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1283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现场勘验清理;S2、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沿着穿墙管的外周进行注浆孔布设,并注入丙烯酸盐浆料以在建筑结构板的迎水面与原迎水面防水结构之间形成一层再造防水层;注浆完成后,采用堵漏胶凝材料封堵注浆孔;S3、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沿着穿墙管的外周剔V型槽;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及V型槽表面均匀喷涂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两次;使用堵漏胶凝材料对V型槽进行修补,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上均匀涂刷两次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聚合物防水涂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修复方法在不破坏原迎水面防水结构的前提下,有效修复穿墙管与墙体之间的渗漏问题,而且能够减少对建筑迎水面的破坏。坏。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穿墙管是很常见的建筑结构,也是防水工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施工时会对穿墙管进行防水构造。但由于施工工艺不到位、防水材料老化等原因,穿墙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发生渗漏现象,需要进行补漏施工。目前对穿墙管渗漏的补漏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在套管与管道之间塞进油麻,再在两端采用水泥密封,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管道的热胀冷缩问题,起不到防渗作用;第二种是在套管与管道之间塞进橡胶密封圈等密封材料,再在两端采用密封压盖进行压紧,这种方法对安装精度要求较高,而且无法解决管道径向位移的问题,仍有渗漏风险;还有一种是采用聚氨酯化学灌浆封堵管道周边的渗漏通道,但聚氨酯反复遇水膨胀后会失去弹性,耐久性不长。此外,现有的补漏施工方法需要从建筑迎水面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极有可能破坏到建筑迎水面的原始防水结构和装饰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在不破坏原迎水面防水结构的前提下,有效修复穿墙管与墙体之间的渗漏问题,而且能够减少对建筑迎水面的破坏。
[000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应用在埋设有穿墙管的建筑结构板上,包括如下步骤:
[0005]S1、现场勘验清理;
[0006]S2、迎水面防水处理: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沿着穿墙管的外周进行注浆孔布设,并使注浆孔的深度小于建筑结构板的厚度;在注浆孔内埋设注浆杆,并向注浆杆内注入丙烯酸盐浆料以在建筑结构板的迎水面与原迎水面防水结构之间形成一层再造防水层;注浆完成后,移除注浆杆,并采用堵漏胶凝材料封堵注浆孔;
[0007]S3、背水面防水处理: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沿着穿墙管的外周剔V型槽;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及V型槽表面均匀喷涂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两次;使用堵漏胶凝材料对V型槽进行修补直至填满V型槽,并将其刮平至与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齐平;待堵漏胶凝材料凝固后,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上沿着穿墙管的外周均匀涂刷两次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聚合物防水涂料,面干后即可。
[0008]进一步来说,在S2中,注浆孔应垂直于建筑结构板布设,且布孔点与穿墙管管壁的间距为30

50mm。
[0009]进一步来说,在S2中,每个穿墙管外周的注浆孔数量不应少于4个,且多个注浆孔沿穿墙管管根等距布设。
[0010]进一步来说,在S2中,向注浆杆内注入丙烯酸盐浆料包括:将注浆杆与注浆机接通,利用注浆机将丙烯酸盐浆料注入注浆杆内,注浆时间不少于1分钟,然后每间隔5分钟补
浆一次,连续补浆四次,以使浆液充分饱和以形成再造防水层。
[0011]进一步来说,在S2中,注浆孔的孔底与建筑结构板的迎水面的间距为10mm。
[0012]进一步来说,在S3中,剔V型槽包括采用在角磨机上安装切槽V型刀片,并沿着穿墙管的外周进行剔槽操作,V型槽的槽宽为10

