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500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其包括:燃气锅组件,保温腔,预热腔,空气管道,直角管道,烟气管道;燃气锅组件设置于保温腔的内部,保温腔的正下方设置有预热腔,空气管道设置于预热腔内,所述燃气锅组件包括:锅盖,导烟板;所述燃气锅组件固定设置于保温腔的内部,燃气锅组件上方设置有锅盖,燃气锅组件的外部设置有盘旋上升的螺旋形导烟板,导烟板能引导烟气螺旋形向上流动,并且延长烟气在保温腔内的时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热腔以及保温腔的设置,能够利用燃烧后得到的高温烟气的热量对燃气锅组件进行加热和保温,并对空气进行预热,提升燃气的燃烧效率和热量的利用率。率和热量的利用率。率和热量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


[0001]本技术涉及厨房燃气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

技术介绍

[0002]日常厨房燃气灶具结构原因,使其热效率长期在50%作用,导致大量热能的散失、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热污染,燃气燃烧后未被有效利用的热能,以热辐射、对流的形式释放在狭小的厨房空间里,造成了严重的热污染,而且高温烟气中的有害气体弥散在厨房中危害家人健康,如何能把这些热能利用起来提升燃气灶具的燃烧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改进,本技术为了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4]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包括:燃气锅组件,保温腔,预热腔,空气管道,直角管道,烟气管道;燃气锅组件设置于保温腔的内部,保温腔的正下方设置有预热腔,空气管道设置于预热腔内;
[0005]所述燃气锅组件包括:锅盖,导烟板;所述燃气锅组件固定设置于保温腔的内部,燃气锅组件上方设置有锅盖,燃气锅组件的外部设置有盘旋上升的螺旋形导烟板,导烟板能引导烟气螺旋形向上流动,并且延长烟气在保温腔内的时间,保温腔包括:烟气出口二,烟气入口一;所述保温腔右侧开设有烟气出口二,保温腔左侧下端开设有烟气入口一,烟气入口一与直角管道上端的开口相连,烟气出口二与烟气管道上方的开口相连;
[0006]所述预热腔包括:烟气出口三,燃气灶,燃烧架,空气管道安装口,烟气入口二;所述预热腔中部固定设置有燃气灶,预热腔左下方开设有烟气出口三,预热腔右上方开设有烟气入口二,烟气入口二与烟气管道下方的开口相连,右下方开设有空气管道安装口,燃气灶内部固定设置有圆锥形的燃烧架,燃气灶左端开设有烟气出口一,燃气灶右端开设有空气入口二,空气入口二开设的位置低于燃烧架的顶端,烟气出口一的外侧与直角管道下端的开口相连;
[0007]所述空气管道为螺旋形管道,空气管道固定设置于预热腔的内部,且空气管道环绕在燃气灶的外侧,空气管道上方的开口为空气出口,空气出口与空气入口二相连;空气管道的下方从空气管道安装口伸出预热腔,且空气管道的伸出端开设有空气入口一。
[0008]本技术有益效果:
[0009]1.本技术的预热腔以及保温腔的设置,能够利用燃烧后得到的高温烟气的热量对燃气锅组件进行加热和保温,并对空气进行预热,提升燃气的燃烧效率和热量的利用率。
[0010]2.本技术的燃烧架采用了圆锥形的结构,燃烧架的圆锥面能够对空气起到缓冲的作用,使燃烧架顶端的火焰能够稳定燃烧而不被气流吹散。
[0011]3.本技术的空气管道采用螺旋形的结构,能够延长管道内的空气在预热腔内预热的时间,提升空气与烟气的换热效率,且螺旋形的空气管道还能对烟气起到导流的作用,延长烟气在预热腔内的流动路径,提升烟气与空气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爆炸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燃气锅组件的细节结构设置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保温腔的细节结构设置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保温腔下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的预热腔与空气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本技术的空气管道的细节结构设置示意图。
