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5030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热能回收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循环回收基箱,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底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支撑架,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顶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支撑架,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一端开设有进风口。通过设置在热能吸收区内部设置的第一弧形导热片和第二弧形导热片对,可用于对进入热能吸收区内部的热能进行吸收,并通过自身传导将回收的热能传递给第二弧形导热片内部的导热油进行热能的传导,并最终通过热能循环回收区内部将热能输送至热能传导区内部的介质,实现对热能的回收再利用,同时在进入到热能吸收区内部时,第一弧形导热片与第二弧形导热片自身的配合组合可对热风进行导向。可对热风进行导向。可对热风进行导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热能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余热回收利用是指将工业过程产生的余热再次回收重新利用。主要技术包括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余热制冷制热技术,余热资源属于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或可燃物料转换后的产物,或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发出的热量在完成某一工艺过程后所剩下的热量。按照温度品位,工业余热一般分为600℃以上的高温余热,300~600℃的中温余热和300℃以下的低温余热三种;按照来源,工业余热又可被分为: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化学反应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以及可燃废气、废料余热。
[0003]热能回收的主要对象是烟气余热,温度分布范围宽,占工业余热资源总量的50%以上,分布广泛,如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力等行业,各种冶炼炉、加热炉、内燃机和锅炉的排气排烟,而且有些工业窑炉的烟气余热量甚至高达炉窑本身燃料消耗量的30%~60%,节能潜力大,但是,现有的热能回收装置存在着热能回收率低的问题,造成热能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热能回收装置存在着热能回收率低,造成热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循环回收基箱,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底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支撑架,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顶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支撑架,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一端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内壁的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弧形导热片,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内壁依次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一端安装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一端穿过热能循环回收基箱,并延伸至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外侧,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一端安装有排烟管,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的底部设有排尘口。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设有热能循环回收区,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设有热能吸收区,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设有热能传导区。
[0007]优选的,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区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油。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的表面均匀设有第二弧形导热片,所述第二弧形导热片的表面开设有矩形换热口,所述第二弧形导热片的内部开设有导热夹层。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弧形导热片与第一弧形导热片之间结构尺寸及位置完全对应匹配,且第二弧形导热片与第一弧形导热片之间形成有第一滤尘区和第二滤尘区。
[0010]优选的,所述热能传导区一端的一侧设有冷水输入口,所述热能传导区另一端的一侧设有热水输出口,所述热能传导区的另一侧设有排污口。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通过设置在热能吸收区内部设置的第一弧形导热片和第二弧形导热片对,可用于对进入热能吸收区内部的热能进行吸收,并通过自身传导将回收的热能传递给第二弧形导热片内部的导热油进行热能的传导,并最终通过热能循环回收区内部将热能输送至热能传导区内部的介质,实现对热能的回收再利用,同时在进入到热能吸收区内部时,第一弧形导热片与第二弧形导热片自身的配合组合可对热风进行导向,并对热风中带有的灰尘以及杂质进行过滤使用,实现将热能回收的同时做到对其进行降尘过过滤使用,通过设置的通风管和热能循环回收区,可用于进一步的对传递热源的热能进行循环利用,增大对热能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立体结构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立体结构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种立体结构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种立体结构剖面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种立体结构剖面正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弧形导热片立体结构图;
[0020]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弧形导热片立体结构剖面图。
[0021]图中:1热能循环回收基箱;2第一固定支撑架;3第二固定支撑架;4进风口;5第一弧形导热片;6第二弧形导热片;7第一滤尘区;8第二滤尘区;9第一挡板;10矩形换热口;11导热夹层;12通风管;13热能传导区;14冷水输入口;15热水输出口;16排污口;17排烟管;18排尘口;19第二挡板;20热能吸收区;21热能循环回收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7,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底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支撑架2,第一固定支撑架2可用于对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底部进行固定,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顶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支撑架3,第二固定支撑架3可用于对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顶部进行固定,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一端开设有进风口4,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内壁的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弧形导热片5,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内壁依次设有第一挡板9和第二挡板19,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一端安装有通风管12,通风管12的一端穿过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并延伸至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外侧,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一端安装有排烟管17,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底部设有排尘口18,通过排尘口18可对回收的灰尘进行清除处理使用。
[0024]具体的,第一挡板9与第二挡板19之间设有热能循环回收区21,第一挡板9的底部
设有热能吸收区20,第二挡板19的顶部设有热能传导区13,通过设置的热能循环回收区21可通过通风管12实现对热能的再次回收利用,并通过对热能传导区13内部的介质进行热量的传导实现对热能的回收再利用。
[0025]具体的,热能循环回收区21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油,通过设置的通风管12和热能循环回收区21,可用于进一步的对传递热源的热能进行循环利用,增大对热能的利用率,并通过导热油对回收的热能进行传导使用。
[0026]具体的,第一挡板9的表面均匀设有第二弧形导热片6,第二弧形导热片6的表面开设有矩形换热口10,第二弧形导热片6的内部开设有导热夹层11,通过设置在热能吸收区20内部设置的第二弧形导热片6对,可用于对进入热能吸收区20内部的热能进行吸收,并通过自身传导将回收的热能传递给第二弧形导热片6内部的导热油进行热能的传导,并最终通过热能循环回收区21内部将热能输送至热能传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底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支撑架(2),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顶部四角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支撑架(3),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一端开设有进风口(4),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内壁的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弧形导热片(5),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内壁依次设有第一挡板(9)和第二挡板(19),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一端安装有通风管(12),所述通风管(12)的一端穿过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并延伸至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外侧,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一端安装有排烟管(17),所述热能循环回收基箱(1)的底部设有排尘口(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9)与第二挡板(19)之间设有热能循环回收区(21),所述第一挡板(9)的底部设有热能吸收区(20),所述第二挡板(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合昌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