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通风系统以及食用菌生产厂房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95043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室内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蒸发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室内相对分布的两面墙体的上部;或者,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室内的顶面墙体的中间位置;所述出风口至少为两个,设置在室内相对的两面墙体的上部;又或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同一墙体的上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相隔1.5m以上;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所在墙体的内侧,且所述蒸发器靠近进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室内形成单侧排风、对侧排风或至少两侧的排风,有效改善室内通风效果,降低能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室内通风系统可用于食用菌生产厂房,可有效改善食用菌培养室和出菇室的通风效果,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品质。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室内通风系统以及食用菌生产厂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食用菌生产厂房的室内通风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食用菌培养室和出菇室的通风系统,属于食用菌生产和厂房设计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培养室主要用于菌种和菌袋(瓶)的培养;出菇室主要用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对食用菌培养室和出菇室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光照是决定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境因子。因此,环控系统的好坏是衡量食用菌培养室和出菇室水平的关键指标。
[0003]食用菌是好氧生物,呼吸消耗大量的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如果培养室和出菇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不仅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还危害工人健康。培养室和出菇室一般通过定时通风,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但通风势必影响温度和湿度。为了协调控制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通风系统需要用最小通风量最大程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否则会扩大温度和湿度差,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0004]目前,食用菌工厂的进风口普遍在上,出风口在下,其设计依据是二氧化碳密度高,沉积在下部。然而通过大量检测发现,培养室和出菇室内上部二氧化碳浓度高,下部低,这主要与空气的对流有关。如果空气长时间静止,二氧化碳才能缓慢沉积,而培养室和出菇室安装有风机和空调设备,并且定时通风,空气流通相对较快,二氧化碳很难沉积。培养室和出菇房通风时,进风扇、蒸发器和排风扇协同工作,并且进风口位于蒸发器背面,室外高温新鲜空气一旦进入室内,首先会被蒸发器降温,使新鲜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内原有空气。温差引发空气对流,新鲜空气因温度低而下降,富含二氧化碳的原有空气因温度高而上升;由于出气口位于底部,积聚在上部的二氧化碳很难快速排出,只能增加通风量。因此,目前培养室和出菇室广泛应用的通风系统具有效率低、能耗高、温度差和湿度差大的缺点,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0005]为了提高通风效率,降低能耗,协调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的控制,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本亟待开发一种新的通风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通风系统,本专利技术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该通风系统的食用菌生产厂房。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内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蒸发器;
[0009]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室内相对分布的两面墙体的上部;
[0010]或者,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室内的顶面墙体的中间位置;所述出风口至少为两个,设置在室内相对的两面墙体的上部,
[0011]又或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同一墙体的上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相隔1.5m以上;
[0012]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所在墙体的内侧,且所述蒸发器靠近进风口。
[0013]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包括自外向内依次设置的过滤系统、风机和风管。
[0014]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优选地,所述过滤系统包括第一级过滤器和第二级过滤器,所述第一级过滤器设置在风机的外侧,所述第二级过滤器设置在风机和风管之间。
[0015]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优选地,所述第一级过滤器采用粗效过滤器,所述第二级过滤器采用高效过滤器;所述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最外侧的第一防雨罩。
[0016]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优选地,所述出风口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风机和百叶窗;所述出风口还包括设置在最外侧的第二防雨罩。
[0017]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优选地,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通风系统的启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时间控制器和/或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通过管道与热交换器连接。
[0018]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优选地,当进风口位于室内的顶面墙体的中间位置时,在室外设置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进风管道。
[0019]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优选地,当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同一墙体的上部,所述进风口的外部连接进风管路,所述出风口的外部连通排风管路,所述排风管路的排风管口低于所述进风管路的进风管口。
[0020]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生产厂房,包括培养室和出菇室以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在所述培养室和所述出菇室均设置该室内通风系统。
[0021]所述的食用菌生产厂房,优选地,所述培养室和出菇室均采用非字形布置,中间为走廊,两侧为培养室或出菇室;其中,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走廊两端的两墙体的上部;或者,所述进风口设置在走廊顶部的墙体上,所述出风口至少为两个,设置在走廊两端的两墙体的上部;又或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走廊一端的同一墙体的上部。
[0022]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室内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蒸发器,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室内相对分布的两面墙体的上部;或者,进风口设置在室内的顶面墙体的中间位置,出风口至少为两个,设置在室内相对的两面墙体的上部;又或者,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同一墙体的上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相隔一定距离;蒸发器设置在进风口所在墙体的内侧,且蒸发器靠近进风口,由此在室内形成单侧排风、对侧排风或至少两侧的排风,有效改善室内通风效果,降低能耗。该室内通风系统可用于食用菌生产厂房,可有效改善食用菌培养室和出菇室的通风效果,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室内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室内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带有进风管道的室内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同一墙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传统的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图;
[0028]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室内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横”、“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在本技术的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蒸发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室内相对分布的两面墙体的上部;或者,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室内的顶面墙体的中间位置;所述出风口至少为两个,设置在室内相对的两面墙体的上部;又或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同一墙体的上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相隔1.5m以上;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所在墙体的内侧,且所述蒸发器靠近进风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包括自外向内依次设置的过滤系统、风机和风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系统包括第一级过滤器和第二级过滤器,所述第一级过滤器设置在风机的外侧,所述第二级过滤器设置在风机和风管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过滤器采用粗效过滤器,所述第二级过滤器采用高效过滤器;所述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最外侧的第一防雨罩。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风机和百叶窗;所述出风口还包括设置在最外侧的第二防雨罩。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通风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颖邬向丽胡姿仪李金涛杨诺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