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0465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用于钢结构模块间的连接,其中包括至少两个上模块、至少两个下模块以及连接件,连接件包括水平连接板以及多个呈方形筒状的内套筒,至少两个内套筒固定于水平连接板的上表面,另外至少两个内套筒固定于水平连接板的下表面,上模块包括呈长方体型的上容纳腔,下模块包括呈长方体形的下容纳腔,连接件的上部的每一内套筒分别设置于每一上模块的上容纳腔内,连接件的下部的每一内套筒分别设置于每一下模块的下容纳腔内,并在上容纳腔及连接件的上部之间、下容纳腔及接件的下部之间设置灌浆料,灌浆料将上模块、下模块与连接件固定连接。接件固定连接。接件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属于建设工程
,具体涉及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钢结构或组合结构中,钢构件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现有的连接形式在连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操作的空间、安装误差和较长的连接时间。而对于模块化钢结构,在柱节点位置布置有多个梁柱和多面墙体、楼板等构件,若采用现有的连接形式,则缺乏操作空间,无法在不破坏这些周围构件的情况下实现连接;且模块化结构对于连接安装误差较为敏感,现有的连接形式都难以在较小的安装误差下实现结构组装,并具有良好的承载及抗震性能。而为了满足施工装配要求,预留较大的施工误差又会影响节点传递荷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结构模块之间的套筒灌浆连接节点,当内套筒插入模块柱内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后,在预留灌浆口灌浆,即可实现钢构件之间的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操作过程,不影响模块化建筑的装修。可以容许较大的施工安装误差,后期通过无收缩灌浆料填充实现上下模块柱的可靠连接。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本技术提供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用于钢结构模块间的连接,其中包括至少两个上模块、至少两个下模块以及连接件,连接件包括水平连接板以及多个呈方形筒状的内套筒,至少两个内套筒固定于水平连接板的上表面,另外至少两个内套筒固定于水平连接板的下表面,上模块包括呈长方体型的上容纳腔,下模块包括呈长方体形的下容纳腔,连接件的上部的每一内套筒分别设置于每一上模块的上容纳腔内,连接件的下部的每一内套筒分别设置于每一下模块的下容纳腔内,并在上容纳腔及连接件的上部之间、下容纳腔及接件的下部之间设置灌浆料,灌浆料将上模块、下模块与连接件固定连接。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套筒的侧面设有向外突出的内栓钉,上模块柱及下模块柱的内壁设有向内突出的外栓钉,多个内栓钉在内套筒的周向侧面上排列为多个竖列,同时,多个外栓钉在上模块的上容纳腔以及下模块的下容纳腔的内壁内排列为多个竖列,其中内栓钉组成的竖列与外栓钉组成的竖列在水平方向上互相交错。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栓钉及每个外栓钉包括一个圆形顶板以及一个与圆形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内套筒固定连接。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容纳腔的外壁底端以及下容纳腔的外壁顶端设置弹性材料,在水平连接板与上容纳腔及下容纳腔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水平连接板的上侧及下侧各设置四个内套筒,两个上模块并
列排布,并与另两个同样并列排布但上模块梁方向相反的上模块相邻设置,四个上模块的上模块柱互相相邻设置,同时两个下模块并列排布,并与另两个同样并列排布但下模块梁方向相反的下模块相邻设置,四个下模块的下模块柱互相相邻设置。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下模块柱的顶端和/或每个上模块柱的底端设置避让凹槽,使得在上模块柱与下模块柱相对接合后,水平连接板能够被收容在避让槽中。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容纳腔内及下容纳腔内还包括上内隔板及下内隔板,上内隔板及下内隔板的位置分别与上模块梁及下模块梁的翼缘对应。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容纳腔的侧面的轴向的上侧设置有向外侧贯通的上注入口,下容纳腔的侧面的轴向的上侧设置有向外侧贯通的下注入口。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连接件当内套筒插入模块柱内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后,在预留灌浆口灌浆,即可实现钢构件之间的连接,不影响模块化建筑的装修,实现了可靠的连接,能够允许模块与内套筒间预留较大的施工安装误差,后面通过灌浆料填充,使得内套筒与模块柱之间能够传递荷载,该种节点具有在结构上简单可靠,在施工上快捷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的未安装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示出了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3示出了图1中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的未安装状态时的侧向剖视图;
