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冷电机、电机冷却油路及电机内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4927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冷电机、电机冷却油路及电机内壳,包括外壳、设于电机外壳内的内壳、以及设于电机内壳内的转轴、转子和定子,电机内壳上设有相对的总路入口(A)和总路出口(D)、以及与总路入口(A)相连的转轴油路(B1)和定子油路(C1),所述转轴的内部中空,且转轴上设有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由总路入口(A)进入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定子油路(C1)流向所述定子,由总路入口(A)进入的另一部分冷却介质经转轴油路(B1)进入转轴的内部,然后经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流出转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电机的集成程度,并提升电机的散热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冷电机、电机冷却油路及电机内壳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冷却
,具体涉及油冷电机、电机冷却油路及电机内壳。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油冷电机多采用喷管冷却和包覆冷却的方式冷却电机发热部件,喷管冷却方案是在电机壳靠近绕组端部安装金属喷管,喷管上开通油口以冷却绕组,包覆冷却是使电机定子绕组包覆在一个油腔中,通过往油腔内通油以冷却绕组。这两种方式均需要安装配套的油管、喷管或油腔,喷管冷却方案的缺点是热交换效率低,装配复杂,包覆冷却方案的缺点是使得整个电机体积增大,功率密度降低,且加工制作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冷电机、电机冷却油路及电机内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冷电机装配复杂、冷却效率低和电机集成程度低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冷电机,包括外壳、设于所述电机外壳内的内壳、以及设于所述电机内壳内的转轴、转子和定子,所述电机内壳上设有相对的总路入口和总路出口、以及与所述总路入口相连的转轴油路和定子油路,所述转轴的内部中空,且所述转轴上设有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由所述总路入口进入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定子油路流向所述定子,由所述总路入口进入的另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转轴油路进入所述转轴的内部,然后经所述第一转轴孔和所述第二转轴孔流出所述转轴。
[0005]可选地,所述电机内壳上还设有定子支路,所述定子支路包括通向定子绕组的第一定子支路、以及通向定子芯部的第二定子支路,所述第二定子支路包括形成于电机内壳表面的若干油道以及位于中部油道内的若干定子散热孔,所述第一定子支路包括靠近总路入口的油道以及设于该油道内的通油孔。
[0006]可选地,靠近所述总路入口的油道内设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有一通油孔。
[0007]可选地,所述转轴的端部设有轴承和油封,所述轴承和所述油封之间形成轴承油路,所述转轴内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第一转轴孔和所述轴承油路流向所述轴承。
[0008]可选地,所述转轴的中部外侧设置所述转子,所述转子内设有转子油路,所述转轴内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第二转轴孔和所述转子油路流出所述转子。
[0009]可选地,所述转子包括转子端板和设于所述转子端板之间的转子芯部,所述转子油路包括设于所述转子端板上的导油槽、以及沿轴向贯穿所述转子芯部且与所述导油槽连通的转子芯孔。
[0010]可选地,所述转子端板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导油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板上的若干第一导油槽和设于所述第二端板上的若干第二导油槽,所述第一端板上还设有位于相邻第一导油槽之间的第一端板孔,所述第二端板上还设有位于相邻第二导油槽之间的第二端板孔,所述第一导油槽与所述第二端板孔轴向对齐,所述第二导油槽与所述第
一端板孔轴向对齐,经所述转轴两端的第二转轴孔流出的冷却介质经所述第一导油槽和所述第二导油槽进入对应的转子芯孔内,然后经所述第二端板孔和所述第一端板孔流出。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油槽和所述第二导油槽沿所述转子的径向延伸,所述转子芯孔沿所述转子的轴向延伸。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冷却油路,用于导入冷却介质的总路入口、用于导出冷却介质的总路出口、以及与所述总路入口相连的转轴油路和定子油路,由所述总路入口进入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定子油路后分为两个定子支路流向电机的定子,由所述总路入口进入的另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转轴油路进入所述转轴的内部,然后经轴承油路流向轴承,或者经转子油路进入转子。
[0013]可选地,所述定子支路包括通向定子绕组的第一定子支路、以及通向定子芯部的第二定子支路,所述第二定子支路包括形成于电机内壳表面的若干油道以及位于中部油道内的若干定子散热孔,所述第一定子支路包括靠近总路入口的油道以及设于该油道内的通油孔。
[0014]可选地,所述轴承油路形成于轴承和油封之间,所述转子油路包括沿转子端板径向延伸的导油槽、以及沿轴向贯穿转子芯部且与所述导油槽连通的转子芯孔。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内壳,包括用于导入冷却介质的总路入口、用于导出冷却介质的总路出口、以及与所述总路入口相连的转轴油路和定子油路,所述定子油路沿所述电机内壳的轴向延伸,所述转轴油路沿所述电机内壳(2)的端面自所述电机内壳的外端向所述电机内壳的内端延伸。
[0016]可选地,所述电机内壳上还设有定子支路,所述定子支路包括通向定子绕组的第一定子支路、以及通向定子芯部的第二定子支路,所述第二定子支路包括形成于电机内壳表面的若干油道以及位于中部油道内的若干定子散热孔,所述第一定子支路包括靠近总路入口的油道以及设于油道内的通油孔(22)。
[0017]可选地,靠近所述总路入口的油道内设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有一通油孔。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简化电机装配组件,提高冷却效率,提升电机集成程度。通过调整通油孔的数量及其大小,可定量分配电机各部件(定子芯部、定子绕组、转子芯部、轴承)的冷却油量,达到均衡冷却效果。
[0019]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油冷电机冷却装置剖视示意图。
[0021]图2为油冷电机冷却装置的内壳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油冷电机冷却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本技术提供的油冷电机冷却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定子隐藏)。
[0024]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油冷电机冷却装置中转轴与转子端板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油冷电机冷却装置中转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油冷电机冷却装置中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结构示意
图。
[0027]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油冷电机冷却装置中转轴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
电机外壳。
[0030]2‑
电机内壳,21

