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交叉污染的呼气检测过滤装置、咬嘴和呼气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7421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交叉污染的呼气检测过滤装置,与之配合的咬嘴,以及呼气检测方法。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咬嘴和装置主体,咬嘴为可拆卸地连接于装置主体。咬嘴包括呼气通道和吸气通道,在吸气通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在呼气通道上设置有开合装置。咬嘴的呼气通道、吸气通道分别和所述装置主体的呼气通道、吸气通道互相对应并不漏气地紧密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过滤装置中的咬嘴为单人使用,可以避免多人使用的装置主体吸气通道的污染,以达到在呼气一氧化氮等呼气检测过程中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非常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交叉污染的呼气检测过滤装置、咬嘴和呼气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呼出气体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防止交叉污染的过滤装置、咬嘴和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早在18世纪初,研究人员就发现人呼出气味的不同预示着某些疾病的发生。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呼出气体中有越来越多疾病相关的标志物被发现,目前呼出气体的检测已经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范围覆盖呼出气体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呼出气体冷凝液(EBC)、呼出气体中的颗粒物等。目前已经在临床检测应用的呼出气体中有机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一氧化碳、氢气、甲烷、氨气、硫化氢、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0003]呼气一氧化氮(FeNO)作为国际公认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性气道炎症的无创检测标志物,已经广泛地在临床中检测应用。根据美国胸科学会(ATS)与欧洲呼吸学会(ERS)于2005年联合制定的呼气一氧化氮检测的技术标准,推荐检测前先吸入无一氧化氮(<5ppb)的空气,然后再呼气进行检测,避免环境气体中的一氧化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目前现有技术普遍在吸气路径中设置含去除一氧化氮材料的过滤装置以达到吸入无一氧化氮(<5ppb)空气的目的;同时在呼气路径中设置过滤装置以过滤食物残渣、颗粒物、飞沫、细菌等污染物,避免污染检测通道和设备,但是对于病毒或小分子污染物仍然会有通过的风险。
[0004]公告号为CN104244819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手持部以及呼气分析装置,包括吸气孔、吸气路径、呼气排出部、呼气路径和弯曲部。通过弯曲部减少使用中连接分析主体的管路收到损伤的风险。该装置在吸气路径中设置有过滤部,过滤部前后设置有两组单向阀,用于吸气或呼气时过滤部的开合。该技术的缺点是,装置的吸气入口部11和呼气排出部13实际为同一个气体流通部,第二吸气路径和排气路径实际为同一个气体流通部。由于装置中呼气路径和吸气路径存在共用部分,且手持部是多次使用的,这导致多人共用一个手持部时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
[0005]公告号为CN105388278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手持式呼吸过滤装置,该装置分为吸气通路和呼气通路。吸气通路包含开口、滤腔、含单向阀的中隔板、湿化纸及吹嘴组成;吸气时,该单向阀打开,气体可以进入人体;呼气时,该单向阀关闭,气体不会进入滤腔等吸气通道。但是该装置的单向阀设置在呼吸过滤装置的主体结构上,呼气时呼出气体不可避免的达到单向阀以上的主体结构部分,例如吹嘴17、湿化纸10等是吸气通路和呼气通路共用的部位,呼出气体将经过这些共用的部位,如果呼出气体中的污染源会残存在这些共用的部位。由于手持式呼吸过滤装置是多人使用的,当下一个测试者再使用时,随着测试者的吸气,残存在共用部位的残存污染源就会随着测试者的吸气进入人体内。因此当不同人员使用时,还是会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
[0006]呼气检测设备,包括检测仪器主体和呼气过滤装置,基于使用频次和成本的考虑,目前都是多人使用。检测时,呼出气体需要通过装置进入检测仪器;而对于一氧化氮等检测指标,在检测前又需要通过过滤装置吸入气体,因此存在极大的交叉污染风险。近年来,世
界上也频繁出现呼吸系统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对于呼气检测设备,从设计上防止交叉污染的风险,对设备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交叉污染的过滤装置、咬嘴和检测方法,旨在消除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多人使用存在的交叉污染的风险。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一种用于呼气检测的过滤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呼气通道内的气体不能进入吸气通道;装置主体一端包括进气口,进气口与装置主体的吸气通道气体相通;咬嘴可拆卸式地安装于装置主体的另一端,所述咬嘴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安装后,咬嘴的呼气通道和吸气通道分别与装置主体的呼气通道和吸气通道互相对应并气密性结合;咬嘴的吸气通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吸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开放以打开吸气通道,呼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封闭以关闭吸气通道;还包括呼气通道开合装置,吸气时,开合装置关闭,呼气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0009]装置主体呼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咬嘴呼气通道上的单向阀、与过滤装置连通的检测仪器上的电磁阀,均可作为呼气通道的开合装置。呼气时,单向阀开放和/或电磁阀打开,以打开呼气通道;吸气时,单向阀封闭和/或电磁阀关闭,以关闭呼吸通道。具有气道开合的其他结构也属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开合装置。