[0018]图4示出了图3中的连接节点的部分安装完成的状态的侧向剖视图;
[0019]图5示出了图3中的连接节点的全部安装完成的状态的侧向剖视图;
[0020]图6示出了图3中的连接节点的全部安装完成的状态的横向剖视图;
[0021]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安装完成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详细描述是目前实现本技术的最佳方式。此描述不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为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一般原理。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最佳地限定。在某些情况下,省略了对众所周知的装置和机构的详细描述,以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模糊。
[0024]如图1、图3及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包括连接件10、上模块20以及下模块30,所述上模块20还包括一个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的上模块柱22以及一个与所述上模块柱22垂直设置的上模块梁21。而所述下模块30还包括一个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下模块柱32以及一个与所述下模块柱32垂直设置的下模块梁31。其中,所述上模块20布置于所述连接件10的上侧,包括向下敞开的呈长方
体形的上容纳腔25,所述下模块30布置于所述连接件10的下侧,包括向上敞开的呈长方体形的下容纳腔35,所述上模块20和所述下模块30相对接合,使得所述连接件10的上部插设于所述上容纳腔25中,所述连接件10的下部插设于所述下容纳腔35中,且所述连接件10的上侧与所述上容纳腔25之间及所述连接件10的下侧与所述下容纳腔35之间均具有固定空间,在所述固定腔中注入了无收缩高强灌浆料9,从而将上模块20、连接件10、下模块30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0025]参考图1及图7,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四个所述上模块20及四个所述下模块30同时与一个所述连接件10进行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块柱22及所述下模块柱32采用方形钢管,所述上模块梁21及所述下模块梁31采用H型钢,每一上模块20和每一下模块30的各自的梁柱之间采用全熔透对接焊缝连接。其中,所述上容纳腔25形成于所述上模块柱22的底端,所述下容纳腔35形成于所述下模块柱的顶端。所述上容纳腔25的上部包括上内隔板23,所述下容纳腔35的下部包括下内隔板33,所述上内隔板23及所述下内隔板33用于将所述上容纳腔25与所述下容纳腔35相对于所述上模块柱22及所述下模块柱32分隔开。优选地,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用于钢结构模块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上模块、至少两个下模块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水平连接板以及多个呈方形筒状的内套筒,至少两个所述内套筒固定于所述水平连接板的上表面,另外至少两个所述内套筒固定于所述水平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上模块包括呈长方体型的上容纳腔,所述下模块包括呈长方体形的下容纳腔,所述连接件的上部的每一所述内套筒分别设置于每一所述上模块的所述上容纳腔内,所述连接件的下部的每一所述内套筒分别设置于每一所述下模块的所述下容纳腔内,并在所述上容纳腔及所述连接件的上部之间、所述下容纳腔及所述接件的下部之间设置灌浆料,所述灌浆料将所述上模块、所述下模块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的侧面设有向外突出的内栓钉,所述上模块柱及所述下模块柱的内壁设有向内突出的外栓钉,多个所述内栓钉在所述内套筒的周向侧面上排列为多个竖列,同时,多个所述外栓钉在所述上模块的上容纳腔以及所述下模块的下容纳腔的内壁内排列为多个竖列,其中所述内栓钉组成的竖列与所述外栓钉组成的竖列在水平方向上互相交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内套筒灌浆连接的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栓钉及每个所述外栓钉包括一个圆形顶板以及一个与所述圆形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套筒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进萍杨超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