钢端板2。
[0036]套筒内用于灌装混凝土以形成型钢混凝土灌注桩4。型钢混凝土灌注桩4与钢板桩1协同工作,受力机理清晰,计算过程简单,支护设计容易。同时,钢板桩1在被动土压力作用下不容易发生变形,可提高其周转使用的次数。
[0037]本实施例通过在预先开挖的桩孔内放置对应的套筒,套筒上留有位于两侧的竖向槽口;并进一步在钢板桩1的两侧设有型钢端板2,钢板桩1分别安装于相邻的套筒之间,且穿过两侧套筒的竖向槽口,使得型钢端板2位于套筒内,再在套筒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灌注桩4。其中,型钢端板2可作为灌注桩的型钢钢骨,充分利用混凝土和钢材特性的构件,其抗弯强度较大,对钢板桩1的支护能力起到明显加强作用;同时,型钢混凝土灌注桩4将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钢板桩和若干套筒;基坑周侧预先开挖有若干桩孔;若干所述套筒一一对应放置于所述桩孔内;且每一所述套筒上均开有两道竖向槽口;相邻的所述套筒之间均安装有所述钢板桩,且所述钢板桩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竖向槽口伸入于两侧的所述套筒内;其中,所述钢板桩的两端设有型钢端板;所述套筒内用于灌装混凝土以形成型钢混凝土灌注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两个半圆钢套筒;两个所述半圆钢套筒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两个所述半圆钢套筒之间的间隔分别为两道所述竖向槽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端板为工字钢或槽钢或角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与止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为直板形钢板桩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顺明徐佳琦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