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及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2035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及制备装置,涉及复合纱纺织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芯纱纺制步骤,外层缠纱喂入步骤和包缠纱复合步骤,芯纱由转杯纺纱机纺纱单元纺制,外层缠纱由外设喂入机构喂入,在包缠纱复合步骤中,通过组分添加单元将一个或多个功能组分输入到转杯中以使功能组分在所述包缠纱上分布,从而复合得到具有相应功能的包缠纱。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包缠纱制备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标准转杯纺纱机增加一个外设单丝喂入机构即可纺制包缠纱,同时通过设置组分添加单元将一个或多个功能组分与包缠纱复合,具有操作智能、调节灵活、工艺过程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的特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及制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纱纺织
,尤其涉及一种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及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包缠纱又称包芯纱,是一种复合纱。包缠纱一般是由两种纤维组成的,可以是长丝包缠在短纤维(毛型或棉型)纱芯上,也可以是短纤维包缠在长丝纱芯上,外包纱按照螺旋的方式对芯纱进行包覆,其特点为条干均匀、膨松丰满、纱线光滑而毛羽少、强力高、断头少。当然,也有三种纤维组成的包缠纱,例如将短纤维包缠在长丝外面作纱芯再缠以另一种长丝;或用一长丝内芯缠以长丝外芯,再用短纤维包覆。包缠纱线因有这种特殊结构而兼具各组成分的特性。
[0003]目前,纺制包缠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空心锭子法、空气涡流法、自拈包缠纱和转杯纺包缠纱。其中,对于转杯纺包缠纱,转杯纺复合纱系统综合了短纤的优良服用性能和长丝的功能性,也是转杯纺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转杯纺纱机主要由转杯、假捻盘、引纱管、引纱罗拉、输送纤维通道、喂棉罗拉、分梳辊、排杂装置等部件组成,其利用转杯高速旋转时的离心力,使得分梳腔处转移到转杯内的纤维产生凝聚,形成须条(纤维环),须条再被加捻形成纱条。传统的转杯纺包缠纱的生产工艺中,一般是将短纤维进入转杯,长丝由杯底轴心处喂入,在离心力作用下长丝靠向杯壁并进入凝棉槽,长丝在抽出时获得假拈,喂入的短纤维即包覆在长丝外而形成包缠纱。然而上述生产工艺中断头现象较为严重,包覆效果均匀度差异较大。
[0004]现有技术也提供了芯纱由转杯纺纱机通过喂入的棉条纺制而外层缠绕长丝的技术方案。具体的,是通过导丝器、张力控制装置和喂入罗拉控制长丝的喂入量,在纺纱时是通过带中孔转杯的高速回转产生内外压力差,使长丝吸喂到带中孔转杯内并包缠在短纤维表面形成包缠纱。然而,上述生产工艺具有如下缺陷:所纺制的包缠纱都是由短纤维构成纱芯,长丝位于表层,纱线结构和性质较为单一。
[000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愈来愈受到重视,功能性纱线的开发是加工功能性纺织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基于转杯纺包缠纱,提供一种智能、灵活、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复合多种功能的多功能性纱,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及制备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包缠纱的芯纱由转杯纺纱机纺纱单元通过喂入的棉条纺制而出,外层缠纱由外设的喂入机构提供,标准转杯纺纱机增加一个外设单丝喂入机构即可纺制包缠纱;同时通过设置组分添加单元将一个或多个功能组分输入到转杯中与包缠纱复合以制作多功能性纱,具有操作智能、调节灵活、工艺过程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的特点。
[0007]为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包括:
[0009]芯纱纺制步骤:芯纱由转杯纺纱机纺纱单元纺制,所述纺纱单元包括喂给电机、分梳辊、输纤通道、转杯、引纱管、第一引纱电机和第一纱筒;采集到纺纱指令后,纺纱单元的喂给电机启动工作,喂入棉条,棉条经分梳辊进行梳理,梳理后的纤维经输纤通道进入到转杯,转杯内的纤维凝聚形成须条后加捻成纱条形成芯纱;喂入棉条同时第一引纱电机倒转将种子纱沉入转杯内与芯纱接头,第一纱筒落下,完成纺纱单元接头动作;
[0010]外层缠纱喂入步骤:外层缠纱由外设喂入机构喂入,所述外设喂入机构包括第二纱筒、第二引纱电机和单丝或纱线喂入通道;在纺纱单元完成接头时,外设喂入机构的第二引纱电机启动工作,将第二纱筒上的单丝或纱线经所述单丝或纱线喂入通道喂入纺纱单元的转杯内;
[0011]包缠纱复合步骤:纺纱单元的第一引纱电机转动将包缠纱引出并通过第一纱筒卷装,在芯纱经引纱管引出前,外设喂入机构喂入的单丝或纱线缠绕在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纱;
[0012]其中,在包缠纱复合步骤中,通过组分添加单元将一个或多个功能组分输入到转杯中以使功能组分在所述包缠纱上分布,从而复合得到具有相应功能的包缠纱。
[0013]进一步,所述功能组分为芳香型粉末颗粒或纤维、具有色彩的粉末颗粒或纤维、具有夜光的粉末颗粒或纤维、抗菌型粉末颗粒或纤维、珍珠粉末和短绒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进一步,所述组分添加单元包括组分供应腔和输送管路,组分供应腔中设置有功能组分原料和驱动机构,输送管路的输入端连接输送管路组分供应腔,输送管路的输出端连接转杯,驱动机构与控制器连接并接收控制器控制;
[0015]控制器获取功能组分添加指令后,控制驱动机构启动产生气流或喷射力使功能组分原料通过输送管路进入到转杯内部;在单丝或纱线缠绕芯纱时,所述功能组分作用在包缠纱的芯纱和/或外层缠纱上并被固定。
