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绝缘结构、线圈结构及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4155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圈绝缘结构、线圈结构及变压器,变压器包括变压器主体和线圈结构,线圈结构包括外线圈和线圈绝缘结构,线圈绝缘结构包括外绝缘筒,外绝缘筒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纳外线圈,外绝缘筒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第一散热槽与第一容置腔相连通。外线圈设置于第一容置腔内。线圈结构设置于变压器主体内。将外线圈放置在外绝缘筒的第一容置腔内,第一散热槽和第一容置腔相连通。在外线圈承受较高电压时,外线圈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一容置腔和第一散热槽散发出去,提高了线圈绝缘结构的散热性能。将上述线圈结构置于变压器内,有利于提升变压器的电气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绝缘结构、线圈结构及变压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特别是涉及线圈绝缘结构、线圈结构及变压器。

技术介绍

[0002]海上风电变压器与陆上风电变压器相比,主要差异在于海上风电变压器设计要求环保、防火、故障率极低、过载能力强、免维护或少维护和维修成本低。而敞开式干式变压器具有以上特点,非常适合使用于海上风电领域。但海上风电变压器的电压等级较高,而目前常见的敞开式干式变压器主要应用于较低电压等级的配电变压器,因此传统的线圈绝缘结构不能满足海上风电变压器较高的电压等级,以及工频耐压、雷电冲击等各方面电气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较高电压等级且安全可靠的线圈绝缘结构、线圈结构及变压器。
[0004]一种线圈绝缘结构,包括外绝缘筒,所述外绝缘筒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纳外线圈,所述外绝缘筒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一散热槽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相连通。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绝缘结构还包括内绝缘筒,所述内绝缘筒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内绝缘筒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于容纳外线圈,所述内绝缘筒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二散热槽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相连通。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槽错位设置。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散热槽围绕所述外绝缘筒的轴线开设。
>[000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二散热槽围绕所述内绝缘筒的轴线开设。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绝缘筒的相背对的两端面上均开设有所述第一散热槽。
[001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绝缘筒的相背对的两端面上均开设有所述第二散热槽。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绝缘结构还包括中层绝缘筒,所述中层绝缘筒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中层绝缘筒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三容置腔,所述内绝缘筒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所述第二散热槽与所述第三容置腔相连通;所述中层绝缘筒的外壁上还开设有第三散热槽,所述第一容置腔通过所述第三散热槽与所述第三容置腔相连通。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散热槽与第一散热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槽均错位设
置。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层绝缘筒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中层绝缘筒之间,位于内层的所述中层绝缘筒设置于位于外层的所述中层绝缘筒的第三容置腔内,所述内绝缘筒设置于位于最内层的所述中层绝缘筒的第三容置腔内,相邻两个所述中层绝缘筒的第三容置腔通过所述第三散热槽相互连通。
[0014]一种线圈结构,包括外线圈和如上所述的线圈绝缘结构,所述外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
[0015]一种变压器,包括变压器主体和如上所述的线圈结构,所述线圈结构设置于所述变压器主体内。
[0016]上述线圈绝缘结构、线圈结构及变压器,将外线圈放置在外绝缘筒的第一容置腔内,第一散热槽和第一容置腔相连通。在外线圈承受较高电压时,外线圈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一容置腔和第一散热槽散发出去,而不至于使外线圈温度过高产生熔断,造成安全事故,提高了线圈绝缘结构的散热性能。将上述线圈结构置于变压器内,有利于提升变压器的电气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线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实施例中的线圈结构的剖视图;
[0021]图3为图1实施例中的外绝缘筒的俯视图;
[0022]图4为图3实施例中的外绝缘筒的内环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3实施例中的外绝缘筒的外环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1实施例中的内绝缘筒的俯视图;
[0025]图7为图1实施例中的中层绝缘筒的俯视图。
[0026]图中各元件标记如下:
[0027]10、线圈结构;100、外绝缘筒;110、第一容置腔;120、第一散热槽;130、外侧壁;140、内侧壁;150、外角环;160、内角环;170、第一遮挡部;180、收容腔;200、内绝缘筒;210、第二容置腔;220、第二散热槽;230、第二遮挡部;300、中层绝缘筒;310、第三容置腔;320、第三散热槽;330、第三遮挡部;400、外线圈;410、导线;420、支撑部;430、支撑槽;500、内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
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9]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的线圈结构10,包括线圈绝缘结构及外线圈400,线圈绝缘结构包括外绝缘筒100,所述外绝缘筒100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 110,所述第一容置腔110用于容纳外线圈400,所述外绝缘筒100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120,所述第一散热槽120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10相连通。将外线圈400放置在外绝缘筒100的第一容置腔110内。
[0030]第一散热槽120和第一容置腔110相连通,在外线圈400承受较高电压时,外线圈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一容置腔110和第一散热槽120散发出去,而不至于使外线圈400温度过高产生熔断,造成安全事故,提高了线圈绝缘结构的散热性能。同时外绝缘筒100能够为外线圈400提供一定的保护,避免外线圈400遭到外界的损坏,提高了外线圈400的使用寿命和相关设备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外线圈400直接向外界放电,提高了外线圈400的电气性能和可靠性。
[0031]参阅图1和图2,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绝缘结构还包括内线圈500,所述外绝缘筒100内形成有收容腔180,所述内线圈500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80 内,所述外绝缘筒100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110,所述第一容置腔110用于容纳外线圈400。将内线圈500放置于收容腔180内,能够进一步提升线圈绝缘结构的电气特性。具体地,所述内线圈500为层式箔绕结构。或者,所述内线圈500为其他线圈结构10。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绝缘结构包括外绝缘筒,所述外绝缘筒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纳外线圈,所述外绝缘筒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一散热槽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绝缘筒,所述内绝缘筒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内绝缘筒的侧壁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于容纳外线圈,所述内绝缘筒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二散热槽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槽错位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散热槽围绕所述外绝缘筒的轴线开设;和/或所述第二散热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二散热槽围绕所述内绝缘筒的轴线开设。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绝缘筒的相背对的两端面上均开设有所述第一散热槽;和/或所述内绝缘筒的相背对的两端面上均开设有所述第二散热槽。6.根据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凯旋方文杰许权安张启立谭卫锋戚宇祥郑玲周宇成张学明李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敞开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