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84254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清仓装置和过滤装置,所述清仓装置包括主体、延伸臂以及滑动座,滑动座上设有用于驱动延伸臂的底端绕滑动杆竖直方向上转动的升降油缸,延伸臂上开设有输送槽,输送槽的顶端设有受外力驱动实现转动的第一转轴,输送槽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链传动机构实现传动连接,两个链传动机构的链条之间连接有若干刮板,煤泥通过刮板实现从输送槽的底端输送至输送槽的顶端,第二转轴的两端上均安装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和链传动机构之间设有切割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便利,降低了工作强度和难度,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清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仓是指位于井底车场水平以下的一般由两条相互独立、断面相同的一组巷道组成的贮水巷道(硐室),亦称为主要水仓。它是井下同一水平处水的流经通道,同时还肩负着沉淀水中的煤粉及杂质的作用,其出口处的清水由水泵排至地面。由于煤粉及杂质不断沉积,水仓被淤泥装满后必须及时清理,否则会影响矿井的正常排水,甚至导致淹井等重大安全事故。
[0003]水仓的清理主要是对其内淤积的固液流态混合物进行清理,清理的技术关键是对煤泥进行连续清挖、输送及脱水处理。目前,水仓的清理方式多采用直接清理后用胶轮车运至地面污水处理厂,即用人工、水力或机械等方法,将水仓内淤积的煤泥直接由人工装车后,用胶轮车拉入主巷道或废弃的巷道进行沉淀、晾干,再将晾干后的煤泥块通过提升系统运送到地面。这种清挖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清仓周期长。同时,由于煤泥含水量较大,煤泥只能装多半矿车,运输煤泥占用矿车多,且煤泥有一定的黏性,卸载后矿车内会留有较多的煤泥,运输效率低。矿车是敞开性的运输工具,矿车受到震动后,车内的煤泥容易撒落到道轨上,污染了大巷内现场环境,不利于矿井的标准化建设。煤泥运到地面上无论是运到矸石山上扔掉,还是运到空地上晾晒,都会占用大片空地,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清仓装置和过滤装置,所述清仓装置包括主体、延伸臂以及滑动座,主体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杆,延伸臂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动件,滑动件套设于滑动杆上,滑动座滑动设置于主体上,滑动座上设有用于驱动延伸臂的底端绕滑动杆竖直方向上转动的升降油缸,滑动座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延伸片,两个延伸片均套设于滑动杆上,滑动件位于两个延伸片之间,使得滑动座滑动时,滑动座能够驱动延伸臂同步移动,延伸臂上开设有输送槽,输送槽的顶端设有受外力驱动实现转动的第一转轴,输送槽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链传动机构实现传动连接,两个链传动机构的链条之间连接有若干刮板,煤泥通过刮板实现从输送槽的底端输送至输送槽的顶端,通过两个链传动机构的链条的同步移动带动刮板移动,使得刮板能够将集中于两个螺旋叶片之间的固液流态混合物推入输送槽内并推动其沿输送槽进行输送,第二转轴的两端上均安装有螺旋叶片,两个螺旋叶片呈左右对称设置于第
二转轴上,螺旋叶片和链传动机构之间设有切割轮,切割轮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上,通过第一转轴转动,经链传动机构传动使得第二转轴转动并带动两个螺旋叶片转动,从而达到将第二转轴两端的固液流态混合物往两个螺旋叶片之间集中的目的。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槽的顶端的开口位置的正下方设有料斗,料斗安装于主体上,料斗内设有受外力驱动实现转动的搅拌筒,通过对料斗内的固液流态混合物进行搅拌,避免其中的固态杂质沉淀聚拢,使得采集的固液流态混合物能够通过管路全部输送至过滤装置,料斗的外侧面上设有用于管路连接的接口,方便使用。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上转动设置有两根螺纹杆,两根螺纹杆之间通过同步带传动机构实现传动连接,滑动座的两端均以螺纹配合的方式分别套设于两根螺纹杆上,两根螺纹杆中的任意一根螺纹杆受外力驱动实现转动。通过两根螺纹杆中的其中一根螺纹杆转动来带动另一根螺纹杆转动,使得滑动座的两端同步同向移动,从而带动延伸臂同步移动,达到扩大延伸臂的清理范围的目的。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上设有用于驱动主体直线移动的移动装置,移动装置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提高了清仓装置行走的灵活性和爬坡能力,且通过增大清仓装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压强,防止清仓装置移动过程中陷入泥泞的路面中,利于保障清仓装置移动清理水仓的进行,提高了清仓装置对水仓清理的范围。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上安装有两个探照灯,两个探照灯呈左右对称设置于主体上,便于观察水仓内情况,提高了清仓装置使用的便利形。