[0010]例如防止交叉污染的呼气检测过滤装置,包括咬嘴和装置主体,所述咬嘴为单人使用,可拆卸地安装于装置主体上,装置主体可供多人使用。所述咬嘴由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呼气通道、吸气通道组成。所述装置主体由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呼气通道、吸气通道组成,呼气通道和吸气通道彼此独立。当咬嘴安装于装置主体上时,所述咬嘴的呼气通道、吸气通道分别和所述装置主体的呼气通道、吸气通道互相对应并气密性结合。所述咬嘴的吸气通道中至少包含一个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仅在吸气时打开,此时气体可通过咬嘴吸入人体;而呼气时所述单向阀关闭,呼出气体不会通过咬嘴的吸气通道进入装置主体的吸气通道,避免造成多人使用的装置主体吸气通道的污染。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咬嘴和装置主体安装后,能有效地、彻底地保证所述装置主体的呼气路径和吸气路径不存在公共空间或界面,把存在公共空间的仅保留在单人专用的咬嘴上,从而达到彻底杜绝交叉污染的目的。
[0012]所述的单向阀,可采用柔性的塑料或硅胶材料,制作成伞型、T型或卡扣型的形状,安装在所述咬嘴或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隔板上。当呼气和吸气时,受到呼气压力或吸气负压的正向作用力,单向阀的主体部受力向上翘起,通道打开;当不进行呼气或吸气时,单向阀复原到初始位置,与单向阀安装隔板透气孔贴合,当受到呼气或吸气的反作用力时,单向阀的主体部分和透气孔贴合更加紧密,确保气体只能单方向流动。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咬嘴,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在吸气通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吸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开放以打开吸气通道,呼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封闭以关闭吸气通道。所述咬嘴可与呼气检测的过滤装置配合。
[0014]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所述咬嘴可以设计成口含式咬嘴形式或面罩形式。口含式咬嘴需要受测者口含咬嘴,确保含紧不漏气,进行口呼气检测;对于无法做到紧密口含咬嘴
的,可以采用面罩形式的咬嘴,面罩设计成紧密贴合受测者的口部;对于需要进行鼻呼气测试的情形,面罩可以设计成同时覆盖口鼻部的形式。
[0015]咬嘴内可设置有隔板,所述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开设在隔板上。在一个方案中,隔板上设置有单向阀安装部。
[0016]所述咬嘴的吸气通道可以是一段圆柱形、矩形的、或不规则形状的有一定长度的通道,也可以是一个开口。所述咬嘴的吸气通道设置有至少一个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下方设置有通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呼气检测的过滤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呼气通道内的气体不能进入吸气通道;装置主体一端包括进气口,进气口与装置主体的吸气通道气体相通;其特征在于,一咬嘴可拆卸式地安装于装置主体的另一端,所述咬嘴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安装后,咬嘴的呼气通道和吸气通道分别与装置主体的呼气通道和吸气通道互相对应并气密性结合;咬嘴的吸气通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吸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开放以打开吸气通道,呼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封闭以关闭吸气通道;还包括呼气通道开合装置,吸气时,开合装置关闭,呼气通道处于关闭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气通道的开合装置选自以下之一或组合,装置主体呼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咬嘴呼气通道上的单向阀、与过滤装置连通的检测仪器上的电磁阀;呼气时,单向阀开放和/或电磁阀打开,以打开呼气通道;吸气时,单向阀封闭和/或电磁阀关闭,以关闭呼吸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密性连接方式选自自紧过盈配合、垫片密封、O型圈密封、螺纹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装置主体的吸气通道包括滤材。5.一种咬嘴,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设置有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在吸气通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吸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开放以打开吸气通道,呼气时,吸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封闭以关闭吸气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咬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嘴的呼气通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呼气时,呼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开放以打开呼气通道,吸气时,呼气通道上的单向阀封闭以关闭呼吸通道。7.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星章子毅胡锡江江亮徐传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亿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