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状可挠式接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583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使用于电机或机械结构中的接线,尤其是指一种用以传输电力、电压讯号或导通气压、油压等的接线,且该接线具有相当的挠性而不需要外加导线护罩。为改善接线的缠绕情形,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使接线所包含的数条金属导线或导管(包含气压、油压或传输润滑油用)呈排状排列,并使用弹性佳的钢线或弹簧片附着于排状排列的接线上以强化接线的弹性,使接线在外力去除后可以恢复原形,避免接线因为塑性变形产生扭转过程的记忆,而发生缠绕的情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线,尤其是指一种排状可挠式接线
技术介绍
一般的动力机构都有移动部及固定部,很多机构设计者是将动力源设置于动力机构的固定部,如此可使得提供电力的接线不需要时常弯曲扭转,而接线比较不会发生损坏,接线可靠度较高;但是基于结构设计的需要,位置讯号的检出信号线通常连接到机构的移动部,故信号检出线一般较容易因为扭转而折断。有些动力机构,例如线性马达,由于动力设计上的方便性,其提供动力的接线(电源线)是和移动部连接,故也和信号线一样,容易折断;此外有些机构尚需要在移动部上外加一些油压导管及气压导管,以提供移动部的润滑及降低磨擦阻力,故当移动部和固定合相互复杂运动时,上述的管及线则很容易有缠绕的情形发生。图9,为一种公知改善管线缠绕的方式,主要是使用一导线护罩10来导引机构的管线,而管线可能包含传送管11及多蕊电导线12,其中导管11可用以传送气压、油压或输送润滑油;而多蕊电导线12的外侧则具有绝缘材料121,中间具有多条电线122,电线122用以传送电压讯号或电力,经由护罩10来导引导管11及多蕊电导线12,使导管11及多蕊电导线12依循一定的路径移动,而避免缠绕的发生。前述的导管11及多蕊电导线12为各别独立的,而以护罩10来加以结合。对于此公知方法,由于护罩10所占的空间较大,转弯的曲率半径也受到限制,且在机构快速运动时也有反应迟缓的情形。故对于公知机构的移动部,其接线的连接方式实有再加以改良的需要,以避免管或线缠绕情形发生,并减少管线折断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挠性的接线,以提供运动机构的移动部使用,并使本专利技术的接线的可弯曲性佳,且不易缠绕,以避免因为弯曲及缠绕而使管线发生折断的情形。当材料受到弯曲扭矩时,材料内部将承受应力而产生应变,如图10所示,在材料弯曲时愈外侧的应变愈大,而在中心线附近的应变最小,因为应变愈大则应力较大,弯曲较为困难,且容易达到弹性极限而产生塑性变形,因此为增加管线的可弯曲性,除了改变材料以及线的缠绕设计外,减少管线的厚度也是一个良好的改善方法。图11为一种公知的接线,此接线用以传送电力以提供机构的动力或传送电压以提供电压讯号的传输,图中的绝缘材料14包覆于金属导线13的外侧,绝缘材料14用以避免金属导线13发生漏电情形,而此接线的金属导线13呈排状排列,使接线在某一方向的厚度明显较小,而具有良好的可弯曲性。然而由于此种接线的弹性不佳,使得接线虽可以有不错的弯曲能力,但却不能在外力消除后恢复原形,因此机构的移动部经多次反覆移动后,接线承受多次的负荷而发生复杂的变形后,接线仍会有缠绕的情形发生。为改善接线的缠绕情形,本专利技术设计使接线所包含的数条金属导线或导管(包含气压、油压或传输润滑油用)呈排状排列,并使用弹性佳的钢线或弹簧片附着于排状排列的接线上以强化接线的弹性,使接线在外力去除后可以恢复原形,避免接线因为塑性变形产生扭转过程的记忆,而发生缠绕的情形。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状可挠式接线,包含复数条金属导线,是电的优良导体,且相互呈排状排列;一绝缘材料,包覆于前述的金属导线外侧;一弹性条,呈长条状,邻接于前述的绝缘材料,且弹性条为钢铁材料,具良好的弹性,可强化接线的强度,使接线在受力不超过弹性极限的情形下,外力去除后可恢复原形。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弹性条为钢线,且前述的钢线和前述的金属导线呈排列排列。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钢线共有两条,且前述的两钢线分别排列于两端。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弹性条为弹簧片。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弹簧片和前述的金属导线呈排列排列。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弹簧片呈薄片状且设置于前述的排状排列金属导线的一侧。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弹簧片的横剖面呈圆弧状以使得在不主动将其弯曲时,接线可维持近似直线。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金属导线旁设有导管,且导管及前述的金属导线呈排状排列。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中的金属导线外侧包覆有隔离金属网。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具有下列的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由于排状排列的设计,在某特定方向上的可弯曲性良好。2、由于使用弹簧片或钢线强化,排状可挠式接线具有良好的强度,故不会因为复杂的塑性变形而产生缠绕情形,故不需要在接线外侧再外加导线护罩。