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4839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主体、收集罩和沉淀腔,收集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拦截网,沉淀腔的内部嵌入设置有过滤网,沉淀腔的内部固定开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布在第二腔室的两侧位置,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固定连接有液位挡板,第二腔室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输送管,第二腔室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处理腔,第二输送管和处理腔相通。通过过滤网首先对外部水源进行初步过滤处理,同时过滤网两端表面开设滤孔同时对应第一腔室设置,便于将外部水源直接排入第一腔室中,通过搅拌扇叶对处理腔中的外部水源进行搅拌处理,配合表面设置的条形网状槽达到吸附清理水中杂质的效果。理水中杂质的效果。理水中杂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园林生态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
[0003]在对园林生态化的管理中,水资源利用装置是必不可少的,但现有的水循环利用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整体沉淀效果较差,在使用的时候水中的污垢以及杂质在沉淀待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吸附到该装置的内壁,而人工后期不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导致实际实用性较差。
[0004]申请号为201820367641.4的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园林水循环利用装置,该生态园林水循环利用装置,沉淀室、通孔和挡板的使用,使该装置能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二次沉淀,从而避免雨水中的杂物进入到处理室中。
[0005]上述装置中,针对于外部水资源进行收集,在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只能简单的达到沉淀的效果,而外部雨水中的杂质和污垢单单靠沉淀并不能达到较高程度的净化处理,这就导致水中的硬质颗粒和杂质随着使用时间,大量堆积在装置内壁,难以进行清理,而上述装置中设置的清洁球整体呈并未针对装置内壁结构进行设置,导致清理效果不佳,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实施例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的目的,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主体、收集罩和沉淀腔,收集罩固定连接在主体的顶端,沉淀腔固定开设在主体的内部顶端位置,收集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拦截网,沉淀腔的内部嵌入设置有过滤网,沉淀腔的内部固定开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布在第二腔室的两侧位置,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固定连接有液位挡板,第二腔室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输送管,第二腔室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处理腔,第二输送管和处理腔相通,处理腔的顶端嵌入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表面和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搅拌扇叶和清理底框,第一腔室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排水侧口,排水侧口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输送管。
[0008]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拦截网活动嵌入在收集罩中,设置为不锈钢金属栅格网。
[0009]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第一腔室设置两组,和第二腔室一同分布在过滤网的下方位置,液位挡板竖向设置,且顶部表面设置开口。
[0010]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过滤网整体呈梯形凸起设置,两端呈向下倾斜设置,且过滤网的两端表面均匀开设滤孔,而顶部居中位置呈实心封闭设置,过滤网的两端位于第一腔室
的上方位置。
[0011]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搅拌扇叶竖向设置两组,交错分布在连接杆的表面两侧,且搅拌扇叶的表面开设有条形的网状槽。
[0012]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清理底框整体呈“L”状设置,设置两组,外端表面设置有橡胶层,靠近处理腔的内壁。
[0013]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第一输送管向下延伸设置,底端开口嵌入在处理腔的内壁。
[0014]有益效果:
[0015]该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作为沉淀腔室,而液位挡板表面设置的开口,从而控制了第一腔室中向外排出水源的液位高度,确保排向第二腔室中的水源经过沉淀处理。
[0016]该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通过过滤网首先对外部水源进行初步过滤处理,同时过滤网两端表面开设滤孔同时对应第一腔室设置,便于将外部水源直接排入第一腔室中。
[0017]该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通过搅拌扇叶对处理腔中的外部水源进行搅拌处理,配合表面设置的条形网状槽达到吸附清理水中杂质的效果。
[0018]该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清理底框在连接杆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达到对处理腔内壁进行清理的效果。
[0019]该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通过第一输送管达到将第一腔室中残留的水源向处理腔中排出的效果,在后期进行清理的时候,第一腔室中的残留水源通过第一输送管从处理腔的两侧内壁进入处理腔中,配合清理底框具有良好的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
[0023]图1

3中:主体1、收集罩2、拦截网3、沉淀腔4、第一腔室5、第二腔室6、排水侧口7、第一输送管8、第二输送管9、处理腔10、驱动电机11、连接杆12、搅拌扇叶13、过滤网14、液位挡板15、清理底框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0025]本技术提供一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主体1、收集罩2和沉淀腔4,收集罩2固定连接在主体1的顶端,沉淀腔4固定开设在主体1的内部顶端位置,收集罩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拦截网3,沉淀腔4的内部嵌入设置有过滤网14,沉淀腔4的内部固定开设有第一腔室5和第二腔室6,分布在第二腔室6的两侧位置,第一腔室5和第二腔室6之间固定连接有液位挡板15,第二腔室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输送管9,第二腔室6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处理腔10,第二输送管9和处理腔10相通,处理腔10的顶端嵌入设置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表面和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搅拌扇叶13和清理底框16,第一腔室5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排水侧口7,排水侧口7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
一输送管7。
[0026]其中,拦截网3活动嵌入在收集罩2中,设置为不锈钢金属栅格网,通过拦截网3达到拦截外部水源中落叶或者其他大体积杂质的效果。
[0027]其中,第一腔室5设置两组,和第二腔室6一同分布在过滤网14的下方位置,液位挡板15竖向设置,且顶部表面设置开口,第一腔室5和第二腔室6作为沉淀腔室,而液位挡板15表面设置的开口,从而控制了第一腔室5中向外排出水源的液位高度,确保排向第二腔室6中的水源经过沉淀处理。
[0028]其中,过滤网14整体呈梯形凸起设置,两端呈向下倾斜设置,且过滤网14的两端表面均匀开设滤孔,而顶部居中位置呈实心封闭设置,过滤网14的两端位于第一腔室5的上方位置,通过过滤网14首先对外部水源进行初步过滤处理,同时过滤网14两端表面开设滤孔同时对应第一腔室5设置,便于将外部水源直接排入第一腔室5中。
[0029]其中,搅拌扇叶13竖向设置两组,交错分布在连接杆12的表面两侧,且搅拌扇叶13的表面开设有条形的网状槽,通过搅拌扇叶13对处理腔10中的外部水源进行搅拌处理,配合表面设置的条形网状槽达到吸附清理水中杂质的效果。
[0030]其中,清理底框16整体呈“L”状设置,设置两组,外端表面设置有橡胶层,靠近处理腔10的内壁,清理底框16在连接杆12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达到对处理腔10内壁进行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主体(1)、收集罩(2)和沉淀腔(4),收集罩(2)固定连接在主体(1)的顶端,沉淀腔(4)固定开设在主体(1)的内部顶端位置,其特征在于:收集罩(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拦截网(3),沉淀腔(4)的内部嵌入设置有过滤网(14),沉淀腔(4)的内部固定开设有第一腔室(5)和第二腔室(6),分布在第二腔室(6)的两侧位置,第一腔室(5)和第二腔室(6)之间固定连接有液位挡板(15),第二腔室(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输送管(9),第二腔室(6)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处理腔(10),第二输送管(9)和处理腔(10)相通,处理腔(10)的顶端嵌入设置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表面和底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搅拌扇叶(13)和清理底框(16),第一腔室(5)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排水侧口(7),排水侧口(7)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输送管(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林生态智能化水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网(3)活动嵌入在收集罩(2)中,设置为不锈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费龙徐勇杨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航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