[0019]图8为本技术的预热腔的细节结构设置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燃气锅组件;2、保温腔;3、预热腔;4、空气管道;5、直角管道;6、烟气管道;11、锅盖;12、导烟板;21、烟气出口二;22、烟气入口一;31、烟气出口三;32、燃气灶;33、燃烧架;34、空气管道安装口;35、烟气入口二;321、烟气出口一;322、空气入口二;41、空气入口一;42、空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0022]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包括:燃气锅组件1,保温腔2,预热腔3,空气管道4,直角管道5,烟气管道6;燃气锅组件1设置于保温腔2的内部,保温腔2的正下方设置有预热腔3,空气管道4设置于预热腔3内;
[0023]如图1,图2所示,所述燃气锅组件1,包括:锅盖11,导烟板12;所述燃气锅组件1固定设置于保温腔2的内部,燃气锅组件1上方设置有锅盖11,燃气锅组件1的外部设置有盘旋上升的螺旋形导烟板12,导烟板12能引导烟气螺旋形向上流动,并且延长烟气在保温腔2内的时间;
[0024]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所述保温腔2,包括:烟气出口二21,烟气入口一22;所述保温腔2右侧开设有烟气出口二21,保温腔2左侧下端开设有烟气入口一22,烟气入口一22与直角管道5上端的开口相连,烟气出口二21与烟气管道6上方的开口相连,带有余热的烟气从直角管道5流入保温腔2,烟气经过导烟板12引导螺旋形向上流动,对燃气锅组件1进行加热和保温,然后从烟气出口二21流入烟气管道6;
[0025]如图1、图2、图6、图8所示,所述预热腔3,包括:烟气出口三31,燃气灶32,燃烧架33,空气管道安装口34,烟气入口二35;所述预热腔3中部固定设置有燃气灶32,预热腔3左下方开设有烟气出口三31,预热腔3右上方开设有烟气入口二35,烟气入口二35与烟气管道6下方的开口相连,右下方开设有空气管道安装口34;所述燃气灶32内部固定设置有圆锥形
的燃烧架33,燃烧架33的锥顶能够均匀的喷出燃气,燃气与空气混合后点燃释放热量加热燃烧架33上方的燃气锅组件1;燃气灶32左端开设有烟气出口一321,燃气灶32右端开设有空气入口二322,空气入口二322开设的位置低于燃烧架33的顶端,空气入口二322流入的空气会射在燃烧架33的圆锥面上,燃烧架33的圆锥面能够对空气起到缓冲的作用,使燃烧架33顶端的火焰能够稳定燃烧而不被气流吹散;烟气出口一321的外侧与直角管道5下端的开口相连;
[0026]如图1、图2、图6、图7、图8所示,所述空气管道4为螺旋形管道,空气管道4固定设置于预热腔3的内部,且空气管道4环绕在燃气灶32的外侧,空气管道4上方的开口为空气出口42,空气出口42与空气入口二322相连;空气管道4的下方从空气管道安装口34伸出预热腔3,且空气管道4的伸出端开设有空气入口一41。
[002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8]使用时,燃烧架33上端喷出燃气,点燃燃气释放热量加热上方的燃气锅组件1,从空气入口一41均匀通入空气,空气经过空气管道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余热回收燃气灶,包括:燃气锅组件(1),保温腔(2),预热腔(3),空气管道(4),直角管道(5),烟气管道(6),所述燃气锅组件(1)设置在所述保温腔(2)的内部,所述保温腔(2)的正下方设置有所述预热腔(3),所述空气管道(4)设置在所述预热腔(3)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锅组件(1)包括锅盖(11)、导烟板(12),所述燃气锅组件(1)的上方设有所述锅盖(11),所述燃气锅组件(1)的外部设置有所述导烟板(12),且所述导烟板(12)位于所述保温腔(2)的内部,所述保温腔(2)包括:烟气出口二(21)、烟气入口一(22),所述保温腔(2)的右侧开设有所述烟气出口二(21),所述保温腔(2)左侧下端开设有烟气入口一(22),所述预热腔(3)包括烟气出口三(31)、燃气灶(32)、燃烧架(33)、空气管道安装口(34)、烟气入口二(35),所述预热腔(3)的中部固定设有所述燃气灶(32),所述预热腔(3)左侧下方开设有所述烟气出口三(31),所述预热腔(3)的右侧上方开设有烟气入口二(35),所述预热腔(3)的右侧下方开设有所述空气管道安装口(34),所述燃气灶(32)的内部设有所述燃烧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顺顾朝光李晓平梁辉王政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顺昌分布式能源综合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