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水集土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3702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50
本申请建筑施工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水集土坑,包括设置在坑体周围的侧壁以及坑体底部的坑基;所述侧壁的一侧开口,所述侧壁与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滤水板,所述滤水板背离坑体的一侧设置有储水池;所述坑基的高度从侧壁开口的一侧向滤水板的一侧逐渐降低;所述滤水板下端固定在坑基中,并在与坑基表面接触的高度处开设有滤水孔,所述滤水孔在滤水板下端设置至少一排,所述滤水板上端固定在侧壁上,所述滤水板与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沥水集土坑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水集土坑。

技术介绍

[0002]盾构施工中,盾构机需要在地下不断的利用刀盘旋转开挖土体,通过电瓶车牵引土斗运出洞外至集土坑,再通过人工操作拼装管片的机器拼装管片来形成成型的地铁隧道。盾构机推进单环出土量较大,如果每天计划推进的速度为20环,那么每天就要有大量的土体被挖出。掘进时产生的土体需要通过水平及垂直运输运到地面的集土坑中来储存,存够一定方量后由挖掘机顺着集土坑边侧移动,挖出储存的土体至渣土车,然后渣土车拉至收土场清空,按此顺序重复,来达到土体的清理工作。
[0003]盾构机作业时挖出的土方带有浆液和烂泥,直接装车外运会沿途滴漏,造成环境污染。为此,集土坑用来临时收集成槽作业挖出的湿土,待沥干泥浆后,再运输出去,但是相关技术中的集土坑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作为临时集土坑较为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简化集土坑的结构,降低施工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沥水集土坑。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沥水集土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沥水集土坑,包括设置在坑体周围的侧壁以及坑体底部的坑基;
[0007]所述侧壁的一侧开口,所述侧壁与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滤水板,所述滤水板背离坑体的一侧设置有储水池;
[0008]所述坑基的高度从侧壁开口的一侧向滤水板的一侧逐渐降低。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挖掘的湿土运输到集土坑中,并堆积在坑体底部的坑基上,由于坑基的高度是开口的一侧高度大,湿土中的水分会沿着坑基的坡面向下流动,流到坑基的最低端,然后透过滤水板进入到储水池中,从而将湿土逐渐滤干;利用坑基的引流和滤水板的过滤,实现湿土的沥干,整个集土坑的结构简单,施工起来也更加方便。
[0010]可选的,所述滤水板下端固定在坑基中,并在与坑基表面接触的高度处开设有滤水孔,所述滤水孔在滤水板下端设置至少一排。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水板在与坑基接触的位置设置至少一排滤水孔,坑基上渗下来的水可以通过滤水孔快速排放到储水池中。
[0012]可选的,所述滤水板上端固定在侧壁上,所述滤水板与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滤水板固定的更牢固,即使滤水板受到土方的挤压,也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滤水板与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能够方便储水池的设置,有更多的储水空间。
[0014]可选的,所述储水池的池底高度小于坑基的最低端高度,所述储水池内设置有污水泵,所述污水泵通过管道与外界污水池连通。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污水泵可以将储水池中的积水及时的抽离出去,防
止积水过多反溢到土方中。
[0016]可选的,所述坑基上表面开设有从侧壁开口的一侧向滤水板方向延伸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下端延伸至滤水板处,所述排水沟两侧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导流槽。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沟和引流槽的设置,能够加快湿土中的水分向储水池中流动,提升湿土的沥干效率。
[0018]可选的,所述排水沟和导流槽内设置有砂石填充层。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石填充层使排水沟和导流槽内有较大的排水间隙,便于积水在排水沟和导流槽内的流动,从而加快水分的沥干。