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装置为板框式压滤机,通过板框式压滤机使得采集的固液流态混合物在经过压滤后能够形成固态的压滤饼,便于矿车运输和降低煤泥运输对煤矿巷道和地面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了煤泥回收的便利性,利于煤泥的回收再利用。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13]本技术通过清仓装置实现对水仓的清挖,配合过滤装置对水仓内清理出的固液流态混合物的处理,实现了自动化清理水仓的效果,降低了水仓清理的工作强度和难度,缩短了水仓清理的工作周期,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的,通过滑动座实现延伸臂水平方向上移动,配合升降油缸的使用,扩大了延伸臂的清理范围,减少了清仓装置移动进行清理的频率,利于提高清理效率。同时,通过切割轮的设置,使得固液流态混合物在往两个螺旋叶片之间集中的过程中收到切割轮的切割,避免了采集的固液流态混合物中存在大颗粒杂质导致管路堵塞,影响清理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中的清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中所示延伸臂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中所示滑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1中所示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清仓装置1,主体2,滑动杆21,螺纹杆22,同步带传动机构23,移动装置24,探照灯25,延伸臂3,滑动件31,输送槽32,第一转轴33,第二转轴34,链传动机构35,链条36,刮
板37,滑动座4,升降油缸41,延伸片42,螺旋叶片5,切割轮51,料斗6,搅拌筒61,接口62。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0]参见图1

图3,本实施例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清仓装置1 和过滤装置,清仓装置1和过滤装置之间通过管路实现连接,所述清仓装置1包括主体2、延伸臂3以及滑动座4,主体2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杆21,延伸臂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动件31,滑动件31套设于滑动杆21上,滑动座4滑动设置于主体2上,滑动座4上设有用于驱动延伸臂3的底端绕滑动杆21竖直方向上转动的升降油缸41,升降油缸4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延伸臂3和滑动座4上,滑动座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延伸片42,两个延伸片42均套设于滑动杆21上,滑动件31位于两个延伸片42之间,延伸臂3上开设有输送槽32,输送槽32的顶端设有受外力驱动实现转动的第一转轴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井下中央水仓煤泥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清仓装置(1)和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仓装置(1)包括主体(2)、延伸臂(3)以及滑动座(4),主体(2)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杆(21),延伸臂(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动件(31),滑动件(31)套设于滑动杆(21)上,滑动座(4)滑动设置于主体(2)上,滑动座(4)上设有用于驱动延伸臂(3)的底端绕滑动杆(21)竖直方向上转动的升降油缸(41),滑动座(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延伸片(42),两个延伸片(42)均套设于滑动杆(21)上,滑动件(31)位于两个延伸片(42)之间,延伸臂(3)上开设有输送槽(32),输送槽(32)的顶端设有受外力驱动实现转动的第一转轴(33),输送槽(32)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34),第一转轴(33)和第二转轴(34)之间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链传动机构(35)实现传动连接,两个链传动机构(35)的链条(36)之间连接有若干刮板(37),煤泥通过刮板(37)实现从输送槽(32)的底端输送至输送槽(32)的顶端,第二转轴(34)的两端上均安装有螺旋叶片(5),两个螺旋叶片(5)呈左右对称设置于第二转轴(34)上,螺旋叶片(5)和链传动机构(35)之间设有切割轮(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金亮段红飞张延军刘磊磊左联军高洋何章陆小磊贺武祥姬发平张会荣贾先飞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榆林煤炭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