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9299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包括吊顶顶板、转换支撑框架和多个支撑立柱,所述吊顶顶板和转换支撑框架分别位于多个支撑立柱的顶部和底部,所述转换支撑框架由多个转换杆组合而成,所述吊顶顶板与转换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有反向支撑柱,所述反向支撑柱的顶端与吊顶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所述反向支撑柱的底端与转换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反向支撑柱顶端与底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并配合螺栓的固定,使得反向支撑柱与转换层之间的联结更加稳定,通过插接固定的方式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支撑力度,增强了整体的机构强度,同时方便对反向支撑柱进行快速拆装。同时方便对反向支撑柱进行快速拆装。同时方便对反向支撑柱进行快速拆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装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装饰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吊顶天花标高与天花实际建筑标高相差较大的情况,往往使得天花吊顶吊杆的长度超过1.5米,由于吊杆超过1.5米,长度过长,吊杆容易晃动,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违反了相关国家规范要求,这样,就需要在天花吊顶设置一个相应的转换层,来缩短吊杆的长度,以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
[0003]在吊顶转换层内部安装反支撑杆使得转换层结构更加稳固,现有的反向支撑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焊后会破坏吊杆原有的防锈属性,增加防锈处理工序,如遇吊顶需要局部改造,焊接连接的反向支撑吊杆一般为破坏性拆改。还有一些通过螺栓的方式进行固定,虽便捷了拆卸,但仅仅单靠单一的螺栓进行固定,使得反向支撑与吊顶转换层之间的稳定性降低,且整体结构强度减弱,因此提出了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包括吊顶顶板、转换支撑框架和多个支撑立柱,所述吊顶顶板和转换支撑框架分别位于多个支撑立柱的顶部和底部,所述转换支撑框架由多个转换杆组合而成,所述吊顶顶板与转换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有反向支撑柱,所述反向支撑柱的顶端与吊顶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所述反向支撑柱的底端与转换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固定架、第一固定槽、第二固定槽和三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包括固定板、固定座、四个第二固定孔、两个第三固定孔、条形口和固定插槽。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槽位于固定架的底部并卡接于转换杆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固定槽位于固定架的顶部,所述反向支撑柱的顶端插接于第二固定槽的内部,三个所述第一固定孔开设于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的侧壁。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槽靠近支撑立柱底端的一侧呈倾斜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与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插槽位于固定座的内部,所述条形口开设于固定座的下表面且与固定插槽连通,四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位于固定板表面,两个所述第三固定孔位于固定座表面。
[0009]进一步的,所述反向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插接板,所述插接板表面设置有与两个第三固定孔相对应的两个螺纹孔,所述插接板位于固定插槽的内部。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通过反向支撑柱顶端与底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并配合螺栓的固定,使得反向支撑柱与转换层之间的联结更加稳定,通过插接固定的方式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支撑力度,增强了整体的机构强度,同时方便对反向支撑柱进行快速拆装。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构件与插接板连接的剖视图。
[0016]图例说明:
[0017]1、吊顶顶板;2、转换支撑框架;201、转换杆;3、支撑立柱;4、反向支撑柱;401、插接板;402、螺纹孔;5、第一连接构件;501、固定架;502、第一固定槽;503、第二固定槽;504、第一固定孔;6、第二连接构件;601、固定板;602、固定座;603、第二固定孔;604、第三固定孔;605、条形口;606、固定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至图4所示,涉及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包括吊顶顶板1、转换支撑框架2和多个支撑立柱3,吊顶顶板1和转换支撑框架2分别位于多个支撑立柱3的顶部和底部,转换支撑框架2由多个转换杆201组合而成,吊顶顶板1与转换支撑框架2之间设置有反向支撑柱4,反向支撑柱4的顶端与吊顶顶板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6,反向支撑柱4的底端与转换支撑框架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5,第一连接构件5包括固定架501、第一固定槽502、第二固定槽503和三个第一固定孔504,第二连接构件6包括固定板601、固定座602、四个第二固定孔603、两个第三固定孔604、条形口605和固定插槽606。
[0019]使用时,将第一连接构件5卡接在转换杆201表面,将第二连接构件6通过膨胀螺钉穿过第二固定孔603与吊顶顶板1进行固定,之后将支撑立柱3的一端插接在第二固定槽503的内部,将支撑立柱3顶端的插接板401插接在固定插槽606的内部,之后将螺栓穿过第三固定孔604并与螺纹孔402固定,以完成与吊顶顶板1之间的连接,在反向支撑柱4的底端打孔,将较长的螺栓从固定架501一端分别穿过三个第一固定孔504和反向支撑柱4底端的孔,延伸至外部并用螺母固定完成整体的联结。
[0020]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一固定槽502位于固定架501的底部并卡接于转换杆201的外表面,第二固定槽503位于固定架501的顶部,反向支撑柱4的顶端插接于第二固定槽503的内部,三个第一固定孔504开设于第一固定槽502和第二固定槽503的侧壁,以便对反向支撑柱4的底端进行固定。
[0021]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二固定槽503靠近支撑立柱3底端的一侧呈倾斜设置,可使其与倾斜的反向支撑柱4的底端紧密贴合,以便固定更加稳定。
[0022]进一步的方案中,固定板601与固定座602固定连接,固定插槽606位于固定座602的内部,条形口605开设于固定座602的下表面且与固定插槽606连通,四个第二固定孔603分别位于固定板601表面,两个第三固定孔604位于固定座602表面,以便对反向支撑柱4的顶端进行固定。
[0023]进一步的方案中,反向支撑柱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插接板401,插接板401表面设置有与两个第三固定孔604相对应的两个螺纹孔402,插接板401位于固定插槽606的内部,方便将插接板401与第二连接构件6进行固定。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包括吊顶顶板(1)、转换支撑框架(2)和多个支撑立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顶板(1)和转换支撑框架(2)分别位于多个支撑立柱(3)的顶部和底部,所述转换支撑框架(2)由多个转换杆(201)组合而成,所述吊顶顶板(1)与转换支撑框架(2)之间设置有反向支撑柱(4),所述反向支撑柱(4)的顶端与吊顶顶板(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6),所述反向支撑柱(4)的底端与转换支撑框架(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5),所述第一连接构件(5)包括固定架(501)、第一固定槽(502)、第二固定槽(503)和三个第一固定孔(504),所述第二连接构件(6)包括固定板(601)、固定座(602)、四个第二固定孔(603)、两个第三固定孔(604)、条形口(605)和固定插槽(60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吊顶转换层与反支撑联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槽(502)位于固定架(501)的底部并卡接于转换杆(201)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固定槽(503)位于固定架(50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恩文华刘宜霖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海瑞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