3、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中可包含数条导线及导管等,可符合一般机构的移动部的需求,而且可设计成具电磁干扰隔离的结构,使用上方便。为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详细参考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示仅供参考与说明,而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做任何限制。而任何运用或参考本专利技术所述及的技术范围或精神所达成的技术,功能,型式与运动机构的改善、修正,皆在本专利技术专利之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一种实施例;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二实施例;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三实施例;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四实施例;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五实施例;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六实施例;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七实施例;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八实施例;图9为一种公知改善管及线的缠绕结构;图10为材料受力的应变分布图;图11为一种公知的接线。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的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一种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上可设置包含一导管20,一钢线21以及一金属导线22,而上述的管及线概呈排状排列,以降低接线弯曲时所造成的应变及应力,绝缘材料23包覆于上述的管及线的外侧。本实施例中使用一长条状的弹性条以强化接线的强度,此弹性条为钢线21,导管20用以传输空气及液体,金属导线22用以传输电压讯号或电力,在本实施例中有三条金属导线22及一条导管20,但金属导线22及导管20是可依实际的需要而改变。有些使用例中并不需要输送气体或液体的导管20,因此导管20并非必需的构件。由于钢线21强化接线的强度,使接线在受力不超过弹性极限的情形下,外力去除后可恢复原形;而排状的钢线21、导管20及金属导线22排列方式,使接线具有良好的挠性。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二实施例,其上同样包含数条金属导线22、导管20及钢线21等,而导管20、钢线21及金属导线22呈排状排列,绝缘材料23包覆于上述的管及线的外侧,其中两条钢线21分别排列于图中的最上方及最下方。由于钢线21具有良好的弹性,分列于排列的两侧时可增加排状接线两侧的强度,具有使受力弯曲时接线的两侧弯曲弧度较相近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有四条金属导线22及一条导管20,但金属导线22及导管20是可依实际的需要而改变。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挠式接线的第三实施例,其上包含数条金属导线22,除金属导线22外在此实施例中用以强化接线的弹性条为一扁平状的弹簧片24,而金属导线22及弹簧片24等呈排状排列,绝缘材料23包覆于上述的线及弹簧片的外侧,其中弹簧片24较薄的方向沿排状接线的扁平方向排列,使排状可挠式接线可兼顾良好的可弯曲性及弯曲时接线的两侧弯曲弧度较相近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有五条金属导线22,但没有设置导管,其中也可因为使用上的需求而增加导管的设置。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排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状可挠式接线,其特征在于,包含:    复数条金属导线,是电的优良导体,且相互呈排状排列;    一绝缘材料,包覆于前述的金属导线外侧;    一弹性条,呈长条状,邻接于前述的绝缘材料,且弹性条为钢铁材料,具良好的弹性,可强化接线的强度,使接线在受力不超过弹性极限的情形下,外力去除后可恢复原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状可挠式接线,其特征在于,包含复数条金属导线,是电的优良导体,且相互呈排状排列;一绝缘材料,包覆于前述的金属导线外侧;一弹性条,呈长条状,邻接于前述的绝缘材料,且弹性条为钢铁材料,具良好的弹性,可强化接线的强度,使接线在受力不超过弹性极限的情形下,外力去除后可恢复原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弹性条为钢线,且前述的钢线和前述的金属导线呈排列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钢线共有两条,且前述的两钢线分别排列于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状可挠式接线,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弹性条为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永财郭长信
申请(专利权)人:大银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