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93003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支撑杆、机舱和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所述机舱设于支撑杆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设于机舱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包括激光雷达模块、转向组件、变桨组件、桨叶、旋转毂和处理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雷达测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提供了一种通过激光雷达模块主动提前精确地感知桨叶前方的风速、风向等流场信息及其变化,通过处理器控制整体做出最优的响应动作,根据风速改变桨距、根据风向改变转向,利用桨叶桨距角的变化改变桨叶升阻力,调节机组的输出功率,有效地降低机组的载荷,优化发电量,提升机组在恶劣风况下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的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定性和适应能力的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定性和适应能力的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雷达测风控制
,具体是指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发展促使风机行业的厂家们开始不断探讨企业发展的新道路,这其中一致受到企业关注的就是如何有效的降低风机载荷、如何提升机组在恶劣风况下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的问题。
[0003]传统风机中只有当风吹到叶轮上之后才能感知风能和风载所不同,不能及时做出响应动作,机组在恶劣风况下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激光雷达模块主动提前精确地感知桨叶前方的风速、风向等流场信息及其变化,通过处理器控制整体做出最优的响应动作,根据风速改变桨距、根据风向改变转向,利用桨叶桨距角的变化改变桨叶升阻力,调节机组的输出功率,有效地降低机组的载荷,优化发电量,提升机组在恶劣风况下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的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
[0005]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支撑杆、机舱和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所述机舱设于支撑杆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设于机舱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包括激光雷达模块、转向组件、变桨组件、桨叶、旋转毂和处理器,所述激光雷达设于机舱顶部,所述转向组件设于机舱与支撑杆之间,所述旋转毂设于机舱的一侧,所述桨叶铰接设于旋转毂的外周上,所述变桨组件设于旋转毂上且与桨叶连接,所述处理器设于机舱内,且所述处理器与激光雷达模块、转向组件、变桨组件连接;所述变桨组件包括变桨电机、变桨驱动轮以及变桨齿轮,所述变桨驱动轮可旋转设于旋转毂内,所述变桨电机设于旋转毂的内壁上,所述变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桨驱动轮连接,所述变桨驱动轮为锥齿轮形设置,所述旋转毂上贯通设有旋转通孔,所述变桨齿轮连接设于桨叶的一端上,且所述变桨齿轮与桨叶可旋转设于旋转通孔处,所述变桨齿轮与变桨驱动轮相啮合;所述转向组件包括转向电机、转向齿圈和转向齿轮,所述转向电机设于机舱内,所述转向齿轮与转向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内顶部向下凹陷设有转向槽,所述转向齿圈设于转向槽的内壁上,所述转向齿轮可旋转设于转向齿圈内,且所述转向齿轮与转向齿圈内壁的轮齿相啮合。
[0006]进一步地,所述激光雷达模块用于检测桨叶前方的风速、风向流场信息及其变化,并将该信息发送至处理器。
[0007]优选地,所述桨叶、变桨齿轮均设有三组,三组所述桨叶沿旋转毂的圆周处均匀排布。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还与变桨电机与转向电机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机舱与支撑杆之间还连接设有支撑件。
[0010]进一步地,所述桨叶于旋转毂的内侧设有限位件。
[001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的直径大于旋转通孔的直径。
