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322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壳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收集瓶,壳体内上下划分为元件腔及捕获腔,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掉落孔,捕获腔内的中部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壁设置有多片推动叶片,元件腔内设置有电池及微型马达;从元件腔的底部向上伸出壳体设置有引导管,引导管的上端连通有诱捕软管,诱捕软管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柔性侧翼,每一柔性侧翼内均设置有多根金属丝,诱捕软管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进虫孔;壳体于引导管下方的侧壁外设置有诱捕剂挥发盒,壳体的侧壁开设有多个用于诱捕剂挥发盒与捕获腔相连通的进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农业果树上害虫幼虫的诱捕,及时防止害虫幼虫啃食树叶,减少损失。减少损失。减少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病虫害防治
,特别涉及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植物害虫主要指为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和螨类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除直接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的严重损失外,还是传播植物病害的媒介。植物害虫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生、为害情况受气候因素、土壤因素、食料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虫害防治主要可有以下一些途径: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这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性措施,其内容包括消灭或减少虫源,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之前等。现在防治害虫的主要方式有:1、直接喷洒农药;2、引入害虫天敌;3、进行成虫诱捕。
[0003]其中喷洒农药虽然见效快,但是污染环境并且害虫的耐药性会逐渐增强;引入天敌虽是最为生态的防治方法,但由于其难度较大,见效慢,很少采用;成虫诱捕可有效阻断下一代害虫蔓延,但是由于现有的诱捕装置不能诱捕只能在果树上爬行的幼虫,现有幼虫对果树的危害就只能采用其它方式解决,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诱捕幼虫的设备,及时阻止幼虫对农业果树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用于农业果树上害虫幼虫的诱捕,及时防止害虫幼虫啃食树叶,减少损失。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收集瓶,所述壳体内上下划分为元件腔及捕获腔,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捕获腔连通的掉落孔,所述捕获腔内的中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设置有多片推动叶片,所述转轴向上伸入所述元件腔内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元件腔内设置有电池及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有与所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齿轮;
[0007]从所述元件腔的底部向上伸出所述壳体设置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的下端与所述捕获腔连通且不位于所述掉落孔的上方,所述引导管的上端连通有诱捕软管,所述诱捕软管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柔性侧翼,每一柔性侧翼内均沿所述诱捕软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根金属丝,所述诱捕软管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进虫孔;
[0008]所述壳体于所述引导管下方的侧壁外设置有诱捕剂挥发盒,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多个用于所述诱捕剂挥发盒与所述捕获腔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诱捕剂挥发盒的一端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可拆卸连接有伸入所述诱捕剂挥发盒内部的挥发网孔瓶,所述挥发网孔瓶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瓶盖。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害虫幼虫诱捕时,首先选择需要的幼虫诱捕剂放入到挥发网孔瓶内,并且将挥发网孔瓶插入到诱捕剂挥发盒内,通过诱捕软管两侧的柔性侧