[0016]进一步,对应组分供应腔或输送管路设置有电荷释放部,通过电荷释放部的静电发生器释放净电荷物质使所述功能组分带电形成带电组分;对应输送管路的输出端设置有牵引部,所述输出端与牵引部分设在芯纱两侧,所述牵引部设置有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以吸附带电组分向牵引部方向运动,运动的带电组分途径所述芯纱时被加捻和/或被外层缠纱缠绕以复合在包缠纱上。
[0017]进一步,牵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每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包括一个或多个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任意时刻至少有一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位于有效吸附位置起吸附作用,多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通过移位机构调节位置;
[0018]在当前起吸附作用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组需要清理时,通过移位机构带动该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从有效吸附位置离开,同时带动新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组进入有效吸附位置。
[0019]进一步,对应所述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组设置有清理器,在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组移位过程中,通过清理器清理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上吸附的带电组分;
[0020]以及,所述清理器通过回收管路连接组分添加单元的组分供应腔,将清理的带电组分经去电荷后,通过回收管路回收到组分供应腔。
[0021]进一步,所述静电发生器包括放电电极,所述放电电极安装在输送管路上且电极末端对应着输送管路内腔,放电电极通过高电压激发生成净电荷为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物质
并在转杯内腔形成电荷释放区,功能组分经过电荷释放区时吸附净电荷物质形成带电组分。
[0022]进一步,所述牵引电极包括金属极片和通电线路;通电后所述金属极片形成与前述净电荷物质相反的电极,使得带电组分受到向下的电场力,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组分向牵引部方向运动。
[0023]进一步,所述牵引驻极体为具有反向电极的驻极体,通过所述驻极体形成与前述激发的净电荷物质相反的电荷属性,从而吸附带电组分向所述向牵引部方向运动。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0025]纺制芯纱的转杯纺纱机纺纱单元,所述纺纱单元包括喂给电机、分梳辊、输纤通道、转杯、引纱管、第一引纱电机和第一纱筒;采集到纺纱指令后,纺纱单元的喂给电机启动工作,喂入棉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杯纺包缠纱的智能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纱纺制步骤:芯纱由转杯纺纱机纺纱单元纺制,所述纺纱单元包括喂给电机、分梳辊、输纤通道、转杯、引纱管、第一引纱电机和第一纱筒;采集到纺纱指令后,纺纱单元的喂给电机启动工作,喂入棉条,棉条经分梳辊进行梳理,梳理后的纤维经输纤通道进入到转杯,转杯内的纤维凝聚形成须条后加捻成纱条形成芯纱;喂入棉条同时第一引纱电机倒转将种子纱沉入转杯内与芯纱接头,第一纱筒落下,完成纺纱单元接头动作;外层缠纱喂入步骤:外层缠纱由外设喂入机构喂入,所述外设喂入机构包括第二纱筒、第二引纱电机和单丝或纱线喂入通道;在纺纱单元完成接头时,外设喂入机构的第二引纱电机启动工作,将第二纱筒上的单丝或纱线经所述单丝或纱线喂入通道喂入纺纱单元的转杯内;包缠纱复合步骤:纺纱单元的第一引纱电机转动将包缠纱引出并通过第一纱筒卷装,在芯纱经引纱管引出前,外设喂入机构喂入的单丝或纱线缠绕在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纱;其中,在包缠纱复合步骤中,通过组分添加单元将一个或多个功能组分输入到转杯中以使功能组分在所述包缠纱上分布,从而复合得到具有相应功能的包缠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分为芳香型粉末颗粒或纤维、具有色彩的粉末颗粒或纤维、具有夜光的粉末颗粒或纤维、抗菌型粉末颗粒或纤维、珍珠粉末和短绒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添加单元包括组分供应腔和输送管路,组分供应腔中设置有功能组分原料和驱动机构,输送管路的输入端连接输送管路组分供应腔,输送管路的输出端连接转杯,驱动机构与控制器连接并接收控制器控制;控制器获取功能组分添加指令后,控制驱动机构启动产生气流或喷射力使功能组分原料通过输送管路进入到转杯内部;在单丝或纱线缠绕芯纱时,所述功能组分作用在包缠纱的芯纱和/或外层缠纱上并被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组分供应腔或输送管路设置有电荷释放部,通过电荷释放部的静电发生器释放净电荷物质使所述功能组分带电形成带电组分;对应输送管路的输出端设置有牵引部,所述输出端与牵引部分设在芯纱两侧,所述牵引部设置有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以吸附带电组分向牵引部方向运动,运动的带电组分途径所述芯纱时被加捻和/或被外层缠纱缠绕以复合在包缠纱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牵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每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包括一个或多个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任意时刻仅有一组牵引电极或牵引驻极体位于有效吸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洪波张志雷勇李健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多道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