[0020]可选的,所述坑基最高端延伸至坑体所在地面,所述坑体周围地面设置为硬化地坪。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坑基能够延伸到地面,使装载车辆和运输车辆能够直接开到坑体内,更方便地将沥干后的土方装载运输出去;坑体周围地面硬化,既能够防止坑体周围土体渗水塌陷,也方便运土车开到集土坑周围向集土坑内倾倒湿土。
[0022]可选的,所述侧壁包括混凝土结构以及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结构,所述侧壁的高度大于坑体所在地面的高度。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集土坑的结构更结实牢固,不容易发生塌方,侧壁的高度高于地面,能够阻挡外界地面上的积水进入集土坑,保证集土坑的沥干效果。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5]1.本申请的集土坑结构简单,施工难度低,排水沥干效果好。
[0026]2.坑基的高度是开口的一侧高度大,湿土中的水分会沿着坑基的坡面向下流动,流到坑基的最低端,然后透过滤水板进入到储水池中,从而将湿土逐渐滤干;利用坑基的引流和滤水板的过滤,实现湿土的沥干,整个集土坑的结构简单,施工起来也更加方便。
[0027]3.坑基能够延伸到地面,使装载车辆和运输车辆能够直接开到坑体内,更方便地将沥干后的土方装载运输出去;坑体周围地面硬化,既能够防止坑体周围土体渗水塌陷,也方便运土车开到集土坑周围向集土坑内倾倒湿土。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集土坑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集土坑开口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集土坑的俯视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侧壁;2、坑基;21、排水沟;22、导流槽;3、滤水板;31、滤水孔;4、储水池;41、污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沥水集土坑。参照图1和2,集土坑包括坑体,本实施例中坑体设置为矩形坑,坑体周围设置有侧壁1,侧壁1三面围挡在坑体周围,另一侧设置有能够进入到坑体内的开口,坑体周围的地面设置为硬化地坪。
[0034]侧壁1包括混凝土结构以及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结构,使集土坑的坑壁更牢固,减小塌方的风险。侧壁1顶部的设置高度大于坑体所在地面的高度,高出0.5m,能够阻挡外界地面水进入到集土坑中;三面侧壁1下端均延伸至坑体底部,与开口处相邻的两面侧壁1上端为立面,下端越向坑底间距越小,形成向坑底倾斜的斜面,与开口相对的侧壁1整体设置为立面结构。
[0035]坑体底部设置为坑基2,坑基2与三面侧壁1连接,坑基2也设置为混凝土结构,坑基2的高度从侧壁1开口的一侧向相对的另一侧逐渐降低,形成斜坡面,坑基2的最高端延伸至坑体所在地面,使装载车辆和运输车辆能够直接开到坑体内,更方便地将沥干后的土方装载运输出去。
[0036]与坑体开口相对的一侧侧壁1上设置有滤水板3,滤水板3设置为12mm厚的钢板,并且倾斜布设。滤水板3上端固定在呈立面结构的侧壁1上,具体为埋设在侧壁1中,滤水板3与侧壁1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形成向上的坡面;滤水板3下端固定在坑基2中,具体固定在坑基2的最低端,并埋设在坑基2的最下端位置,滤水板3在与坑基2表面接触的高度处开设有滤水孔31,滤水孔31在滤水板3的下端设置至少一排,也可以向上再设置一排,以提高排水效率。
[0037]参照图1,滤水板3背离坑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水集土坑,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坑体周围的侧壁(1)以及坑体底部的坑基(2);所述侧壁(1)的一侧开口,所述侧壁(1)与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滤水板(3),所述滤水板(3)背离坑体的一侧设置有储水池(4);所述坑基(2)的高度从侧壁(1)开口的一侧向滤水板(3)的一侧逐渐降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水集土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板(3)下端固定在坑基(2)中,并在与坑基(2)表面接触的高度处开设有滤水孔(31),所述滤水孔(31)在滤水板(3)下端设置至少一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水集土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板(3)上端固定在侧壁(1)上,所述滤水板(3)与侧壁(1)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水集土坑,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池(4)的池底高度小于坑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项国源吴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兴庚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