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3953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所述种植装置由植物外框层、种植单元、悬挂系统组成;所述植物外框层设置有网状框、海绵层、外框层底孔;所述种植单元设置有种植盆、种植层底孔;所述悬挂系统设置有外撑杆、中心柱、T形底;所述网状框为金属围成的正方形网状结构;所述海绵层位于植物外框层内底部且所述海绵层同时位于种植盆外下方;所述种植单元位于植物外框层内部中央;所述悬挂系统位于种植单元内部中央且所述悬挂系统依次穿越种植单元与植物外框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应小尺度空间、有利于植物通风散热与水分支持,形成绿色植物柱体的视觉效果与室内绿化效果。体的视觉效果与室内绿化效果。体的视觉效果与室内绿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园林绿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硬化环境不断增加的同时,带来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提升城市室内外空间绿量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见缝插绿”的绿化理念逐渐发展,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具有形式美感的小型绿化设施也开始逐渐增多, 为城市各类型空间的绿化与植物园植物知识科普都做出了贡献。
[0003]蕨类植物为维管束的孢子植物,主要是陆生、附生的多年生草本,喜阴湿温暖的环境,是室内绿化植物的理想选择之一。但目前,多数室内植物种植设施较多的集中满足了常规草本植物的种植,缺乏对蕨类植物这一群体的关注。而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不只在城市绿化工作中需要针对性的种植各个类型植物以增强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在植物园科普教育等方面,也需要根据不同种类植物特征进行针对性的生长装置设计。因此,现有的一些室内植物种植设施难以适应更加多样化的植物选择需求,蕨类植物如何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于城市发展需求中,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整天构造细长,有利于适应小尺度室内空间;网状外框以保证环境通风,可创造叶片发育环境以防止叶片挤压或者过密对生长造成影响,有助于蕨类植物枝条萌发而形成绿色植物柱体的视觉效果;内槽敞口的斜面可以有效遮挡土壤或叶片掉入外围框中影响植物生长或难以打扫;底部海绵可储藏一部分多余水分,为蕨类植物的生长需求提供支持。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装置包括植物外框层、种植单元、悬挂系统。所述植物外框层设置有网状框、海绵层、外框层底孔;所述种植单元设置有种植盆、种植层底孔;所述悬挂系统设置有外撑杆、中心柱、T形底;所述网状框为金属围成的正方体无盖网状结构,以便于植物发芽与多方位生长,促成种植装置立面植物的丰富,以促成立体绿色植物柱的形成;所述海绵层位于植物外框层内底部且所述海绵层同时位于种植盆外下方,以便于吸收种植盆内多余的水分并进行储存,以满足需水量较大的蕨类植物生长需求;所述种植单元位于植物外框层内部中央,在种植盆与植物外框层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空间,以保证植物主体生长的同时不妨碍植物枝条的萌发舒展;所述悬挂系统位于种植单元内部中央并依次穿越种植单元与植物外框层,以充分有效的连接植物外框层与种植单元,串联整个种植装置组合;所述外撑杆安装于上下两个植物外框层之间,且所述外撑杆设置于中心柱外围,以便在两个植物外框层之间形成有力间隔,避免上一层植物外框层与种植单元下落损坏下一层植物的生长;所述T形底为底部直径大于中心柱、且顶部与中心柱直径一致的T形构造,以便在底部承拖住整个装置。
[0006]进一步地,所述外框层底孔与种植层底孔直径一致且与中心柱直径相匹配,以便于中心柱的顺利穿过,连接各个装置单体。
[0007]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盆下部立面为全封闭式围合空间,以确保种植盆内始终有不掉落的土壤层,保证植物底部土壤根系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0008]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盆上部立面为网状空间,便于植物苗萌发、土壤通风。
[0009]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盆网状空间单个面积小于网状框网状空间单个面积,便于植物苗萌发、土壤通风的同时防止土壤掉落。
[0010]进一步地,所述T形底安装于最后一个植物外框层与种植单元的底部,以进一步承托住整个装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植物外框层的网状框与种植单元的种植盆顶部之间空隙为相互连接的闭合斜面,可以有效遮挡土壤或叶片掉入其中影响植物生长或难以打扫。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实现:(1)直径细长,可适应小尺度的室内空间。(2)网状外框有利于通风散热以保证环境通风,创造了叶片发育环境以防止叶片挤压或者过密对生长造成的影响,有助于蕨类植物枝条萌发而形成绿色柱体的视觉效果。(3)内槽的敞口的斜面可以有效遮挡土壤或叶片掉入外围框中影响植物生长或难以打扫。(4)底部海绵可储藏一部分多余水分,为蕨类植物的生长需求提供支持。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立面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植物外框层的俯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植物外框层与种植单元安装后的俯视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单体的剖视图;
[0018]图中,100、植物外框层;101、网状框;102、海绵层;103、外框层底孔;200、种植单元;201、种植盆;202种植层底孔;300、悬挂系统;301、外撑杆;302、中心柱;303、T形底。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内容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0]本实施例中,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包括所述植物外框层100、种植单元200、悬挂系统300。参阅图1~5所示,所述植物外框层100设置有网状框101、海绵层102、外框层底孔103;所述种植单元200设置有种植盆201、种植层底孔202;所述悬挂系统300设置有外撑杆301、中心柱302、T形底303;所述网状框101为金属围成的正方体无盖网状结构,以便于植物发芽与多方位生长,促成种植装置立面植物的丰富,以促成立体绿色植物柱的形成;所述海绵层102位于植物外框层100内底部且所述海绵层102同时位于种植盆201外部下方,以便于吸收种植盆201内多余的水分并进行储存,以满足需水量较大的蕨类植物生长需求;所述种植单元200位于植物外框层100内部中央,在种植盆201与植物外框层100之间形
成一定距离空间,以保证植物主体生长的同时不妨碍植物枝条的萌发舒展;所述悬挂系统300位于种植单元200内部中央并依次穿越种植单元200与植物外框层100,以充分有效的连接植物外框层100与种植单元200,串联整个种植装置组合;所述外撑杆301安装于上下两个植物外框层100之间,且所述外撑杆301设置于中心柱302外围,以便在两个植物外框层之间形成有力间隔,避免上一层植物外框层100与种植单元200下落损坏下一层植物的生长;所述T形底303为底部直径大于中心柱302、且所述T形底303顶部与中心柱302直径一致的T形构造,以便于在底部承拖住整个装置。
[0021]所述外框层底孔103与种植层底孔202直径一致且与中心柱302直径相匹配,以便于中心柱302的顺利穿过,连接各个装置单体。
[0022]所述种植盆201下部立面为全封闭式围合空间,以确保种植盆201内始终有不掉落的土壤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蕨类植物室内种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装置由植物外框层、种植单元、悬挂系统组成;所述植物外框层设置有网状框、海绵层、外框层底孔;所述种植单元设置有种植盆、种植层底孔;所述悬挂系统设置有外撑杆、中心柱、T形底;所述网状框为金属围成的正方体无盖网状结构;所述海绵层位于植物外框层内底部且所述海绵层同时位于种植盆外下方;所述种植单元位于植物外框层内部中央;所述悬挂系统位于种植单元内部中央并依次穿越种植单元与植物外框层;所述外撑杆安装于上下两个植物外框层之间,且所述外撑杆设置于中心柱外围;所述T形底底部直径大于中心柱直径;所述T形底顶部与中心柱直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姝吕国皎何若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