[0012]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激光雷达模块主动提前精确地感知桨叶前方的风速、风向等流场信息及其变化,并将该信息发送至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整体做出最优的响应动作,根据风速改变桨距、根据风向改变转向,转向电机带动机舱旋转角度的改变,而变桨电机可以调节桨叶的桨距,利用桨叶桨距角的变化改变桨叶升阻力,调节机组的输出功率,有效地降低机组的载荷,优化发电量,提升机组在恶劣风况下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的剖视图一;
[0015]图3是本技术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的变桨组件的剖视图;
[0016]图4是本技术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的剖视图二。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其中,1、支撑杆,2、机舱,3、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4、激光雷达模块,5、转向组件,6、变桨组件,7、桨叶,8、旋转毂,9、处理器,10、变桨电机,11、变桨驱动轮,12、变桨齿轮,13、旋转通孔,14、转向电机,15、转向齿圈,16、转向齿轮,17、转向槽,18、支撑件,19、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

4所示,本技术一种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支撑杆1、机舱2和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3,所述机舱2设于支撑杆1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3设于机舱2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3包括激光雷达模块4、转向组件5、变桨组件6、桨叶7、旋转毂8和处理器9,所述激光雷达设于机舱2顶部,所述转向组件5设于机舱2与支撑杆1之间,所述旋转毂8设于机舱2的一侧,所述桨叶7铰接设于旋转毂8的外周上,所述变桨组件6设于旋转毂8上且与桨叶7连接,所述处理器9设于机舱2内,且所述处理器9与激光雷达模块4、转向组件5、变桨组件6连接;所述变桨组件6包括变桨电机10、变桨驱动轮11以及变桨齿轮12,所述变桨驱动轮11可旋转设于旋转毂8内,所述变桨电机10设于旋转毂8的内壁上,所述变桨电机10的输出轴与变桨驱动轮11连接,所述变桨驱动轮11为锥齿轮形设置,所述旋转毂8上贯通设有旋转通孔13,所述变桨齿轮12连接设于桨叶7的一端上,且所述变桨齿轮12与桨叶7可旋转设于旋转通孔13处,所述变桨齿轮12与变桨驱动轮11相啮合;所述转向组件5包括转向电机14、转向齿圈15和转向齿轮16,所述转向电机14设于机舱2内,所述转向齿
轮16与转向电机14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支撑杆1的内顶部向下凹陷设有转向槽17,所述转向齿圈15设于转向槽17的内壁上,所述转向齿轮16可旋转设于转向齿圈15内,且所述转向齿轮16与转向齿圈15内壁的轮齿相啮合。
[0021]其中,所述激光雷达模块4用于检测桨叶7前方的风速、风向流场信息及其变化,并将该信息发送至处理器9。所述桨叶7、变桨齿轮12均设有三组,三组所述桨叶7沿旋转毂8的圆周处均匀排布。所述处理器9还与变桨电机10与转向电机14连接。所述机舱2与支撑杆1之间还连接设有支撑件18。所述桨叶7于旋转毂8的内侧设有限位件19。所述限位件19的直径大于旋转通孔13的直径。
[0022]具体使用时,激光雷达模块4主动提前精确地感知桨叶7前方的风速、风向等流场信息及其变化,并将该信息发送至处理器9,通过处理器9控制整体做出最优的响应动作,根据风速改变桨距、根据风向改变转向,转向电机14带动机舱2旋转角度的改变,而变桨电机10可以调节桨叶7的桨距,利用桨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激光测风雷达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机舱和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所述机舱设于支撑杆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设于机舱上,所述激光感知转向变桨装置包括激光雷达模块、转向组件、变桨组件、桨叶、旋转毂和处理器,所述激光雷达设于机舱顶部,所述转向组件设于机舱与支撑杆之间,所述旋转毂设于机舱的一侧,所述桨叶铰接设于旋转毂的外周上,所述变桨组件设于旋转毂上且与桨叶连接,所述处理器设于机舱内,且所述处理器与激光雷达模块、转向组件、变桨组件连接;所述变桨组件包括变桨电机、变桨驱动轮以及变桨齿轮,所述变桨驱动轮可旋转设于旋转毂内,所述变桨电机设于旋转毂的内壁上,所述变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桨驱动轮连接,所述变桨驱动轮为锥齿轮形设置,所述旋转毂上贯通设有旋转通孔,所述变桨齿轮连接设于桨叶的一端上,且所述变桨齿轮与桨叶可旋转设于旋转通孔处,所述变桨齿轮与变桨驱动轮相啮合;所述转向组件包括转向电机、转向齿圈和转向齿轮,所述转向电机设于机舱内,所述转向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硕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