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0558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包括管体、采血管盖、保护盖和毛细吸管,管体底部放置有用于稳定血清和血细胞离心后分离状态的试剂采血管盖与管体的顶部可拆卸密封连接,采血管盖上设有中心孔和排气孔,毛细吸管从所述采血管盖上的中心孔穿过,插入管体中;保护盖盖合在采血管盖上,用于密封采血管。本采血管特别针对于新生儿设计,使用方法简单易操作,密封效果好,能有效避免血液的泄漏和污染,还能直接放入小型高速离心机中将血液离心分离为血清和血细胞,同时管体底部试剂能稳定血清和血细胞的分离状态,避免纤溶蛋白和溶血的影响,便于远距离运输血液样本。离运输血液样本。离运输血液样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生儿微量采血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生儿微量采血管。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检测所使用的体液标本中,血液最常用的一种,采血管是采血时必备的器材。新生儿身体幼小,临床上通常使用毛细管采集末梢血的方式对新生儿进行采血。但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新生儿采血管有一次性微量采血管和一体式微量采血管,它们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次性微量采血管中的玻璃毛细吸管的规格为20

100μL,对于采集量大于100μL的项目,需要更换毛细吸管;若更换中途出血点凝固,则需重新采血,新生儿皮肤娇嫩,重新采血易对新生儿皮肤造成二次伤害,增大其感染风险。第二,一体式微量采血管虽然可以满足连续采集末梢血的需求,但是其在毛细吸管拔除后,管盖无法完全密封,在长途运输中可能会导致血液样本泄漏,同时外界环境也会对样本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第三,使用上述采血管采集末梢血后,多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抗凝剂,无法稳定离心后血清和血细胞的分离状态,不利于远途运输,且血清分离效率低,易受纤维蛋白和溶血的影响,不利于得到高质量的血清,进而影响到实验项目的检测。第四,上述两种新生儿采血管管体尺寸很小,小于常规的1.5ml EP管的外径,直接放入小型高速离心机中会发生晃动,需要用塑料膜、卫生纸等材料包裹后再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操作麻烦,且易造成标本的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生儿微量采血管,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新生儿采血管不能连续采集末梢血、无法完全密封,会导致血液样本泄漏或污染,不方便远距离运输、尺寸偏小,不能直接放入小型高速离心机进行离心等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为:一种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包括管体、采血管盖、保护盖和毛细吸管,所述管体为顶端开口、底部为圆底的圆柱形透明塑料管,所述管体底部放置有用于稳定血清和血细胞离心后分离状态的试剂;所述采血管盖与管体的顶部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采血管盖上开设有中心孔和排气孔,所述毛细吸管的下端从所述采血管盖上的中心孔穿过,插入管体中,所述毛细吸管的上端从中心孔伸出,暴露在外;所述保护盖能盖合在采血管盖上,用于密封采血管。
[0005]进一步,所述采血管盖的顶部设有环形的保护盖塞,所述保护盖能盖合在保护盖塞上。
[0006]进一步,所述保护盖塞的外壁连接有保护盖连接带,所述保护盖通过保护盖连接带与所述保护盖塞相连。
[0007]进一步,所述采血管盖包括保护盖塞、盖帽和环形盖体,所述中心孔和排气孔设于盖帽上,所述环形盖体的外周设有凸缘。
[0008]进一步,所述环形盖体的下端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管体的顶端内壁设有与所述
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采血管盖与所述管体螺纹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采血管为一体成型。
[0010]进一步,所述管体的外径与1.5mL EP管的外径相同。
[0011]进一步,所述采血管的高度低于毛细吸管的长度。
[0012]进一步,所述试剂为促凝剂和分离胶的混合物。
[0013]进一步,所述毛细吸管与所述采血管盖的中心孔为间隙配合。
[0014]进一步,所述采血管管体的中下部标有刻度。
[0015]进一步,所述刻度为100μL和200μL。
[0016]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新生儿微量采血管的使用方法和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技术提供的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包含管体、采血管盖、保护盖和毛细吸管,采血时,通过毛细吸管的毛细管效应采集微量血;管体采用与常规的1.5ml EP管相同的外径,且采用圆底设计,既方便收纳,也可直接放入小型高速离心机中进行离心;采血后可对血液样品进行离心,以避免血液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红细胞溶解,保证血清的质量,避免影响到实验项目的检测;管体底部放置有可以稳定血清和血细胞离心后分离状态的试剂,具体为促凝剂和分离胶的混合物,血液经离心后分离为血清和血细胞,促凝剂和分离胶在血清和血细胞之间形成胶状隔离层,不会对血细胞造成伤害,且不会污染血清;本采血管设有采血管盖和保护盖,采血管盖设有排气孔,管体内的采血腔通过排气孔与外界空气保持流动,防止血液流入采血腔后,采血腔内部压力高于外界,毛细吸管内的血液无法继续流入采血腔,而保护盖可在毛细吸管拔除后,将采血管密封好,避免样本发生泄漏或被污染,方便远距离运输;另外,本采血管管体的中下部标有刻度,具体为100μL和200μL的刻度,可根据检测项目需要采集相应的血液量,避免采血量不足。
[0018]本技术的微量采血管特别针对于新生儿设计,使用方法简单易操作,对操作人员能力要求低,能有效避免血液的泄漏和污染,适合在需要远距离运输微量血液样本的情况下使用。
[0019]当然,本技术的微量采血管不局限于新生儿使用,其他需要采集微量血的情况也可使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新生儿微量采血管未使用时(保护盖呈打开状态)的正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新生儿微量采血管的俯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新生儿微量采血管采血并将血液离心后(保护盖呈盖合状态) 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保护盖1、保护盖连接带2、保护盖塞3、采血管盖4、中心孔5、排气孔6、毛细吸管7、管体8、200μL刻度9、100μL刻度10、试剂11、血清12、血细胞13。
[0027]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包括管体8、采血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采血管盖、保护盖和毛细吸管,所述管体为顶端开口、底部为圆底的圆柱形透明塑料管,所述管体底部放置有用于稳定血清和血细胞离心后分离状态的试剂;所述采血管盖与管体的顶部可拆卸密封连接,所述采血管盖上开设有中心孔和排气孔,所述毛细吸管的下端从所述采血管盖上的中心孔穿过,插入管体中,所述毛细吸管的上端从中心孔伸出,暴露在外;所述保护盖能盖合在采血管盖上,用于密封采血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采血管盖的顶部设有环形的保护盖塞,所述保护盖能盖合在保护盖塞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生儿微量采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塞的外壁连接有保护盖连接带,所述保护盖通过保护盖连接带与所述保护盖塞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静琨尹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