20mm,V型槽的槽深为10

20mm。
[0013]进一步来说,在S1中,现场勘验清理包括:查清确认渗漏部位,铲除渗漏部位周边抹灰层至建筑结构板的表面,铲除范围为沿穿墙管管壁周边向外300mm宽。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1、在S2中,通过灌浆操作在建筑结构板的迎水面和原迎水面防水结构之间形成再造防水层,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结构板迎水面的防水性能,抵抗建筑结构板表面的变形开裂;而且在灌浆操作的过程中,低粘度的丙烯酸盐浆料能充分灌入到建筑结构板的细微缝隙内,以将穿墙管管壁与建筑结构板之间的接缝填堵密实,阻断建筑结构板与穿墙管之间的渗水通道,而且利用丙烯酸盐浆料的优异的柔韧性及粘结性能有效对抗穿墙管部位的变形拉伸,提高修复后的穿墙管的使用寿命;
[0016]2、在S3中,在穿墙管周边剔V型槽并对V型槽进行防水处理,有效增强了穿墙管与背水面接缝处的防水性能,而且通过刚性密封防潮施工对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进行覆盖封闭,利用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渗透到建筑结构板及V型槽内部结晶,隔绝进入到建筑结构板及V型槽内的水汽,再利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聚合物防水涂料将穿墙管外周的建筑结构板表面的细微裂缝和毛细空洞填充紧密,并通过渗透结晶反应生成与建筑结构板同均质的成分,起到增强补强的作用,而且防水持久性强,能达到与建筑结构板同寿命;
[0017]3、迎水面防水处理和背水面防水处理均是从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进行施工的,其不会对建筑结构板的迎水面造成影响,进而不会破坏迎水面的原始防水结构和装饰结构;
[0018]4、通过亲水不收缩难老化的丙烯酸盐浆料在迎水面形成再造防水层,再通过永久防水的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和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聚合物防水涂料在背水面封闭水汽的同时对建筑结构板进行补强加固,迎水面、背水面双面同治,有效整治穿墙管渗漏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进行迎水面防水处理时的建筑结构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进行背水面防水处理时的建筑结构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
[0022]1‑
穿墙管;2

建筑结构板;21

原迎水面防水结构;3

注浆杆;4

再造防水层;5

V型槽;6

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7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聚合物防水涂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4]实施例
[0025]参见附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应用在埋设有穿墙管1的建筑结构板2上,包括如下步骤:
[0026]S1、现场勘验清理:查清确认渗漏部位,铲除渗漏部位周边抹灰层至建筑结构板2
的表面,铲除范围为沿穿墙管1管壁周边向外300mm宽;
[0027]S2、迎水面防水处理:
[0028]首先在建筑结构板2的背水面沿着穿墙管的外周进行注浆孔布设,布孔点与穿墙管1管壁的间距为30

50mm,且取孔方向垂直于建筑结构板2的背水面,取孔深度略低于建筑结构板2的厚度(即在背水面取孔时不击穿建筑结构板的迎水面);每根穿墙管1周边取孔数不应少于4个,且多个注浆孔沿穿墙管1管根等距布设;然后在注浆孔内埋设注浆杆3,并向注浆杆3内注入丙烯酸盐浆料以在建筑结构板2的迎水面与原迎水面防水结构21之间形成一层再造防水层4;具体的,将注浆杆3与注浆机接通,利用注浆机将丙烯酸盐浆料注入注浆杆3内,注浆时间不少于1分钟,然后每间隔5分钟补浆一次,连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应用在埋设有穿墙管的建筑结构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现场勘验清理;S2、迎水面防水处理: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沿着穿墙管的外周进行注浆孔布设,并使注浆孔的深度小于建筑结构板的厚度;在注浆孔内埋设注浆杆,并向注浆杆内注入丙烯酸盐浆料以在建筑结构板的迎水面与原迎水面防水结构之间形成一层再造防水层;注浆完成后,移除注浆杆,并采用堵漏胶凝材料封堵注浆孔;S3、背水面防水处理: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沿着穿墙管的外周剔V型槽;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及V型槽表面均匀喷涂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两次;使用堵漏胶凝材料对V型槽进行修补直至填满V型槽,并将其刮平至与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齐平;待堵漏胶凝材料凝固后,在建筑结构板的背水面上沿着穿墙管的外周均匀涂刷两次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聚合物防水涂料,面干后即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注浆孔应垂直于建筑结构板布设,且布孔点与穿墙管管壁的间距为30

50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穿墙管渗漏修复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港李春德姚国友金鑫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佳固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