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89517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基坑,设置于所述基坑边缘的矩形状咬合撑,围绕所述基坑设置的环撑及以环撑直径为长度的对撑,对撑位于第三道环撑之间,所述环撑分为三层,沿环撑的圆周等距设置有立柱,立柱的底部设置有立柱桩,基坑的一侧设置有运输出口,由运输出口开始形成坡道,坡道分为两段,第一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运输出口,另一端连接至与坡道呈十字交叉设置的对撑,与所述对撑交叉部位形成放坡平台,第二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放坡平台,另一端延伸至基坑底部;所述对撑上还设置有用于转运土方的转运站,提高了基坑的施工效率,保证了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了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了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开始建造大型建筑时,一般需要挖掘基坑,本项目的北侧靠近地铁,需要保证地铁安全,受周边环境限制,基坑的深度大,施工空间狭小,深度较大的基坑倒塌的风险更高,在施工的过程中靠近基坑底部时,基坑内土方外运的难度相对提高,现有的抓斗机属于大型设备在基坑边缘工作,会对基坑的支撑结构造成威胁,而在狭小基坑内采用一次性放坡的坡度大,对施工和土方外运都会造成巨大困难,因此需要一种新型基坑坡道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工作效率低,施工风险高及挖掘出的土方无法处理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包括:基坑,设置于所述基坑边缘的矩形状咬合撑,围绕所述基坑设置的环撑及以环撑直径为长度的对撑,对撑位于第三道环撑之间,所述环撑分为三层,沿所述环撑的圆周等距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100),设置于所述基坑(100)边缘的矩形状咬合撑(200),围绕所述基坑(100)设置的环撑(300)及以环撑(300)直径为长度的对撑(400),其特征在于,对撑(400)位于第三道环撑(300)之间,所述环撑(300)分为三层,沿所述环撑(300)的圆周等距设置有立柱(310),所述立柱(310)的底部设置有立柱桩(320),所述基坑(100)的一侧设置有运输出口(170),由运输出口(170)开始形成坡道(500),所述坡道(500)分为两段,第一坡道(51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运输出口(170),另一端连接至与所述坡道(500)呈十字交叉设置的对撑(400),与所述对撑(400)交叉部位形成放坡平台(530),第二坡道(52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放坡平台(530),另一端延伸至基坑(100)底部;所述对撑(400)上还设置有用于转运土方的转运站(4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撑(300)和所述咬合撑(200)之间设置有辐射撑(210)和角撑(220),所述辐射撑(210)沿所述咬合撑(200)由多个角度向所述环撑(300)延伸并连接至所述环撑(300)的边缘,所述角撑(220)连接至相邻的所述咬合撑(20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撑(400)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420),所述支撑柱(420)设置于所述对撑(400)宽度方向的两侧,并在所述支撑柱(420)之间设置有横杆(430),相邻横杆(430)之间设置有斜撑杆(4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站(410)为矩形状,包括底板(411)和设于底板(411)四周的挡板,所述转运站(410)固定于对撑(400)上,所述述挡板(412)与所述对撑(400)的上表面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杆(4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00)的底部设置有门槛撑(180),且所述立柱(310)和支护柱的顶部设置有冠梁(190)。6.一种如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狭小基坑坡道支撑结构的施工方法,该出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支护桩和立柱桩将基坑(100)周围支撑,将基坑(100)分为一区(110)至五区(150)及中心区(160)共六个区域,并进行第一层土方挖掘,所述第一层土方采用中心岛式开挖方式,将第一道所述环撑(300)工作面先行挖出,以供第一道内支撑结构施工,开挖深度为1.9m,挖除临时坡道处第一层土方,进行该处第一道所述环撑(300)施工,并在第一道所述环撑(300)和咬合桩(200)之间安装角撑(220)和辐射撑(210),并在第一道所述环撑(300)、角撑(220)和辐射撑(210)之间浇筑混凝土,所述第一道内支撑结构施工完成后回填临时坡道;步骤二:在第一道所述环撑(300)施工强度达到设计要求85%后进行第二层土方挖掘,所述第二层土方采用盆式分层开挖方式,开挖深度为5.4m,并在所述基坑(100)内进行道路处理,预留四区(140)支撑下土方留作临时坡道,暂不进行开挖,待所述坡道(500)板底掏挖完成后,从所述咬合撑(200)外进行放坡开挖形成所述坡道(500),并开始第二道内支撑结构施工,将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李伟福尹奇温亮华林海旭段亚伟方振革邓志辉于帛弘王翠秀陈世光王佳乐马腾刘庆方子竣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