油道,22

通油孔,23

储油槽。
[0031]3‑
定子,31

定子芯部,32

定子绕组。
[0032]4‑
转子,41

转子芯部,411

转子芯孔,42

第一端板,421

第一端板孔,422

第一导油槽,43

第二端板,431

第二端板孔,432

第二导油槽。
[0033]5‑
轴承,6

油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设于所述电机外壳(1)内的内壳(2)、以及设于所述电机内壳(2)内的转轴(7)、转子(4)和定子(3),所述电机内壳(2)上设有相对的总路入口(A)和总路出口(D)、以及与所述总路入口(A)相连的转轴油路(B1)和定子油路(C1),所述转轴(7)的内部中空,且所述转轴(7)上设有第一转轴孔(71)和第二转轴孔(72),由所述总路入口(A)进入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定子油路(C1)流向所述定子(3),由所述总路入口(A)进入的另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转轴油路(B1)进入所述转轴(7)的内部,然后经所述第一转轴孔(71)和所述第二转轴孔(72)流出所述转轴(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内壳(2)上还设有定子支路,所述定子支路包括通向定子绕组(32)的第一定子支路(C2)、以及通向定子芯部(31)的第二定子支路(C3),所述第二定子支路(C3)包括形成于电机内壳(2)表面的若干油道(21)以及位于中部油道(21)内的若干定子散热孔(24),所述第一定子支路(C2)包括靠近总路入口(A)的油道(21)以及设于该油道(21)内的通油孔(2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总路入口(A)的油道(21)内设有储油槽(23),所述储油槽(23)内设有一通油孔(2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7)的端部设有轴承(5)和油封(6),所述轴承(5)和所述油封(6)之间形成轴承油路(B2),所述转轴(7)内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第一转轴孔(71)和所述轴承油路(B2)流向所述轴承(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7)的中部外侧设置所述转子(4),所述转子(4)内设有转子油路(B3),所述转轴(7)内的一部分冷却介质经所述第二转轴孔(72)和所述转子油路(B3)流出所述转子(4)。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4)包括转子端板和设于所述转子端板之间的转子芯部(41),所述转子油路(B3)包括设于所述转子端板上的导油槽、以及沿轴向贯穿所述转子芯部(41)且与所述导油槽连通的转子芯孔(41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端板包括第一端板(42)和第二端板(43),所述导油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板(42)上的若干第一导油槽(422)和设于所述第二端板(43)上的若干第二导油槽(432),所述第一端板(42)上还设有位于相邻第一导油槽(422)之间的第一端板孔(421),所述第二端板(43)上还设有位于相邻第二导油槽(432)之间的第二端板孔(431),所述第一导油槽(422)与所述第二端板孔(431)轴向对齐,所述第二导油槽(432)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立真喻皓陈寄贵陈广林梁文博徐亦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