翼将其缠绕在果树相应的树枝上,使壳体自然下垂,如有必要可用绳子将壳体进行固定,使其保持竖直而不倾斜;使用过程中,挥发网孔瓶内的诱捕剂挥发后逐渐顺着引导管及诱捕软管从进虫孔向四周散发气味,害虫幼虫嗅到气味后,开始逐渐找寻气味来源,最终从进虫孔顺着诱捕软管及引导管爬入到捕获腔内,微型马达带动驱动齿轮持续转动,并且带动传动齿轮持续缓慢的转动,使推动叶片转动将进入到捕获腔内的害虫幼虫推到掉落孔内,最终掉落到收集瓶内,完成诱捕,并且定期清理收集瓶内的幼虫即可。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下端的边缘向下设置有带有内螺纹的连接套环,所述收集瓶的开口端设置有外螺纹。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上端向下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元件腔内的电池槽,所述电池可拆卸放置于所述电池槽内,所述电池槽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电池盖。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柔性侧翼为软PVC条。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丝为铝丝。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其一、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农业果树上害虫幼虫的诱捕,填补现有诱捕装置无法诱捕爬行幼虫的空缺,在农业果树爆发虫害时,及时进行虫害整治,及时防止害虫幼虫啃食树叶,减少损失。
[0016]其二、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将其直接缠绕在果树的树枝上就可完成固定,安装简单,并且可有效扩大诱捕剂气味散发的范围,扩大诱捕范围。
[0017]其三、本专利技术进行害虫诱捕,不需要使用农药,不会污染环境,并且使用简单方便,相较于引入天敌见效更快,更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主要用于展示收集瓶及挥发网孔瓶与壳体的连接关系;
[0020]图3主要用于展示壳体的内部结构;
[0021]图4主要用于展示柔性侧翼内的金属丝。
[0022]图中:1、壳体;11、连接套环;12、元件腔;13、捕获腔;14、掉落孔;15、电池槽;16、电池盖;17、进气孔;2、收集瓶;3、转轴;31、推动叶片;32、传动齿轮;41、电池;42、微型马达;43、驱动齿轮;5、引导管;6、诱捕软管;61、进虫孔;7、柔性侧翼;71、金属丝;8、诱捕剂挥发盒;81、插孔;9、挥发网孔瓶;91、瓶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实施例,参照图1

4,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1,壳体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收集瓶2,壳体1下端的边缘向下设置有一圈带有内螺纹的连接套环11,收集瓶2的开口端设置有外螺纹;壳体1内上下划分为一个元件腔12及一个捕获腔13,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一个与捕获腔13连通的掉落孔14,捕获腔13内的中部转动连接有一根转轴3,转轴3的外壁设置有四片推动叶片31,转轴3向上伸入元件腔12内连接有一个传动齿轮32,元件腔12内设置有两块电池41及一个微型马达42,微型马达42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有
一个与传动齿轮32相啮合的驱动齿轮43,壳体1的上端向下设置有一个延伸至元件腔12内的电池槽15,两块电池41均可拆卸放置于电池槽15内,电池槽15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电池盖16。
[0025]从元件腔12的底部向上伸出壳体1设置有一根引导管5,引导管5的下端与捕获腔13连通且不位于掉落孔14的上方,引导管5的上端连通有一根诱捕软管6,诱捕软管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条柔性侧翼7,每一柔性侧翼7内均沿诱捕软管6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三根金属丝71,其中本实施例中,柔性侧翼7为软PVC条,金属丝71为铝丝,诱捕软管6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进虫孔61。
[0026]壳体1于引导管5下方的侧壁外设置有一个诱捕剂挥发盒8,壳体1的侧壁开设有多个用于诱捕剂挥发盒8与捕获腔13相连通的进气孔17,诱捕剂挥发盒8的一端开设有一个插孔81,插孔81可拆卸连接有一个伸入诱捕剂挥发盒8内部的挥发网孔瓶9,挥发网孔瓶9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瓶盖91。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诱捕防治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收集瓶(2),所述壳体(1)内上下划分为元件腔(12)及捕获腔(13),所述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捕获腔(13)连通的掉落孔(14),所述捕获腔(13)内的中部转动连接有转轴(3),所述转轴(3)的外壁设置有多片推动叶片(31),所述转轴(3)向上伸入所述元件腔(12)内连接有传动齿轮(32),所述元件腔(12)内设置有电池(41)及微型马达(42),所述微型马达(42)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有与所述传动齿轮(32)相啮合的驱动齿轮(43);从所述元件腔(12)的底部向上伸出所述壳体(1)设置有引导管(5),所述引导管(5)的下端与所述捕获腔(13)连通且不位于所述掉落孔(14)的上方,所述引导管(5)的上端连通有诱捕软管(6),所述诱捕软管(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柔性侧翼(7),每一柔性侧翼(7)内均沿所述诱捕软管(6)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根金属丝(71),所述诱捕软管(6)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进虫孔(61);所述壳体(1)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炎翟小虎安西房张天华侯思芳赵清华晁豪王慧博张欣郭亚锋李静
申请(专利权)人:濮阳县柳屯镇农业服务中心清丰县农业农村局濮阳县农业农村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