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882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吸收器技术领域的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包括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气口,所述第一筒体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右侧固定设置有边框,所述边框右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拉手,过滤网进行过滤,活性炭层对气体中的有毒气体进行去除,此时气体质量传感器将对气体进行检测,若检测到气体质量不合格,则将电信号传递给报警器使得报警器报警,提醒操作人员需要清洗过滤网,转动两个螺纹帽直到螺纹帽从弧形螺纹头上拧下,再向上拉动拉环,可以将过滤网从第一筒体内侧拆卸,方便进行过滤网的清洗,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过滤效果好,而且过滤网可以方便的进行拆卸,便于对过滤网的清洗。洗。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


[0001]本技术涉及吸收器
,具体为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

技术介绍

[0002]国家人防办《关于使用新型人防专用过滤吸收器的通知》(国人防〔2011〕58号)要求,自2011年起停止生产使用LX

1000型、77
‑2‑
1000型等过滤吸收器,在我国各级人防工程全面推广使用新型人防专用过滤吸收器。目前,市场上的过滤吸收装置各种各样。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吸收装置,是一种能有效滤除有毒气体、放射性灰尘和油烟的装置,能提供清洁空气的装备,但是,现在用于人防工程中的过滤吸收装置普遍存在过滤效果差,空气净化率低,结构复杂等缺陷。市场上公开的一种过滤吸收器,包括外壳和设置其内的高效过滤层、活性碳过滤层,活性碳过滤器的外表面与外壳之间具有外空腔,并套装在高效过滤层外部,高效过滤层内部具有内空腔,还包括中部均带孔的上端盖和下端盖,下端盖的上方固定有异形承载托架,托架下方、外侧与下端盖之间留有空隙。此技术结构相对复杂,而且空气净化效果不明显,过滤效果不理想,同时不能用于人防工程,而且现有的过滤吸收装置过滤网一般不易清洗,导致过滤后的气体质量不合格,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包括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气口,所述第一筒体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右侧固定设置有边框,所述边框右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拉手,所述边框内侧固定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边框和固定座顶部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筒体顶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第一筒体顶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底部延伸至活动槽内侧且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分别与两个限位槽内侧卡接,所述移动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所述移动杆位于连接杆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移动环,所述移动杆位于移动环上端侧壁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底部与移动环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顶部与活动槽内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内侧顶部位于边框右端部位开设有通槽,所述边框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凸块与通槽内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体右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侧卡接有卡块,所述卡块外侧固定安装有密封圈,所述卡块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顶部与底部和第二筒体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弧形固定座,四个所述弧形固定座相离端均固定连接有弧形螺纹头,所述弧形螺纹头外侧螺纹连接有螺纹帽,所述第二筒体内侧固定安装有活性炭层,所述第二筒体右侧固定安装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侧顶部固定安装有气体质量传感器,所述出气口底部从左往右依次固定安装有电源和报警器。
[0005]优选的,所述限位杆外直径大小与限位槽内直径大小相等。
[0006]优选的,所述通槽与凸块相适配。
[0007]优选的,所述卡槽与卡块相适配,且卡槽与卡块均呈圆形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弧形螺纹头与螺纹帽相适配。
[0009]优选的,所述气体质量传感器型号为LDT

211。
[0010]优选的,所述气体质量传感器和报警器输入端均与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气体质量传感器输出端与报警器输入端电性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气体排出口接到进气口,气体将从进气口进入第一筒体,通过过滤网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气体继续向第一筒体内侧流动,进入第二筒体,通过活性炭层对气体中的有毒气体进行去除,过滤后的气体将进入第二筒体右端,进入出气口,从出气口排出,此时气体质量传感器将对气体进行检测,若气体质量合格,则报警器不会报警,若检测到气体质量不合格,则将电信号传递给报警器使得报警器报警,提醒操作人员需要清洗过滤网,转动两个螺纹帽直到螺纹帽从弧形螺纹头上拧下,再向相反方向拉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从而使得卡块与卡槽分离,从而将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拆卸,再向上拉动拉环,从而带动移动杆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移动环向上移动,从而将复位弹簧压缩,从而带动连接杆向上移动,从而带动两个限位杆向上移动,从而使得两个限位杆脱离限位槽,再向外拉动拉手,从而带动边框向外移动,从而可以将过滤网从第一筒体内侧拆卸,从而方便进行过滤网的清洗,清洗后,将凸块对准通槽,再向第一筒体内侧用力,将边框左侧与固定座右侧贴合,再放松拉环,此时复位弹簧将恢复原长度,从而将带动移动环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移动杆向下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杆向下移动,从而带动两个限位杆向下移动,从而使得两个限位杆分别卡接在两个限位槽内侧,从而将边框与固定座紧固,从而将过滤网进行固定安装,再将卡块与卡槽进行卡接,再将螺纹帽拧紧在弧形螺纹头上,从而将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固定安装,方便进行下次气体过滤操作,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过滤效果好,而且过滤网可以方便的进行拆卸,便于对过滤网的清洗,保证了过滤气体质量的合格。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4]图3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B

B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第一筒体;2、第二筒体;3、固定座;4、边框;5、进气口;6、过滤网;7、拉手;8、通槽;9、卡槽;10、卡块;11、密封圈;12、弧形固定座;13、弧形螺纹头;14、螺纹帽;15、限位槽;16、限位杆;17、报警器;18、电源;19、出气口;20、气体质量传感器;21、活性炭层;22、拉环;23、移动杆;24、复位弹簧;25、移动环;26、活动槽;27、连接杆;28、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

4,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包括第一筒体1,所述第一筒体1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气口5,所述第一筒体1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所述固定座3右侧固定设置有边框4,所述边框4右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拉手7,所述边框4内侧固定安装有过滤网6,所述边框4和固定座3顶部均开设有限位槽15,所述第一筒体1顶部开设有活动槽26,所述第一筒体1顶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杆23,所述移动杆23底部延伸至活动槽26内侧且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7,所述连接杆27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限位杆16,两个所述限位杆16分别与两个限位槽15内侧卡接,所述移动杆23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22,所述移动杆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防工程用过滤吸收器,包括第一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1)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气口(5),所述第一筒体(1)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所述固定座(3)右侧固定设置有边框(4),所述边框(4)右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拉手(7),所述边框(4)内侧固定安装有过滤网(6),所述边框(4)和固定座(3)顶部均开设有限位槽(15),所述第一筒体(1)顶部开设有活动槽(26),所述第一筒体(1)顶部滑动连接有移动杆(23),所述移动杆(23)底部延伸至活动槽(26)内侧且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7),所述连接杆(27)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限位杆(16),两个所述限位杆(16)分别与两个限位槽(15)内侧卡接,所述移动杆(23)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22),所述移动杆(23)位于连接杆(27)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移动环(25),所述移动杆(23)位于移动环(25)上端侧壁套接有复位弹簧(24),所述复位弹簧(24)底部与移动环(25)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24)顶部与活动槽(26)内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1)内侧顶部位于边框(4)右端部位开设有通槽(8),所述边框(4)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凸块(28),所述凸块(28)与通槽(8)内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体(1)右侧开设有卡槽(9),所述卡槽(9)内侧卡接有卡块(10),所述卡块(10)外侧固定安装有密封圈(11),所述卡块(10)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筒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真红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洪胜勇人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