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3691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包括进料机构、反应罐和出料机构,所述反应罐位于所述进料机构的左侧底部,所述出料机构位于所述反应罐的左侧底部,所述反应罐的顶部设有上液管,所述反应罐的底部设有下液管,所述下液管和所述出料机构相连,所述反应罐侧面设有进口。该装置具有能够全封式实现进料和出料,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加工过程药品被污染的问题。作效率也减少了加工过程药品被污染的问题。作效率也减少了加工过程药品被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制药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制药企业在药物加工时,一般还需要操作员工来操作实现加料以及后期的出料。上述的人工操作的制备方式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工作效率低下。二是,人工操作过程,易使药物暴露在外界,出现药物被污染的情况,易导致加工后的药物质量下降以及出现产品不合格率增加等问题。三是,传统的制药设备一般采用水平放置各加工部件,导致设备占用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包括进料机构、反应罐和出料机构,所述反应罐位于所述进料机构的左侧底部,所述出料机构位于所述反应罐的左侧底部,所述反应罐的顶部设有上液管,所述反应罐的底部设有下液管,所述下液管和所述出料机构相连,所述反应罐侧面设有进口;
[0006]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若干原料液罐和带支撑柱的搅拌罐,所述原料液罐置于所述搅拌罐下方,所述原料液罐内顶部设有泵一,所述泵一分别通过原料液导管和设置在所述搅拌罐顶部的输液口相连通,所述搅拌罐内左侧顶部设有带导管的泵二,所述泵二和所述上液管连接,所述搅拌罐的支撑柱上设有控制器;
[0007]所述出料机构包括出料腔,所述出料腔的右侧面为开口状,且置于所述反应罐的底部,所述出料腔的左侧面连接有成型机,所述出料腔内设有水平出料管,所述水平出料管连接在所述下液管和所述成型机进口之间,所述出料腔的顶面设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连接有加热丝组,所述出料腔的顶面设有温度感应器。
[0008]进一步地,若干原料液罐按竖向方向排列叠放。
[0009]进一步地,所述原料液罐的右侧面设有进料口。
[0010]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罐的底部中间设有旋转电机,所述搅拌罐内部设有搅拌叶片,所述旋转电机驱动所述搅拌叶片进行搅拌。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出料腔内左侧设有收集仓,所述收集仓的右侧通过导向斜板连接有输送带。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下液管的底端设有缓流管,所述缓流管的底端设有电磁阀。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该装置采用呈上下结构关系的进料机构和反应罐、以及带加热机构的封闭式出料机构;该装置具有全封式能够实现进料和出料,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既提高了工作
效率也减少了加工过程药品被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18]图中:
[0019]1进料机构;2反应罐;21上液管;22下液管;221缓流管;222电磁阀;23进口;3出料机构;4成型机;5原料液罐;51进料口;6搅拌罐;61输液口;62泵二;63旋转电机;64搅拌叶片;65支撑柱;66控制器;7原料液导管;8出料腔;9水平出料管;10加热机构;11加热丝组;12温度感应器;13收集仓;14导向斜板,15输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更好理解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1]实施例1
[0022]如图1和2所示,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包括进料机构1、反应罐2和出料机构3,反应罐2位于进料机构1的左侧底部,且二者相接触。出料机构3位于反应罐2的左侧底部,且二者相接触。反应罐2的顶部设有上液管21,反应罐2的底部设有下液管22,下液管22的底端设有缓流管221,缓流管221的底端设有电磁阀222,下液管22左侧和出料机构3相连,反应罐2侧面设有进口23。
[0023]进料机构1包括若干原料液罐5和带支撑柱65的搅拌罐6,原料液罐5置于搅拌罐6下方,即若干原料液罐5按竖向方向排列叠放,且原料液罐5置于搅拌罐6下方的支撑柱65之间。原料液罐5内顶部设有泵一(未表示出),泵一分别通过原料液导管7和设置在搅拌罐6顶部的输液口61相连通,搅拌罐6内左侧顶部设有带导管的泵二62,泵二62和上液管21连接,搅拌罐6的支撑柱65上设有控制器66。搅拌罐6的底部中间设有旋转电机63,搅拌罐6内部设有搅拌叶片64,旋转电机63驱动搅拌叶片64进行搅拌。
[0024]出料机构3包括出料腔8,出料腔8为长方形形状,出料腔8的右侧面为开口状,且置于反应罐2的底部,即置于反应罐2底部的支撑柱之间,出料腔8的左侧面连接有药品的成型机4,出料腔8内设有水平出料管9,水平出料管9连接在下液管22和成型机4进口之间,水平出料管9的右侧管口与下液管22的底端左侧相连,水平出料管9的左侧管口穿插至成型机5右侧中。出料腔8的顶面设有加热机构10,加热机构10连接有加热丝组11,出料腔8的顶面设有温度感应器12。出料腔8内左侧设有收集仓13,收集仓13的右侧通过导向斜板14连接有输送带15。
[00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6]本设计中,进料机构1的搅拌罐6的底部支撑柱65上设有控制器66,控制器66通过
导线分别与加热机构10、泵一、泵二62、电磁阀222、旋转电机63、输送带15相连,控制整个装置的驱动。本设计中涉及布线时,使用线扣来实现固定,导线采用防水导线。本设计中,控制器控制其他的部件,所涉及的控制电路为现有技术。
[0027]本设计在使用时,若干原料液罐5中的不同原料液分别通过原料液导管7,通过泵一导入到搅拌罐6中,再利用搅拌罐6中的旋转电机63来驱动搅拌叶片64,实现对搅拌罐6的原料液进行搅拌均匀,形成混合原料液;然后搅拌罐6内的泵二62工作,通过上液管21将混合原料液导到反应罐2中,反应罐2工作后,再通过反应罐2底部的下液管22,到出料机构3中的水平出料管9中,导到药品成型机4中,实现灌装。
[0028]首先,进料机构1采用竖向设计结构,在搅拌罐6的下方设置若干原料液罐5,原料液罐5右侧设有进料口51,方便进液。上述设计结构,既减少设备面积的占用,也方便多种原料液导入至搅拌罐6中。进料机构1、反应罐2和出料机构3,形成高、中、低的结构特征,方便进料和出料,全程采用全封闭式结构,保证了药物不会受外界污染。
[0029]其次,反应罐2的下液管22的底端设有缓流管221,缓流管221的底端设有电磁阀222。本设计中的缓流管221一是起缓流作用,另一作用是能够将反应罐2反应后的液体中的微屑在缓流管221实现沉淀,后期可以定期通过控制器66来控制电磁阀222,将积淀后形成固体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药生产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机构、反应罐和出料机构,所述反应罐位于所述进料机构的左侧底部,所述出料机构位于所述反应罐的左侧底部,所述反应罐的顶部设有上液管,所述反应罐的底部设有下液管,所述下液管和所述出料机构相连,所述反应罐侧面设有进口;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若干原料液罐和带支撑柱的搅拌罐,所述原料液罐置于所述搅拌罐下方,所述原料液罐内顶部设有泵一,所述泵一分别通过原料液导管和设置在所述搅拌罐顶部的输液口相连通,所述搅拌罐内左侧顶部设有带导管的泵二,所述泵二和所述上液管连接,所述搅拌罐的支撑柱上设有控制器;所述出料机构包括出料腔,所述出料腔的右侧面为开口状,且置于所述反应罐的底部,所述出料腔的左侧面连接有成型机,所述出料腔内设有水平出料管,所述水平出料管连接在所述下液管和所述成型机进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太博王辉汪淮胜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涛生医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