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及驻车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047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及驻车空调,包括底盘、蒸发器和压缩机,所述蒸发器和压缩机设置在底盘上,在所述底盘上与蒸发器对应的位置设置接水盘,蒸发器上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所述接水盘内部,所述接水盘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将接水盘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将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引流至排水口处,快速有效排除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在接水盘内部积存,提高其排水效率。提高其排水效率。提高其排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及驻车空调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及驻车空调。

技术介绍

[0002]驻车空调是指停车等候及休息时使用的空调,通常安装在卡车和厢式货车上,司机可以在长途驾驶中使用。传统的驻车空调采用柴油发电机或者汽油发电机驱动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循环,采用水或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由于有较高能耗,越来越多的驻车空调采用直流电源代替柴油发电机或汽油发电机以驱动制冷剂的循环。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1030983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压风排水卡车驻车顶置空调,包括顶罩、车顶空调座架、压缩机、蒸发箱、蒸发器、风扇,所述蒸发箱横向支撑在车顶空调座架上前部位置且下接风箱,压缩机前后方向置于蒸发箱侧边的车顶空调座架上,蒸发器支撑在车顶空调座架上后部位置,蒸发器上设置朝上的风扇,所述蒸发箱内下接分别支撑在车顶空调座架上前部位置两侧的两等水盘,两等水盘前侧均连接支撑在车顶空调座架上、朝向前部渐变开口张大的压风喇叭腔,两等水盘后侧底部均连接前后对应于压风喇叭腔后部开口的压水管一端,压水管另一端接至风扇上。该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滴落在等水盘上,然后通过等水盘排至外部。但是该现有技术中的等水盘设置为平整的平面,冷凝水易在内部堆积,影响排水过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水易在接水盘内部堆积、影响排水过程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r/>[0006]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包括底盘、蒸发器和压缩机,所述蒸发器和压缩机设置在底盘上,在所述底盘上与蒸发器对应的位置设置接水盘,蒸发器上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所述接水盘内部,所述接水盘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将接水盘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将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引流至排水口处,快速有效排除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在接水盘内部积存,提高其排水效率。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室外风机、室内风机和进风口,所述接水盘的两侧边缘设置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室内风机和进风口分隔开。防止冷凝水流至进风口或出风口,避免出现室内漏水现象。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接水盘两端设置排水口,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排水口连通。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接水盘内部设置支撑肋,所述接水盘的两侧边缘设置隔板,相邻的两列支撑肋之间或所述支撑肋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流水通道,所述流水通道设置为两端低、中间高的结构,所述流水通道的两端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方便将流水通道内部的冷凝水引流至排水口,其中支撑肋对蒸发器还具有支撑作用,将蒸发器与接水盘的底面之间限定
出间隙,防止蒸发器翅片刮伤接水盘后影响冷凝水流动。
[0010]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肋上设置有第一缺口,不同所述支撑肋上的第一缺口错位设置。使得不同流水通道之间的冷凝水可相互流通,同时又能防止冷凝水在靠近隔板的两侧积存。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接近所述底盘边缘的位置,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接水盘的底面形成台阶,所述排水口低于所述接水盘的底面。方便流至接水盘两端的冷凝水顺利流至排水口处,同时将排水口设置在接近底盘边缘的位置使得排水管远离进风口和出风口,避免排水口与进出风口之间产生干扰,同时防止冷凝水经进风口或出风口流出。
[0012]进一步的,在所述接水盘的两端还设置有四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用于支撑蒸发器的两端,所述支撑脚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支撑脚的高度高于所述隔板。使得四个支撑脚和隔板围成容纳腔,用于容纳蒸发器,同时支撑脚的设置对蒸发器的安装具有限位引导的作用。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蒸发器和室内风机构成室内模块,在所述室内模块的外部设置罩壳,在所述底盘上设置支撑边,所述支撑边围绕室内模块的外边缘设置,所述支撑边设置为向上凸起的结构,所述罩壳连接固定在所述支撑边上。
[0014]进一步的,远离所述室内风机一侧的隔板与所述支撑边之间形成进风口。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0016]将接水盘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将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引流至排水口处,快速有效排除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在接水盘内部积存,提高其排水效率。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驻车空调,包括以上所述的驻车空调引水结构。
[0018]所述驻车空调与上述驻车空调引水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驻车空调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驻车空调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驻车空调去掉蒸发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驻车空调去掉蒸发器后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驻车空调去掉蒸发器后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5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7为本技术的蒸发器壳体结构。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底盘1,接水盘11,排水口12,隔板13,支撑肋14,支撑脚15,第一支撑板151,第二支撑板152,第一缺口16,支撑边17,第一连接部171,压缩机3,室外风机4,室内风机5,进风口6,罩壳7,安装边71,安装孔72。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9]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驻车空调包括机壳(图中省略)、底盘1、蒸发器、压缩机3、室内风机5和室外风机4,其中蒸发器、压缩机3、室内风机5和室外风机4均位于机壳与底盘1二者包裹的容纳腔内部,且蒸发器、压缩机3、室内风机5和室外风机4均设置在底盘1上,在底盘1上还设置有进风口6,进风口6、蒸发器和室内风机5形成室内模块,压缩机3和室外风机4形成室外模块,进风口6与室内风机5分别位于蒸发器的两侧,由室内风机5引导进风,进风通过蒸发器换热后经蒸发器下部的出风口排至室内。
[0030]在室内模块的外部设置罩壳7,罩壳7与底盘1固定连接,由罩壳7将室内模块与室外模块分隔开。
[0031]在底盘1上与蒸发器对应的位置设置接水盘11,蒸发器上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接水盘11内部,接水盘11两端设置排水口12,接水盘11与排水口12连通,接水盘11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倾斜或台阶型结构,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将接水盘11内部的冷凝水引流至排水口12处,快速有效排除接水盘内部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在接水盘内部积存,提高其排水效率。
[0032]进一步的,接水盘11的两侧边缘设置隔板13,隔板13将接水盘11与室内风机5和进风口6分隔开,防止冷凝水流至进风口6或出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包括底盘(1)、蒸发器和压缩机(3),所述蒸发器和压缩机(3)设置在底盘(1)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盘(1)上与蒸发器对应的位置设置接水盘(11),蒸发器上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所述接水盘(11)内部,所述接水盘(11)设置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室外风机(4)、室内风机(5)和进风口(6),所述接水盘(11)的两侧边缘设置隔板(13),所述隔板(13)将所述接水盘(11)与所述室内风机(5)和进风口(6)分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11)两端设置排水口(12),所述接水盘(11)与所述排水口(1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水盘(11)内部设置支撑肋(14),所述接水盘(11)的两侧边缘设置隔板(13),相邻的两列支撑肋(14)之间或所述支撑肋(14)与所述隔板(13)之间形成流水通道,所述流水通道设置为两端低、中间高的结构,所述流水通道的两端与所述排水口(12)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驻车空调引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肋(14)上设置有第一缺口(16),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刚朱百发温晓杰赵峰刘冬郝同晖王坦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