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1748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包括压模支撑框架、托模支撑框架、压模驱动组件、托模和压模;压模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板框以及内侧设置的内层安装板框;压模驱动组件包括支撑板以及其上固定设置的驱动气缸;支撑板位于驱动气缸两侧对应设置有导杆支撑套、导杆;驱动气缸内设置有气缸活塞杆及其下端设置的压模支撑板;压模支撑板下侧可拆分设置有压模;托模支撑框架包括托模支撑板框,托模支撑板框中央形成托模型腔;托模型腔内可分离设置有与压模对应的托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新颖,可便捷的实现海绵产品出模,防止压模与托模错误接触损毁;可高效的实现压模、托模的便捷更换,提高发泡装置的适用性。提高发泡装置的适用性。提高发泡装置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海绵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过水平实现大幅的提升,进而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也日益提升。汽车内饰、家装作为人们生活中功能必需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聚氨酯海绵具有良好弹性和舒适性,被广泛用于家具用品、汽车内饰等领域中,如生产聚氨酯海绵床垫、枕头、汽车坐垫等产品。
[0003]在聚氨酯海绵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将聚氨酯原料浆液鼓入发泡装置内获得聚氨酯海绵粗产品,在通过对聚氨酯海绵粗产品精加工得到成品。现有的发泡装置大都针对特定聚氨酯海绵产品进行设计,其使用具有针对性,从而降低了发泡装置的适用性。此外,该种设置的发泡装置在转换产品时,工作耗时长、效率低,不利于企业产品的快速转换。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所述发泡装置包括压模支撑框架、托模支撑框架、压模驱动组件、托模和压模;
[0007]所述压模支撑框架包括外侧设置的支撑板框以及支撑板框内侧中央设置的内层安装板框;
[0008]所述压模驱动组件包括内层安装板框上方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中央设置有气缸支撑座以及气缸支撑座上固定设置的驱动气缸;所述支撑板位于驱动气缸两侧对应设置有导杆支撑套以及导柱支撑套内套装的导杆;
[0009]所述驱动气缸内设置有气缸活塞杆,所述气缸活塞杆下端通过活塞支撑座与压模支撑板;所述压模支撑板位于活塞支撑座两侧设置有与导杆下端连接的导杆支撑座;
[0010]所述压模支撑板下侧可拆分设置有压模,所述压模对应套装在所述内层安装板框内;
[0011]所述托模支撑框架包括托模支撑板框,所述托模支撑板框中央形成托模型腔;所述托模型腔内可分离设置有与压模对应的托模。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框内侧四角设置有悬挂角座,所述悬挂角座上侧板体上设置有向外开口的U型槽孔;所述支撑板框上与U型槽孔对应设置有角座位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框与内层安装板框之间设置有连接型板,所述连接型板上设置有加热管一,所述支撑板框内侧每一边设置有压紧在加热管一强化肋块;所述加热管一包括与热源连通的进口端、出口端。
[0014]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安装板框一对侧壁外侧与强化肋块固定有支撑块,所述支撑
板固定设置在两个支撑块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托模支撑框架包括固定垫板,所述固定垫板上呈长方形设置有四组支撑角座,相邻两支撑角座之间设置有支撑肋块;所述托模支撑板框及其中央向下凸出设置的托模型腔架设在所述支撑角座及支撑肋块上。
[0016]进一步地,所述托模型腔与支撑角座、支撑肋块连接处设置有加热管二;所述加热管二设置有进口端、出口端。
[001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框一端板体下侧设置有一组支撑胶块;所述托模支撑板框一端与支撑胶块对应设置有胶块位孔。
[0018]进一步地,所述压模支撑板上设置有加热管三;所述活塞支撑座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压紧在加热管三上的压边条。
[00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设计合理新颖,通过压模驱动组件可实现对压模支撑板及其下侧设置的压模升降,从而便于成品聚氨酯海绵产品出模,防止压模支撑框架下行与托模支撑框架配合时,造成压模与托模误接触造成模具的破坏;
[0021]2、本技术的发泡装置可依据所需成型的产品选择所需托模与压模,从而大大提高了该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的适用性;
[0022]3、压模支撑框架、托模支撑框架及压模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通过进口端、出口端与热源如热水或热蒸汽循环连通,实现对压模与托模加热,从而保证压模与托模型腔内聚氨酯海绵成型温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发泡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发泡装置前侧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发泡装置俯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压模支撑框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压模支撑框架与压模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压模支撑框架与压模驱动组件结构仰视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压模支撑框架与压模驱动组件结构侧视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压模驱动组价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压模驱动组价俯视图;
[003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压模驱动组价侧视图;
[003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托模支撑框架与托模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托模支撑框架与托模俯视图;
[0035]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托模支撑框架立体结构第一视角示意图;
[0036]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托模支撑框架立体结构第二视角示意图;
[0037]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托模支撑框架俯视图。
[0038]图中:
[0039]100、发泡装置;
[0040]110、压模支撑框架;111、支撑板框;112、悬挂角座;113、U型槽孔;114、强化肋块;
115、加热管一;116、内层安装板框;117、角座位孔;118、进口端;119、出口端;1110、支撑块;1111、支撑胶块;
[0041]120、托模支撑框架;121、托模支撑板框;122、胶块位孔;123、支撑角座;124、固定垫板;125、支撑肋块;126、加热管二;127、托模型腔;
[0042]130、压模驱动组件;131、驱动气缸;132、导杆;133、支撑板;134、压模支撑板;135、加热管三;136、导杆支撑座;137、活塞支撑座;138、气缸支撑座;139、导杆支撑套;1310、气缸活塞杆;1311、压边条;
[0043]140、托模;150、压模。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5]实施例1:
[0046]参见图1至图1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所述发泡装置100包括压模支撑框架110、托模支撑框架120、压模驱动组件130、托模140和压模150;所述压模支撑框架110包括外侧设置的支撑板框111以及支撑板框内侧中央设置的内层安装板框116;
[0047]其中,所述压模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装置(100)包括压模支撑框架(110)、托模支撑框架(120)、压模驱动组件(130)、托模(140)和压模(150);所述压模支撑框架(110)包括外侧设置的支撑板框(111)以及支撑板框内侧中央设置的内层安装板框(116);所述压模驱动组件(130)包括内层安装板框(116)上方设置的支撑板(133),所述支撑板(133)中央设置有气缸支撑座(138)以及气缸支撑座上固定设置的驱动气缸(131);所述支撑板(133)位于驱动气缸两侧对应设置有导杆支撑套(139)以及导柱支撑套内套装的导杆(132);所述驱动气缸(131)内设置有气缸活塞杆(1310),所述气缸活塞杆(1310)下端通过活塞支撑座(137)与压模支撑板(134);所述压模支撑板(134)位于活塞支撑座两侧设置有与导杆下端连接的导杆支撑座(136);所述压模支撑板(134)下侧可拆分设置有压模(150),所述压模(150)对应套装在所述内层安装板框(116)内;所述托模支撑框架(120)包括托模支撑板框(121),所述托模支撑板框(121)中央形成托模型腔(127);所述托模型腔(127)内可分离设置有与压模(150)对应的托模(1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框(111)内侧四角设置有悬挂角座(112),所述悬挂角座(112)上侧板体上设置有向外开口的U型槽孔(113);所述支撑板框(111)上与U型槽孔(113)对应设置有角座位孔(1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聚氨酯海绵发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亮魏方敏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三维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